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0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学习与探索、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等;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宁、邓军海、付晶晶等。
中国古典美学
-研究学者
- 张宁
- 邓军海
- 付晶晶
- 刘悦笛
- 刘青
- 孙岩
- 宋洁鑫
- 张奎志
- 张广明
- 张璟慧
- 张祥
- 徐洁函
- 曾世华
- 李满
- 董运庭
- 邹兵
- 黄福清
- 丁泉杰
- 代美丽
- 任奕然
- 任骁勇
- 余佳
- 余艳
- 侯吉明
- 冯连生
- 刘传刚
- 刘凯
- 刘华
- 刘德军
- 刘成纪
- 刘方
- 刘晓慧
- 刘治原
- 刘莉君
- 刘谷子
- 刘进成
- 刘金玲
- 初娇娇
- 卓明月
- 卞波
- 卢春红
- 又光
- 史爱兵
- 叶勇
- 叶玉印
- 叶默玄
- 吕光源
- 周必建
- 周旭东
- 周楷
-
-
刘成纪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20年
-
摘要:
20余年来,西方以康德为背景对于时间、空间审美特质的讨论,重新定位了美学的学科边界。与此相应,中国古典时代对于时间、历史、记忆的认识,由此也获得了作为美学问题被讨论的新可能:首先,中国古典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时间意识来自对土地、自然生命特质的体认。
-
-
邹兵
- 《大众文艺》
| 2020年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沉淀,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貌,孕育了极富特色的思维格局.而气韵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范畴,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基本观念,追求着物体形象之外的精神状态和内在特质,达到了物我融合的心灵境界,有着十分明显的诗性思维特征,所塑造的美感更容易触及人们的心灵.文章基于对诗性思维的概述,从气韵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特点.
-
-
初娇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各类意象在艺术与审美的长河中绽放异彩,但在对其研究和鉴赏中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意象的"时空"维度.在意象的世界中时空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维度的衡量,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呈现与彰显,其中传达着超验的、感悟的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体验.意象的时空兼具审美与艺术特性,诸如含混与交互、无限与超越、虚实相生、动静相成以及诗意性,促使了一个充满灵性而又蕴含无限审美可能的时空境域的生成.在意象的时空境域下,审美主客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相融的审美关系,主体时空与客体时空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意象的时空之美.意象的时空是美的生成与存在的基础,美在时空中生成并在时空中呈现自身.
-
-
周珂;
顾晶
- 《乡村规划建设》
| 2019年
-
摘要:
乡村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情况",包括"能持续使用土地的特殊手段",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特殊类型的文化景观,在美学思想上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情趣。在乡村规划实践中,应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根本性纲领为工作指导,以尊重原有内在秩序、最少干预、非功利性和主动参与为工作要求,以乡规民约为工作法理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延续;才能够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文化多样性;才能够将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
-
艾志杰
- 《电视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中国生态题材电视剧从人类、生态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探讨彰显“中和之美”的审美性生态观和现代性生态观,阐明人类主体在追索生态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超越、自我的可持续以及“俯仰之美”的人格观,并以更宏大的人类文明视角,向世界呼吁“和羹之美”的文化观,从而具备了强烈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识.
-
-
邹兵
-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 2020年
-
摘要: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新时期下文化类节目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越来越多元化,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喜闻乐见的观看电视节目,从而掀起了一阵新时代的文化浪潮.对于现阶段的文化类节目来说,更应该把握当下时代发展趋势,对节目内容及形式等内容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该类节目的内涵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让观众通过文化节目欣赏多种美学文化,满足其文化需求.
-
-
宋惠玲
- 《人文天下》
| 2020年
-
摘要:
对舞台艺术来说,戏曲的综合性决定了其中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的至高地位。它由歌舞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它又自觉地趋向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从生、旦、净、丑行当配置上的和谐,到跨马扬鞭穿越时空程式化的灵动,再到融合地域方言与声腔流派、上五色与下五色排列组合的声色之美,戏曲的诸多艺术本性都牢牢锁定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大范畴中。
-
-
李超然
- 《上海建桥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水彩画具有很强的本土性,似乎和中国的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媒介、材料还是表现性都与后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东西方哲学和思想体系迥异,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中西方观察事物的方式和美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了水墨画与水彩画形成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向。进入明清时期后,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水彩画和水墨画走上了交融发展之路。本文从诗性角度追溯这两大画种的源起,简析水彩画的诗性演变过程及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水墨画意境的丰富内涵。
-
-
-
郭思诺
- 《大众文艺》
| 2020年
-
摘要:
"氤氲",也作"絪缊""烟煴",此词兼具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与中国传统画学术语双重身份,其最早起源已不可查,至今可追溯到的文献资料为《周易·系辞转下》."氤氲"的起源与气相关,表现为一种多聚合为一的混合状态.
-
-
-
-
-
黄鸣奋;
张屹
- 《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
| 2008年
-
摘要:
美学属哲学学科,以理性思维为主导,而新媒体艺术教育属艺术学科,以情感思维为主导.二者表面看起来分属不同领域,其实有着交相为用的深层联系.艺术教育的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美学素养的要求,美学可以深化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丰富作品内涵;数字化时代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媒体艺术教育可以促进美学学科的更新与拓展.从欧美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互补(其中包括美学)是一大特点.从中国古典美学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和应用层面来分析,两者结合可以诞生出优秀的作品.因此,美学能够融入新媒体艺术教育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