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8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49484篇;相关期刊384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微血管减压术的相关文献由322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亭、梁维邦、种衍军等。

微血管减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8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9484 占比:99.12%

总计:150805篇

微血管减压术—发文趋势图

微血管减压术

-研究学者

  • 李世亭
  • 梁维邦
  • 种衍军
  • 俞文华
  • 倪红斌
  • 郑鲁
  • 赵卫国
  • 吕福林
  • 徐武
  • 张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敏若
    • 摘要: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三叉神经感觉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试验组采用MV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可有效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 何敏; 王芳; 沈雁蓉; 吕燕
    • 摘要: 总结20例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舌咽神经功能受损患者的康复管理。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动态病情观察,警惕颅内出血,及早识别舌咽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做好声音嘶哑、吞咽功能训练、口咽活动度训练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康复管理。经过治疗与康复管理,20例患者病情恢复,在术后第6~41天均顺利出院。
    • 闫睿; 俞文华; 杜垣锋; 罗佳迪; 王鼎
    • 摘要: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的应用,为精准手术提供良好的准备。方法选择行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83例,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在颅骨内横窦沟与乙状窦沟结合处下缘模拟出“关键孔”并在颅骨外表面标记,然后测量“关键孔”与星点及二腹肌沟顶点的距离,术中根据这两组距离指导“关键孔”的定位。结果本组患者无横窦或乙状窦损伤,77例术中通过“关键孔”清晰显露横窦与乙状窦结合处,未清晰显露6例。结论应用3Dsliker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的方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定位“关键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颅骨缺损,降低静脉窦损伤的风险。
    • 刘明; 李德炯; 张国平; 唐修竹; 顾克; 李群武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3D-T1WI-mDIXON序列联合3D-T2W-DRIVE序列与磁共振传统血管造影术(MRTA)3D-TOF联合3D-BTFE序列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为术前评估提供更精准的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脑池段3.0T磁共振检查并有手术结果对照的资料87例,分为A组:3D-T1WI-mDIXON序列联合3D-T2W-DRIVE序列检查图像,41例;B组:3D-TOF联合3D-BTFE序列检查图像,4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神经与血管关系差异,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组准确诊断的ACU值、敏感度、特异度。结果A、B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段神经血管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B组。结论3D-T1WI-mDIXON序列联合3D-T2W-DRIVE序列相较传统MRTA的3D-TOF联合3D-BTFE序列检查有更高的准确性,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具有更高的价值。
    • 王雷波; 刘清军
    • 摘要: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存在多种方式,这也说明每一种治疗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其具体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卡马西平是目前公认的一线用药,奥卡西平、巴氯芬、加巴喷汀等二线、三线药物也具有止疼作用,手术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神经节阻断术以及伽马刀治疗,综述了三叉神经痛治疗各种方式。
    • 进高梅; 郭晓晶; 武卫周
    • 摘要: 面肌痉挛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性非自主性抽搐,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病程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在治疗上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属于难治性疾病之一。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人们对于该病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认识,且在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将有助于临床对面肌痉挛的规范诊疗。
    • 戚云杰; 孙小伶; 鹿彩銮; 陈高红
    • 摘要: 目的:探讨MRI在椎动脉压迫性面肌痉挛(HF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椎动脉压迫性HFS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MRI图像,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比较面神经出脑桥段与椎动脉相交处椎动脉的管径、自身角度及偏移程度、与面神经的最短距离和HFS的关系。结果:HFS组与对照组比较,面神经出脑桥段椎动脉管径及偏移程度显著增大(P<0.001),椎动脉自身角度、与面神经的最短间距显著变小(P<0.001)。面神经出脑桥段与椎动脉相交处椎动脉的管径、偏移程度与HFS的发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51、0.945,P值均<0.001);椎动脉自身角度、与面神经最短间距和HFS的发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17、-0.991,P值均<0.001)。结论:MRI在术前评估椎动脉的形态学指标有重要价值,椎动脉管径越粗、偏移评分越高、血管自身角度以及与面神经的最短间距越小,越容易引起HFS。
    • 张业森; 尚毓淳; 姜之全; 苏贺先; 娄飞云; 赵永轩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例行PBC治疗(PBC组), 15例行MVD治疗(MVD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和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2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PBC组住院总费用低于MV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VD和PBC术后近期疗效相似。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BC, PBC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 蔡伯涛; 汤霆; 廖莎; 张柏银; 唐吉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对微血管减压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择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布托啡诺组(C组)和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20例。术后应用自控静脉镇痛,C组采用布托啡诺10 mg+托烷司琼5 mg,D组采用布托啡诺10 mg+右美托咪定200μg+托烷司琼5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两组术前(T_(0))及术后4 h(T_(1))、12 h(T_(2))、24 h(T_(3))及48 h(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两组术后T_(1)~T_(4)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睡眠质量评分。结果C组T_(1)~T_(2)时MAP值高于T_(0),T_(3)~T_(4)时MAP值低于T_(1)~T_(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睡眠质量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睡眠质量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微血管减压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可以提供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 杨慧; 张恒
    • 摘要: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作为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外科治疗方式,其疗效已被广泛报道。然而不同研究中对于如何进行术后疗效的评价却没有统一标准:使用的评价量表、包含的评价内容不尽相同,研究结果分组、分级也各有差异。本文通过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疗效的评价方法展开综述,梳理更为科学、合理、实用的术后疗效评价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