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5586篇;相关期刊607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等;网络暴力的相关文献由1348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姜方炳、许哲等。

网络暴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2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5586 占比:99.65%

总计:326743篇

网络暴力—发文趋势图

网络暴力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姜方炳
  • 许哲
  • 孙浩元
  • 徐勇刚
  • 王军
  • 王智勇
  • 王艳艳
  • 王钟的
  • 王长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亦可; 宋江涛
    • 摘要: 网络暴力作为社会转型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于和谐统一社会的构建造成了负面影响。德国政府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上三管齐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网络暴力案件的发生,维护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秩序。借鉴德国网络暴力治理在部门立法执法、行业自律自查等方面的治理情况和治理成效,结合我国网络暴力的治理现状与产生根源,可从完善专项立法、设置管理机构、引导行为自律等方面提高网络暴力治理能力。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今年的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聚焦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网络暴力、数字安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反映出,在我国大步迈向数字经济的路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字安全已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 陈舒瑶
    •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摆脱了距离的限制,有了互相发声的机会,拥有了集体表达的场合。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网络暴力。随着信息网络及电子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用户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三观尚在健全过程中的青少年得以进入网络虚拟世界。由于缺乏成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他们往往更容易被影响、被误导,从而更容易被卷入网络暴力的旋涡之中,成为网络暴力的主动发起者、参与者或被动承受者。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的发展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兴盛。因而,遏制网络暴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 摘要: 据《光明日报》2022年3月2日10版报道:日前,某机构发布的一份《2021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未成年网民创新高,小学生群体规模扩大,社交平台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鉴于“未成年人追星行为易引发网络暴力”“四成未成年人无法辨别虚假信息”等情况,该《报告》指出,当前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至关重要。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闯进孩子的生活,绝大多数未成年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
    • 周堃璐; 吴世文
    • 摘要: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宣传社会正能量,运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与网络暴力相关的资料,总结归纳出网络暴力的成因与危害,同时关注新闻媒体对网络暴力事件的报道方式,通过分析媒体对网络暴力的报道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媒体呈现网络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新闻从业者优化报道提供思路,以期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和启发社会反思。
    • 张立美
    • 摘要: “受害者因网络暴力被宣告‘社会性死亡',甚至发生极端事件,令人痛心。”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谈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时如是说。网络空间里,“按键”伤人何时休?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将关注视线放在遏制网络暴力的话题上。
    • 向承才; 王彬彬
    • 摘要: 基于互联网架构起的虚拟社会在给人们提供空前便利之时,也带给公众前所未有的困扰,网络暴力即是其中的一种。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言论自由空前强化,众多网民各抒己见,纷纷以个人的道德认知为标准,对与自己意见、观点和态度不同的主体展开道德层面的批判,加之言语等方面的攻击,网络暴力由此扩散。因此,减少互联网空间的网络暴力、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已迫在眉睫。
    • 黄珂
    • 摘要: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维持和促进社会秩序与治安的良策,其自创立形成以来,在我国的治安治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针的概念、工作范围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对其进行理解实施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暴力成为新型社会治安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谣言三种形式,从微观的个人、平台层面到宏观的社会、政府、法律制度层面都有其形成原因的存在,因此要以综合治理的思路,从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网络暴力进行整治。
    • 林爱珺
    • 摘要: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滋生和助长了以正义之名实施的网络暴力,网络上任意诽谤、侮辱他人、践踏他人隐私,演化为多数人的“暴政”与“狂欢”,网络的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道德民兵”的审判。遏制网络暴力,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网民的分辨能力和抵御低俗文化的免疫力,也要规范网络语言,引导真正的良善和正义,同时加强平台把关责任,落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 陈堂发
    • 摘要: 频繁出现网络暴力问题,并非因为相关法律的缺失或缺少匹配的法律资源,既有法律条款适用的强化,是遏制网络暴力的主要途径。已有的为数不多的经由法律途径解决的网络暴力案件,其责任类型主要是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追究极少。民事公益诉讼作为民事自诉的补充,在网络暴力行为追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