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学
宁夏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1581篇;相关期刊19种,包括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学习月刊等;
宁夏文学的相关文献由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生滨、王佐红、张富宝等。
宁夏文学
-研究学者
- 李生滨
- 王佐红
- 张富宝
- 武淑莲
- 石舒清
- 赵炳鑫
- 余海霞
- 冯英涛
- 张学东
- 牛学智
- 王晓静
- 王紫东
- 许峰
- 郎伟
- 了一容
- 任淑媛
- 倪万军
- 刘姣
- 刘汉斌
- 单永珍
- 古原
- 吴建新
- 哈若蕙
- 夏烈
- 姚慧
- 左宏阁
- 平原1
- 张治军
- 张蕾
- 彦妮
- 彭学明
- 徐大隆
- 徐玉英
- 文言
- 本刊编辑部
- 李存葆
- 李敏
- 李敬泽
- 李镜如
- 杨伟义
- 杨志兰3
- 樊佳
- 洪立
- 火仲舫
- 王丹
- 王引萍
- 王正明
- 王艳
- 田富军
- 田莉
-
-
-
马加骏
-
-
摘要:
在符号化盛行的时代,拿"荒凉"说事早已不足为奇。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就曾打着"出卖荒凉"的旗号筹建西部最大的影视基地——银川镇北堡影视城。宁夏文学界,从"两张一戈"到"三棵树""新三棵树",再到宁夏文学林,以苦难叙事作为自己文学阵地的作家不胜枚举。苦难叙事造就了"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更成为宁夏地区无法挣脱的一个符号表征。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培根铸魂高峰梦,栉风沐雨文学林。《朔方》参与并见证了宁夏文学发展的不凡历程,其办刊史也是宁夏当代文学的发展史。《朔方》创刊于1959年,二十年后,宁夏文学迎来第一次辉煌。本刊1979年第1、2、3、5期在头条位置刊发张贤亮短篇小说《四封信》《四十三次快车》《霜重色愈浓》《吉普赛人》。1980年第9期刊发张贤亮小说《灵与肉》,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拍摄为电影《牧马人》。张贤亮自此腾飞而起,享誉世界,同时也给《朔方》带来了声誉。
-
-
文言
-
-
摘要:
2021年3月23日,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基层,服务作者,支持地方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由宁夏文联主办,宁夏文学艺术院、同心县文联承办的"宁夏文联第14期《朔方》改稿班"在同心开班,为期两天。参加改稿班的学员,首先线上学习了张德祥《大历史观与文化自信》、周由强《新时代的文艺政策与文艺评论》和饶彦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三门课程。
-
-
王佐红
-
-
摘要:
马金莲是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宁夏80后作家,其创作在中短篇小说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长篇小说创作也有尝试,《孤独树》是她继《马兰花开》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继续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出作家对西海固乡村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深入思考和文学观照.本文从现实主义与可靠的生活、诗意的盈余与力量的偏弱、热切关注与深长期待三方面对《孤独树》展开评论,鉴赏其积极价值和有效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
-
赵炳鑫
-
-
摘要:
一直以来,宁夏文学扎根于当代社会现实的土壤,承继当代宁夏老新作家们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传统,经过一代代作家们的辛勤耕耘,书写了宁夏文学的亮丽篇章。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贤亮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拓荒者和创新者之一,以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独特面貌,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为宁夏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从而提升了宁夏文学的整体水平。后来,随着90年代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宁夏文学,特别是在短篇小说的成就方面在全国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新一代宁夏作家的创作更是空前活跃,宁夏的文学创作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这一现象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密切关注,成为"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
-
-
苏涛
-
-
摘要:
本期《朔方》推出"同心作家作品专辑",以同心为单位呈现宁夏文学地图的细部,这是《朔方》深入基层的介入意识和扎根地方的精神传统;与此同时,还刊发了来自其他地区的作家作品,这为观察同心文学提供了一个横向的维度,其意义不言而喻。
-
-
任淑媛
-
-
摘要:
在21世纪以来的宁夏文学中,李进祥的小说创作独树一帜.他以清水河作为叙述母题,以清水河沿岸的河湾村、梨花村等为叙述基点,辐射周边村镇,一直延展到北京、上海、广东、新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南部山区靠天吃饭的乡民首先离开故土,找寻更好的生活途径.他们是西部最早的离乡打工者,也是拓荒者.宁夏中宁的枸杞客,河南、陕西的麦客,新疆的棉花客,西藏、新疆、内蒙古的贩绒客,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宁夏南部山区乡民的身影.李进祥深谙宁夏南部山区乡民的生活理想.他的小说真切地叙写了宁夏乡村、乡民生活的改善和进步,乡民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提升.李进祥的文学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守成,也有对现代文明的积极进取.他以犀利的眼光考察,用冷峻的笔调书写,现场再现转型期宁夏山乡的巨大生活变化、文化现代性进程,钩沉历史地理、呈现家园意识,塑造了一系列温婉善良的女性人物形象,彰显沉郁内敛的艺术审美品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