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6429篇;相关期刊616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江淮法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2015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2010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中国法学会2009民法年会等;人肉搜索的相关文献由126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浩元、韦文杰、魏景晋等。

人肉搜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7 占比:4.4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6429 占比:95.49%

总计:27678篇

人肉搜索—发文趋势图

人肉搜索

-研究学者

  • 孙浩元
  • 韦文杰
  • 魏景晋
  • 杨晓萍
  • 刘蕙
  • 王军
  • 许哲
  • 陈晨
  • 陈绍富
  • 倪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爱珺
    • 摘要: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滋生和助长了以正义之名实施的网络暴力,网络上任意诽谤、侮辱他人、践踏他人隐私,演化为多数人的“暴政”与“狂欢”,网络的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道德民兵”的审判。遏制网络暴力,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网民的分辨能力和抵御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也要规范网络语言,引导真正的良善和正义,同时加强平台把关责任,落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 郑哲威; 刘鑫
    • 摘要: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网络暴力行为不是一个新名词,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行为的实施者或受害者。网络暴力行为基于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介所产生,在传播速度、广度等方面更具危害性。除通过民事、行政手段治理此类行为之外,在网络暴力行为治理中刑法规制手段也日益重要。但我国刑法并未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导致频发的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地遏制。此文在充分厘清网络暴力行为概念、特点、成因、类型的情况下,根据我国当前立法现状,分析出现存问题,提出完善网络暴力行为刑法规制路径的建议,以期助益于我国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 魏霞
    • 摘要: 近年来,政府不断从制度、法律、技术、伦理等多个维度出发,整治网络暴力。期待在政府的倡导下,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可以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传播技术的发达在扩展和延伸个人信息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风险处境。从21世纪"人肉搜索"进入民众视野开始,以群体极化行为出现的"网络暴力"和"媒体审判"从未终止,因此导致的悲剧也不断引发舆论关注。不仅如此,网络时代兴起的"饭圈"文化也在扭曲价值判断,催生网络暴力。
    • 崔馨心
    • 摘要: 当今,"人肉搜索"这个名词逐渐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我们,无论利或弊都开始与原本存在的如隐私权等社会权利发生日益冲突。由于过程涉及人数众多且主体复杂,导致难以公平追责。本文以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为目的,从"人肉搜索"的本质特征出发,明确当事人在事件中所起作用,结合法律体制中归责原则来合理进行责任认定,以期使法律的健全跟上网络的发展,执行新政策,弥补空白点,从而使"人肉搜索"功能为人们安全所用,进而提出防范建议,规制侵权行为的产生,创造一个绿色安全的信息网络时代。
    • 汪俊杰
    • 摘要: “人肉搜索”早已经成为人们身边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每时每刻都对隐私权构成着威胁。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上会留下许多信息。本文将用户的信息以是否主动分享为界区分为了前台信息和后台信息,从多个角度探讨“人肉搜索”是否侵犯隐私权。最后从个人、平台、政府等方面提出了保护隐私权的对策与建议。
    • 窦豆
    •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部分网络暴力行为已严重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作为法律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制裁手段,刑法应当发挥其效用,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现有的法条中设立侮辱、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等规制手段,但实践中,因为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立法和司法上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管控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部分罪名规制效果欠佳。因此,可通过司法解释、建立合规制度、加强自媒体监管等方式进一步完善。
    • 赵月; 罗潇; 朱丽颖; 吴玉玲
    • 摘要: 大数据疫情防控下,公布流调信息能够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和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但部分流调信息被网友刻意围观,出现造谣、“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行为,所形成的网络舆情给确诊患者带来了心理困扰。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影响较为重大的四起网络舆情为例,从舆情速度、舆情客体、舆情主题、舆情情感这四个维度分析舆情,发现舆情的成因包括人们现实利益受损、流调信息被不良使用、网友参与网络道德审判的门槛低。为保护确诊患者和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效落实,文章提出引导网络舆情的建议,即加强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监控,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设定确诊患者必要信息的公布边界,完善流调信息公布流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营造清朗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 郑哲威
    • 摘要: 网络暴力行为基于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产生,在传播速度、广度等方面更具危害性,对被害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造成严重侵害。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手段具有滞后性,实践中多数案件往往被认定为民事、行政案件,导致在打击犯罪、保护被害人权益以及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出现困境。本文系统阐述了网络暴力行为的概念,根据我国立法现状,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完善此类犯罪刑法规制手段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 王偲莉
    • 摘要: 1拔除网络生态“杂草”实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当人们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自由浏览阅读免费、快捷、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行为也在污染着网络生态。
    • 安冉
    • 摘要: 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尚未证实或者已经证实的事件、人物,发表具有侮辱性、伤害性、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或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以对其进行现实生活的骚扰侵害,从而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正常生活的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分为三类,即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谣言传播.网络暴力行为的刑事规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增加关于网络暴力行为的专项罪名,细化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标准,加快落实网络实名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