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军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1篇;相关期刊1009种,包括大连干部学刊、安徽史学、历史教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七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十周年庆祝大会等;甲午战争的相关文献由191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悦、戚其章、关捷等。

甲午战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2 占比:97.3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51 占比:2.21%

总计:2303篇

甲午战争—发文趋势图

甲午战争

-研究学者

  • 陈悦
  • 戚其章
  • 关捷
  • 萨苏
  • 马勇
  • 雪儿简思
  • 雪珥
  • 佚名
  • 孙洪军
  • 张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柯柯
    • 摘要: 从小说到IP开发,《三体》持续火爆,关于"中国科幻"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百年之前,科幻小说就已在中国掀起过一波热潮。不管在哪个时代,科幻小说都承担了想象生活另一种可能的功能。晚清科幻小说热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让惊醒的"天朝上国"走上变革之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甲午战争却给人当头一棒,戊戌变法也只维持了百日,如昙花一现。接连的失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切的关键在于启发民智、改造思想。
    • 刘苏
    • 摘要: 《孙子兵法》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清末名臣李鸿章的北洋海防战略,在甲午战争的硝烟中宣告失败。在其与日本的战略博弈中,“伐谋”上战略重心模糊不定,“伐交”上政策运用片面呆板,“伐兵”上作战准备消极被动,教训极为深刻。
    • 许翔云
    • 摘要: 美国媒体密切关注和报道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文明”话语下的对中日两国的褒贬固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影响,但其他观点也并不鲜见。不少美国地方报纸将日本界定为侵略者,认为中国在法理上占优,并预计中国将取得胜利。此外,它们也集中报道日军在战争中的暴行,尤其是击沉“高升”号事件和旅顺大屠杀,并将其与印第安战争及同时发生的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行为相类比。最后,美国媒体也意识到日本胜利给美国造成的潜在威胁。
    • 侯博仁
    • 摘要: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中方的战败,朝鲜这个最后的藩属国也随之丧失,传统中国的宗藩体系开始走向“崩溃”。经此一役,几千年的藩属关系及其“天朝上国”观念随之崩塌,东亚的国际秩序面临着重新洗牌,东亚地区需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而日本则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欲取代传统中国成为这个新秩序的建立者。但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加强了对远东的渗透,东亚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 杨雄威
    • 摘要: 《求己录》是一部创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的反战作品,作者陶葆廉是晚清著名疆臣陶模之子,其人在当时享有盛誉,此书也一度广受赞誉。《求己录》意在宣扬传统义理,敦促朝野反思洋务特别是和战问题。从晚清的灭亡和民国的乱局来看,这一反思不无道理。陶葆廉及其所代表的部分晚清士大夫群体的和战观念所属的传统治国理路,与革命叙事、现代化叙事和民族主义叙事皆非同道,从而在历史大潮中沦为失语者。《求己录》也由此失去声光乃至湮没无闻。但作为晚清以义理反思和战问题的代表性文献,此书亦有其思想史价值。
    • 盛波
    • 摘要: 一、问题缘起在中国当代互联网文化中,“义和团”一词并非是个褒义词,多与“盲目排外、愚昧无知”等相提并论。但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义和团的叙述与评价较多侧重于爱国主义的渲染。近代中国多灾多难,处于国家危亡的时代,尤其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蕞尔小邦”日本打败,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瓜分豆剖”的危机,许多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奋起救国。爱国需要热情,国家遭受严重的危机,需要中华儿女的不离不弃,更要用行动去救国,关键是怎样去救,用什么方式救。这些价值观的引领贯穿近代历史教学中。
    • 尉洪鑫; 赵敏
    • 摘要: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以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阻断了清朝的中兴之路,也为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了种子。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镌刻着这场大海战的惨痛印迹,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古炮台等遗址,提醒国人要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 汪帅东
    • 摘要: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随着清政府“以日为师”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日语人才培养遂被奉为经邦纬国的要举,这不仅为日语教材的编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环境,更为日语教材的出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催生出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广泛搜集、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清末由中国人、日本人以及中日合作编写和出版的日语教材不少于124部,且出版部数的变化趋势与留日政策的渐进调整不无关系。这些日语教材的相继问世不仅填补了日语人才培养的要素空缺,而且满足了师日的时代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新语体在近代文学创作及翻译上的运用和发展。
    • 汪帅东
    • 摘要: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随着清政府"以日为师"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日语人才培养遂被奉为经邦纬国的要举,这不仅为日语教材的编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环境,更为日语教材的出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催生出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广泛搜集、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清末由中国人、日本人以及中日合作编写和出版的日语教材不少于124部,且出版部数的变化趋势与留日政策的渐进调整不无关系.这些日语教材的相继问世不仅填补了日语人才培养的要素空缺,而且满足了师日的时代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新语体在近代文学创作及翻译上的运用和发展.
    • 马燕
    • 摘要: 课魂,顾名思义即历史课的灵魂,关于课魂的界定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解释。笔者认为,课魂是历史课的灵与肉,是蕴含在每一节课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能统摄全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思想主线。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灵魂的烛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出发点,而课魂是一节历史课的灵与肉,引领着学生的学习航向。笔者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以人教版"甲午战争"为课例,就如何确立课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