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72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5151篇;相关期刊468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才智、产业与科技论坛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大会、湖北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等;网络素养的相关文献由86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宝敏、孙伟、张海波等。
网络素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5151篇
占比:99.78%
总计:325871篇
网络素养
-研究学者
- 李宝敏
- 孙伟
- 张海波
- 杨克平
- 陈永峰
- 何丽珍
- 姜华帅
- 戴仁俊
- 谭开荣
- 贝静红
- 赵莉莉
- 郭琳
- 丁健睿
- 任友谊
- 刘娟
- 刘秀贤
- 吴红英
- 周玫
- 宋红岩
- 常斯维
- 张正宁
- 曹宇
- 林洪鑫
- 梁芷铭
- 田丰
- 田丽
- 郑春晔
- 郭倩倩
- 颜俊儒
- 严利华
- 于洋
- 付进
- 任旭
- 何胜韬
- 侯曦煜
- 倪玉兴
- 凡军义
- 刘娜
- 刘沁娟
- 叶定剑
- 吕航
- 周小单
- 周运诗
- 姚艳
- 孔祥静
- 孙倩
- 孙宽宁
- 安涛
- 官丽凤
- 崔文斐
-
-
徐桂敏
-
-
摘要:
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工作中,显著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巨大冲击.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必须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增强工作实效.本文探讨和研究高校辅导员网络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希望能够在培养优秀辅导员方面起到参考和借鉴,确保辅导员能够充分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
-
周心怡
-
-
摘要: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对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至关重要。在当前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探索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化策略,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育人水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
陈朋伟;
岳志鹏
-
-
摘要: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们已经迎来后疫情时代。网络无论是在平时还是疫情期间,均作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最重要的途径。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更是后疫情时代与网络时代相遇的必然选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法治的需要、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对青年的托付,因此本文力求探索后疫情时代辅导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路径,以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
-
庞静怡
-
-
摘要:
网络素养指儿童青少年网络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我国虽尚未形成权威的中小学生网络素养要素体系和评价标准,但网络素养及评价研究却受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通过课堂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的技术、生成文明使用网络的素养,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成为现实问题。
-
-
王睿;
黄斌
-
-
摘要:
为明晰师范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并思索其培育途径,采用问卷调查、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一般,在具体维度上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他们对网络道德法律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性,能较好地管理自身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他们的网络基本技能相对薄弱,且在网络社交中较少输出信息,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师范院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及开始接触网络的时期对其网络素养整体水平和各维度能力有一定程度影响.针对调查结果凸显出来的问题,提出社会各界多位一体的培育途径,携手助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
-
邵建勋
-
-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004—2021年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644篇样本文献进行内容挖掘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综合分析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脉络及研究的前沿动态。研究认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网络素养的培育方面,应注重实证研究,着力推动学科交融,聚焦社会视角,切实发挥高校的教育主导作用,注重“课程思政”和“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模式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
邵建勋;
王旭东
-
-
摘要: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当下网络舆情背景,阐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及网络舆情的归因,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并梳理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困境,提出通过畅通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优化网络监管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
-
孙霞
-
-
摘要: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以了解和辨析为主,包括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开展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辨识不同立场不同解析,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鉴赏力等。本次自主学习任务将以网络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为核心,尝试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
-
何凡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传递情感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本身也具有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特别是互联网和传统媒介时代的来临使得公民话语权越来越多,网络的环境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提升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界人士的研究表明,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目标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互联网网络心态,形成良好的互联网网络行为和模式。
-
-
安涛
-
-
摘要:
学界对网络素养的理解通常基于能力本位,即把网络素养看作是网络应用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这实质上简化了网络素养的认识,网络并不仅是一种工具,它展开并丰富了人的存在方式。网络素养应指向人的发展,且需在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与网络文明的社会历史现实可以构成理解网络素养的学理基础。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网络素养可以分为技术性网络素养、社会性网络素养与个性网络素养三种类型。同时,基于网络文明的发展要求,网络素养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思维方式与价值指向三个层面。这两个维度共同作用,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网络素养体系。
-
-
-
郑智斌;
于霄;
满庆丽
- 《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微博反腐是典型的大众化媒介近用和公共舆论活动.在杨达才事件中,各类社会主体透过微博就官员腐败现象踊跃地展开了信息发布、事件认知与意见生产,折射出当前年轻网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网络运用能力,也反映出其在网络社会的知识、观念和微博传播生态的认知上,尤其是作为网络素养基础的现代公民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因此,提升网络素养水准的关键不是技能学习,而是加强现代公民教育.
-
-
张爱荣
- 《湖北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应对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阻止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的,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是应对的上策.其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从而提高他们将网络为我所用的能力和对负面影响的免疫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有效而迫切的一项举措.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