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叙事

创伤叙事

创伤叙事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698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等;创伤叙事的相关文献由19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谦、宁微雅、张婧磊等。

创伤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4.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698 占比:95.90%

总计:4899篇

创伤叙事—发文趋势图

创伤叙事

-研究学者

  • 赵谦
  • 宁微雅
  • 张婧磊
  • 张茂君
  • 李敏
  • 郝静迪
  • 刘丹
  • 刘奕晨
  • 吕霞
  • 吴林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摘要: 王永兵,男,1968年生,安徽马鞍山人,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四川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
    • 王伟均; 刘格菲
    • 摘要: 美国印度裔英语小说创伤叙事缘起于美国印度裔作家试图表现印度本土或印度移民群体遭受的创伤性事件的欲望,欧美自由、民主和进步意识形态掩盖下美国印度裔种族认同的抑郁创伤,及其种族移民政策对印度裔族群所造成的种族创伤主题是其表现的重点,但也不乏有对印度特殊历史时期遭受的民族创伤的叙述。本文尝试对美国印度裔英语小说中的创伤叙事进行综合梳理,旨在概览这些小说所关注的创伤问题,创伤的表征方式,以及作家进行文学性创伤叙事的动因与应对策略。
    • 焦扬
    • 摘要: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是英国当代文坛大家,擅长运用多种叙事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其荣获布克奖的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借助主人公的创伤叙事使小说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为读者展示在不可靠的语言叙述背后,治愈创伤,寻求自我身份以及重构个人历史的复杂过程。
    • 丰慧
    • 摘要: 《微物之神》是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即在世界文坛广受瞩目,获得全美图书奖、英国布克奖。本书描写了一个印度家庭的悲剧,将帝国主义、种姓制度、性别歧视、阶级压迫及各种社会历史矛盾投射到个体身上。主要人物艾斯沙、瑞海儿的经历均带有童年心理创伤的烙印。当过往经历不停介入受创者当下叙事并影响其思维意识,结果是记忆在重复、凌乱的叙事风格下愈发清晰尖锐,读者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悲剧情节的认知构建。本文探讨了小说创伤叙事中运用的非线性叙事理论和否定叙事理论,对文本叙事策略和悲剧情节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剖析。
    • 单元杰
    • 摘要: 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女性总是生活在某种困境中,从女性的生产之痛,到新世纪女性精神苦闷之痛,作家们都在尝试为女性寻找情感宣泄的合理出口。从鲁迅到张爱玲,从萧红到王安忆,再到《邮购新娘》的作者张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们,尤其是本身作为女性的作家们,都有一种不必言说的默契:以文字为城墙堡垒,一方面要坚守女性的品质,一方面又想突破女性固有的局限。多数作家在写作中都有意无意地加入女性书写,然而在以女性视角为纲领的书写中,人们常看到的文本是以爱情为中心的写作题材,而张翎在写作中多数以母女关系为主题、为主线,叙述历史的大环境中女性对命运的主宰以及坚韧的女性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涤荡。本文旨在重读《邮购新娘》中结合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及创伤叙事技巧,把女性与“疼痛”作为一种同根同源的感受体,深入文本探究以求有新的理解。
    • 迟涛
    • 摘要: 电影《地久天长》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都展示了主人公的创伤经历,拥有相同的主题,具有比较性。两部影片在创伤叙事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跨文化比较能够对两部影片的不同叙事方式作出解释,并揭示两部影片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政治、文化习俗等意识形态的不同。
    • 丁雯
    • 摘要: 《月光狂想曲》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迈克尔·夏邦近年出版的新作。作品以战争创伤为主题,将个人作为表征创伤的主体,家庭作为传递创伤记忆的集体,运用多种叙事技巧和写作手法呈现战争幸存者的多种创伤形态和随之而来的多重身份危机。本文在创伤理论的烛照之下,发现乌托邦和理想国并非应对现世创伤的良策,只有创伤记忆在代际之间传递,使家族后裔成为创伤的见证者,才能将其转化为利于犹太家族共同体构建的文化记忆,从而形塑创伤主体的身份和认知。
    • 王婧
    • 摘要: 石黑一雄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其作品常常采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故事的叙事。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远山淡影》就采用了其独特的回忆式写作方式,导致了叙述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石黑一雄作为日本战后的移民作家,其对于故国和民族身份的重构,对于战后日本的独特眼光,对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看法,都导致了《远山淡影》中女性主人公回忆时的自我分裂。
    • 石凯璐
    • 摘要: 电影《人·鬼·情》作为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的起点,导演黄蜀芹摈弃了女性被客体化的他者视域,在当时的创作语境下塑造出少有的“身心在场”的女性。影像呈现的既是秋芸的成长史,也是秋芸的创伤史。文章从创伤视角解读《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意识,通过创伤这一视角探究秋芸如何走出社会、家庭甚至自我建构的创伤梦魇,如何在沉浸式的创伤语境中实现自我觉醒。
    • 吴静怡
    • 摘要: 当代美国作家妮可·克劳斯的作品《大宅》探讨了犹太人后大屠杀的生存问题,具有明显的创伤叙事特征。笔者探讨文本中的叙事聚焦,破碎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话语的呈现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叙事在战后幸存者自我救赎和创伤疗愈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让创伤记忆转为叙事记忆,重建了受创者的自我意识,展现了文学疗愈创伤的可能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