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专利文献336560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赤子、商情、新闻研究导刊等;
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毛向樱、李艳红、蒋晓娟等。
网络语言暴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6560篇
占比:99.97%
总计:336670篇
网络语言暴力
-研究学者
- 毛向樱
- 李艳红
- 蒋晓娟
- 邱业伟
- 常进锋
- 张珂
- 张知倞
- 曹茜
- 曹进
- 杨慧玲
- 汪龙鑫
- 王冬燕
- 缪锌
- 胡烨
- 薛乃铭
- 雷才洋
- 靳琰
- 麦剑芬
- WANG Yudong
- 丁磊
- 付媛姝
- 任敏
- 何刚
- 何炜炜
- 余梦玲
- 俞梅容
- 倪胜男
- 刘俊男
- 刘喜颖
- 刘国强
- 刘小琦
- 刘文宇
- 刘泽仁
- 刘泽仁1
- 刘肖岑
- 刘静
- 吴丁娟
- 吴娟
- 吴毓
- 周安
- 唐甜1
- 孙巍
- 安冉
- 宋元林
- 宗志武
- 崔岚
- 张俊艳
- 张力
- 张卢梓楠
- 张妤婉
-
-
刘国强
-
-
摘要:
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严重损害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民事侵权行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少网络用户肆无忌惮的制造谣言甚至攻击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首先讲述了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以及网络语言暴力的特征,然后分析网络语言暴力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准则,接着阐述了我国网络语言暴力的法律规则现状及其问题,最后探究规制我国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路径。
-
-
邓可婧;
张卢梓楠;
许可真;
郑润彤;
杨晓岚;
付媛姝
-
-
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涌现出了诸多问题。大学生是上网人数较多的群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借助修订后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来测量网络语言暴力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并且加入性别的因素探究网络语言暴力是否会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影响。32名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参与本次研究,男女人数各占一半。数据分析表明,网络语言暴力会导致被试负性情感明显上升,正性情感明显下降,而男女情感变化并无显著差异。
-
-
汪冰莹
-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网民必不可少的办公及学习工具。网络语言暴力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文章在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进行细致归类的基础上,多方位探究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与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
-
-
窦豆
-
-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由网络暴力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部分网络暴力行为已严重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作为法律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制裁手段,刑法应当发挥其效用,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现有的法条中设立侮辱、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等规制手段,但实践中,因为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立法和司法上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管控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部分罪名规制效果欠佳。因此,可通过司法解释、建立合规制度、加强自媒体监管等方式进一步完善。
-
-
陈峥;
黄彬彬
-
-
摘要:
网络恶语是网络欺凌中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目前,青少年应对网络恶语的心理和行为趋于消极,为了使青少年有能力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恶语的伤害,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网络恶语的特点、类型和对象,然后总结了国外帮助青少年应对网络恶语的经验,最后基于心理韧性理论,提出我国青少年应对网络恶语的“244”模式:“2”即双层,包括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一个“4”是指四个阶段,即预防、抵制、巩固、对网络生态的改变;第二个“4”指四个维度,即认知、情感、行为和环境。该模式以心理韧性为基础,多层次、多维度、多阶段的分析框架对网络欺凌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
漆国佳;
张春秋;
石修权;
徐昌胜;
漆苗;
胡秀莉
-
-
摘要:
目的分析遵义市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network language violence,NLV)的表现形式、诱因、认知、行为动机等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降低大学生NLV对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遵义市大学生NLV行为展开调查,对收集到的资料分不同年级不同行为动机进行χ^(2)检验,并对性别、专业、年级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遵义市大学生543名,实施NLV报告率为31.68%,而遭受NLV报告率高达60.00%。不同年级NLV行为动机χ^(2)检验中,只有表明立场这一动机有统计学意义(χ^(2)=9.0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网时长1~3 h及6 h以上、发表评论、观点不同时反驳是大学生遭受NLV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3、4.47、1.49、2.03(P均<0.05);女性是遭受NLV的保护因素(OR=0.37,P<0.001)。发表评论、观点不同时反驳、非医学专业及遭受过NLV是大学生实施NLV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2、2.98、1.67、4.25(P均<0.05);而女性是大学生实施NLV的保护因素,OR值为0.24(P<0.05)。结论遵义市大学生NLV现象较为常见,应重视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注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遭受过NLV、常在网上发表评论及当观点不同时反驳的大学生给予关注。
-
-
蒋晓娟;
李艳红
-
-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大学生是上网人数最多的群体,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因素,近些年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很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和思考,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应解决措施,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本文主要介绍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帮助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成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受益者。
-
-
靳琰;
曹进
-
-
摘要:
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信息碎片化特性放大了社会公众的消极情绪,网民采用网络语言暴力,污染了语言和社会生态。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流群体之一,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的主要实施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调查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甘肃6所大学的60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问卷,探讨了甘肃在校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和使用现状,分析了其使用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
-
安冉
-
-
摘要:
网络暴力行为,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尚未证实或者已经证实的事件、人物,发表具有侮辱性、伤害性、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或公布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以对其进行现实生活的骚扰侵害,从而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正常生活的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分为三类,即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谣言传播.网络暴力行为的刑事规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增加关于网络暴力行为的专项罪名,细化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标准,加快落实网络实名制.
-
-
温禹
-
-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滋生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人身权乃至健康权,有必要对其进行刑法规制。当前我国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主要存在立法层面的入罪标准不合理和司法层面的具体环节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从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