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79638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护理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第一届华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北京地区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等;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相关文献由99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谦学、伍耀宏、冯开明等。

神经电生理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9638 占比:99.95%

总计:579907篇

神经电生理监测—发文趋势图

神经电生理监测

-研究学者

  • 陈谦学
  • 伍耀宏
  • 冯开明
  • 刘婧伊
  • 刘献增
  • 卢志军
  • 吴劲松
  • 周良辅
  • 姚成军
  • 娄飞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九杰; 李治; 王树杰; 田野; 赵伟
    • 摘要: 背景:急性脊髓损伤行传统的椎管扩大减压术只能解除骨性压迫(即硬膜外的压力),而对于降低硬膜内的压力无明显的效果,故有学者提出了硬脊膜切开减压,但是对于该术式的治疗效果褒贬不一。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预估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急性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ASIA分级A、B级行手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2组,单纯骨性减压组32例行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硬脊膜切开组19例在后路椎管扩大骨性减压基础上行硬脊膜内减压,所有患者在术中使用KEY PONIT多功能监测仪对脊髓功能进行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各个时间点的神经电生理数据、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①硬脊膜切开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ASIA评分(236.47±31.29)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减压组(205.48±26.28,P<0.05);②硬脊膜切开组患者在行硬脊膜切开减压术后,其运动诱发电位波幅较基线增加(82.30±30.01)μV,要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减压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6.1±25.6)μV,P<0.0001];③所有患者减压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与术后神经功能的转归基本一致。提示:急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的患者在骨性减压的基础上行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急性脊髓损伤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反映脊髓的功能变化,且术中电生理指标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转归趋于一致。
    • 朱子煜
    •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干预脑干肿瘤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科收治的68例脑干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双色球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研究组给予术前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术后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手术前后炎性因子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肿瘤完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前相比,两组术后NIHS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生物蛋白(S100B)和白介素-6(IL-6)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肿瘤患者给予术前神经导航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干预后,肿瘤切除程度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安全性高。
    • 蒋欣余; 刘玲; 唐晓宁
    • 摘要: 神经损伤是脊柱手术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持续评估脊髓和神经根功能,并向手术医生即时反馈。本文主要介绍麻醉药物对脊柱手术中常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以期优化患者的麻醉管理,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麻醉药物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更及时地避免不可逆神经损伤的发生,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 苏赢; 惠志强; 黄健; 付涛; 许鹏
    • 摘要: 目的分析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颅脑显微技术)和实验组(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每组1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评分、机体功能状态、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功能状态(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预后GOS评分在1~3分者为40.00%,4~5分者为60.00%,实验组分别为6.67%、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 贾莉子; 冯燕玲; 李智慧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在患者入院时均采取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检查。然后对患者进行治疗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预后,分析各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EEG检查结果显示,重度、中度异常患者的死亡、植物状态占比均明显高于轻度异常与正常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检查为阳性的患者的死亡、植物状态占比均明显高于SEP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可有效反映患者脑内的紊乱程度,并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情况的判断依据。
    • 谢姗; 邵志林; 姜之全; 韩易; 赵永轩; 娄飞云
    • 摘要: 目的总结显微镜下听神经瘤手术切除和对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探索手术技巧,从而提高肿瘤的切除效果和面神经的功能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3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组64例,无电生理监测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面神经保留情况,评价及分析术前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结果监测组肿瘤全切58例(90.63%),未全切6例(9.37%),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60例(93.75%);非监测组肿瘤全切62例(88.57%),未全除8例(11.43%),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6例(80.00%)。监测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非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配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及保护面神经。
    • 周祥; 赵锦丽; 葛立可; 李凡; 孟磊; 王仲伟; 金保哲
    • 摘要: 目的比较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和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6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4)。2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初步判断出责任血管;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责任血管判断的准确性和疗效,分析术前、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与疗效的关系;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前判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38例,小脑后下动脉15例,椎基底动脉1例;术中确定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38例,小脑后下动脉14例,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1例,椎基底动脉1例;术前责任血管判断准确率为98.1%(53/54)。观察组患者术前判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34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椎基底动脉2例;术中确定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33例,小脑后下动脉16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1例,椎基底动脉2例;术前责任血管判断准确率为98.0%(51/52)。2组患者术前责任血管判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14,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9%(50/54),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23%(49/52);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05)。对照组38例患者术中侧方扩散反应(LSR)-1和LSR-2均消失,术后均临床治愈;观察组40例患者术中LSR-1和LSR-2均消失,术后均临床治愈。对照组12例术中LSR-1或者LSR-2完全消失且另一LSR波幅降低50%以上患者中,2例治愈,10例明显缓解;观察组9例LSR-1或者LSR-2完全消失且另一LSR波幅降低50%以上患者中,3例治愈,6例明显缓解。对照组术中LSR-1和LSR-2均未消失4例患者中,3例部分缓解,1例无缓解;观察组术中LSR-1和LSR-2均未消失3例患者中,2例部分缓解,1例无缓解。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25%(5/5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4%(2/5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9,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和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2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神经电生理监测LSR-1和LSR-2可指导正确判断责任血管和适时终止手术,为手术疗效提供客观判断依据。
    • 摘要: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王刚教授主编,凝聚全国20余位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临床诊疗实践经验的《神经病学诊断思路》(第一版)(ISSN:978-7-313-26800-6)已于202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神经病学诊断思路》首次尝试从疾病症状和疾病分类两个维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实践及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介绍,围绕某一症状或疾病,引入神经影像学、体液标志物、神经电生理监测、基因检测以及神经病理检查等辅助诊断技术,全方位多视角介绍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和流程,尤其突出作者自身的临床实践。
    • 徐晨阳; 苑兵舰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12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行CEA治疗的1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62.2岁(范围:52~71岁)。术中同时监测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和感觉诱发电位(SEP),将MEP和SEP波幅降低>50%或潜伏期延迟>10%视为血流量不足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的危险信号,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使用转流管。术后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发症情况。统计随访6个月期间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1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血流阻断后记录到危险信号2例(12.50%),予以置放转流管。术后1例(6.3%)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其间复发1例(6.3%),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减少CEA后脑缺血并发症和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邓明亮; 翟红洁; 韩冠达; 李磊; 董小辉; 娄飞云
    • 摘要: 目的研究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20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神经电生理仪监测下手术治疗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92.86%)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率(92.86%)与对照组(79.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6.19%)与对照组(26.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手术中,有助于实时确定面神经的位置,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率以及有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