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类课程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96736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科教导刊、科教文汇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2015学术年会、北京物资学院201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2014第十四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升、常兴治、虞菊花等。
程序设计类课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6736篇
占比:99.94%
总计:296916篇
程序设计类课程
-研究学者
- 刘东升
- 常兴治
- 虞菊花
- 张丽萍
- 王春晖
- 陶亚辉
- 丛丽晖
- 何忠秀
- 冉清
- 刘华明
- 刘峰
- 刘琴
- 刘莉莉
- 周志锋
- 姜迪
- 孙善武
- 孙彤
- 孟繁军
- 张标
- 张潞
- 戚爽
- 方娇莉
- 施寅端
- 朱堂勋
- 朱鸿鹏
- 李健军
- 李洲洋
- 李海燕
- 李瑞生
- 杜晶
- 林丹
- 柳荣其
- 滕薇
- 潘晟旻
- 王丹
- 王楠
- 王浩茂
- 王秀友
- 王萌
- 程金宏
- 童凌
- 罗元盛
- 范建中
- 范纯龙
- 薛景
- 袁赟
- 覃子珍
- 邱实
- 钟世芬
- 陈红红
-
-
蒋晶;
赵卫滨;
余永红
-
-
摘要:
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重点阐述了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重点探索从教材建设、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围绕"教与学"进行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
肖娟;
杨丹
-
-
摘要:
基于“双高”建设背景下,对各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C#程序设计为例,分析了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足,提出了一种为满足“双高”建设下新要求的教学改革措施。从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4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搭建学习资源库;教学内容加强思政和交叉学科思维培养;将CDIO理念融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构建学习通模式下多元化评价体系,旨在建设高水平建设标准下的“金课”。
-
-
罗元盛;
邱实
-
-
摘要: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所倡导的,应以产出为导向来评价高校培养方案和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文章以学生就业的企业类型作为产出评价标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产出导向模型,研究三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三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总体上是技术有效的。
-
-
董卫;
王婷婷;
徐剑
-
-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满足社会对程序设计人才的需求,程序设计类课程成为大学各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编程技能,提高以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虞菊花;
常兴治
-
-
摘要:
说课设计能系统阐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是每位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说课设计,主要探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理念和方法。以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建设与成效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改善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
-
陈冀
-
-
摘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信息意识的主要载体。而在实际教学中,随着课程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加,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很容易失去学生兴趣,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长期实践研究,结果发现,教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
蒋翀;
杨保华;
曾珺;
姜心雅
-
-
摘要: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两个问题,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主体,提出由程序设计第一课、课程内容连思政、案例探究说思政、信息技术促思政构成的"四维一体"教学路径.在此基础上,以创新实践教育为延伸,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载体,结合本校学生参赛经验,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实践融合,为学生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局面和思路.
-
-
姜丽莉;
孙自梅
-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日益更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知识要点多、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实践。线上采用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学习资源,课程教学活动包含了线上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
-
罗一丹;
方娇莉;
潘晟旻;
姜迪
-
-
摘要:
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提出由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迭代更新的闭环反馈式框架,阐述融入思政的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法,结合昆明理工大学的教学实际,介绍教学实施过程,同时提出一种改进的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施手段,最后说明教学效果。
-
-
王禹;
魏涛;
张劳模
-
-
摘要:
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程序设计类课程对于该专业学生提高实操能力,真正落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现状和主流编程语言特性,进而研究国内不同层次院校大数据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情况,并探究程序设计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学任务。
-
-
候志凌;
潘洪军;
亓常松
- 《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2015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根据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程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目前非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状况、实验环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改革方案.方案采用分层次教学思想,以案例驱动的CDIO模式进行教学,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并辅以等级考试、学科竞赛和勤工俭学岗位的激励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
-
-
刘慧君;
曾一;
熊壮
- 《2014第十四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程序设计类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针对目前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关的改革方法和措施.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是从程序的“设计“入手,以算法思想为核心,结合专业应用将计算思维的概念、方法融人课程案例,改革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抽象和分解来控制相关计算任务或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抽象模型、构造算法、编写程序、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思维的方法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面向应用、贴近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标。
-
-
-
-
陈蕾;
田志勇
- 《北京物资学院201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 2015年
-
摘要: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它是一个注重实践的专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本文分析信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实践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的关系,构建了信管专业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做出了分析.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精神。
-
-
徐恩友;
韩建平;
朱娅妮
- 《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改革,但是,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缺乏对课程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鉴于此,除了专家、教师、学生的参与,将更多地采用学生学习效果来评价,这些评价同时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反馈,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同步发展.研究主要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建的比较好的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探讨其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RCT),将每周的课内机时2学时转变为1+1学时,并且布置合理的上机任务,补充纸质作业,利用课外机时,引入课堂3学时的情景。总之,将RCT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给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可直接反馈于教学设计,提升我省高校课程建设的成效,为建设“教育强省”服务。
-
-
-
-
-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1999-10-20
-
摘要:
在一种程序设计支持方法中,根据相关性文件,从所有多个源程序中提取一个关于函数定义部分中的函数登记的描述,将所述提取出的描述转变成一个原型说明格式下的描述,以生成一个外部原型说明定义文件,从所述外部原型说明定义文件中所描述的多个函数中,顺序地提取具有返回值的函数,根据所述相关性文件从所述多个源程序的调用部分中检测与所述提取出的函数同名的函数,并判断被检测到的函数返回值类型和用来保存返回值的变量类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