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9-04-24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扭转痉挛又名变形性肌张力不全综合征,以肌张力失调、全身缓慢和不规律的剧烈扭转运动为特征。2006年4月,笔者采用立体定向热频毁损丘脑底核和苍白球腹后部治疗1例扭转痉挛患者,随诊2年,疗效满意。本文通过分析本例病例指出,苍白球毁损术的并发症种类较多,尽管多数并发症并非严重并发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苍白球毁损术的并发症在乏力、流涎、音量降低发生率较高,双侧手术要慎重,尤其是同期双侧苍白球毁损术。微电极手术的脑出血发生几率仍是较低的,是可以接受的低风险。
  •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毁损灶体积的大小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rn 方法: 对35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采用螺旋CT定位,实施立体定向同期双侧多靶点射频热凝毁损手术,一组射频电极裸端直径为1.6 mm,另一组为1.8 mm,长度均为3.0mm.术后7-10天,2-3个月,5-6个月复查头CT测量毁损灶的体积,并进行随访调查疗效和并发症.rn 结果: 1.8mm组的毁损灶体积比1.6mm组的大,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毁损灶体积逐渐变小.术后2周随访:1.6mm组有效率84.83%;1.8mm组有效率89.89%.术后1-2年随访:1.6mm组有效率83.15%;1.8mm组有效率88.76%.术后早期一过性并发症中,1.8mm组小便失禁的例数高于1.6mm组,高热、定向力障碍、悬空摸索动作等并发症比较无差异,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1%.rn 结论: 利用裸端直径为1.8mm的射频电极行双侧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其形成的毁损灶较1.6mm的大,疗效也优于1.6mm,除早期小便失禁发生率稍高,不会增加其余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rn 方法: 对30例药物依赖、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3例难治性癫痫合并精神障碍、1例酒精依赖的患者行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伏隔核为主,配合毁损扣带回、杏仁核、Forel-H区,观察其疗效.rn 结果: 41例患者均符合手术疗效标准出院.术后经1~22个月的随访,药物依赖患者中6例复吸,精神分裂病人中1例强迫症发作住院治疗1次,癫痫病人术后发作明显减少,疗效尚满意.rn 结论: 伏隔核可能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靶点,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伏隔核为主治疗精神疾病效果肯定,相对安全.
  • 摘要:目的: 研究CT、MRI引导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囊性和囊实性颅咽管瘤的疗效.rn 方法: 对12例囊性和囊实性颅咽管瘤的囊性部分行CT、MRI引导立体定向吸除囊液、注入胶体磷酸铬,待瘤囊缩小远离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后,施行伽玛刀治疗.rn 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排出囊液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囊内放疗后2-36个月随访12例病人,CT、MRI扫描显示5例病人瘤囊持续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5例病人肿瘤显著缩小,症状持续改善;2例肿瘤无明显改变;无死亡病例.rn 结论: CT、MRI引导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术后脑皮质发育不良不同病理分型与术后疗效的相互关系.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脑皮质发育不良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分型与手术预后的关系.rn 结果: 54例中,mildMCD型9例,FCD ⅠA和FCDⅠB型分别15例,FCDⅡA型8例,FCDⅡB型7例.术后有效率:mildMCD型100%,FCD ⅠA型93.33%,FCD ⅠB型80%,FCDⅡA型50%,FCDⅡB型71.43%,轻型组95.83%,重型组70%,总有效率81.48%.rn 结论: 随着MCD病理改变程度的逐渐加重,手术后疗效越来越差,MCD可能是影响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后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 摘要:本科自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使用奥地利EMS Phoenix视频脑电系统检查患者120例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后综合评估鉴别诊断癫痫及非癫痫患者,以总结视频脑电系统在癫痫诊治上的实际意义。通过上述典型病例分析,笔者体会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是癫痫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利用头皮和皮层及深部脑电监测,对于准确定位癫痫发作责任灶,手术治疗局灶性癫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发作期EEG分析可明确区分癫痫和非痫性发作性疾病。如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功能性疾病(偏头痛、肠痉挛、多发性抽动和睡眠障碍等)以及青少年某些心因性发作;区别发作性质和癫痫发作类型,指导临床用药;还可通过增加肌电图、眼动电图、心电图和口鼻气流监测记录,全程观察整个睡眠周期的各种生物电变化,对于研究和治疗睡眠障碍性疾病有重要帮助。
  • 摘要: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及磁共振扫描对颞叶癫痫术前定位的准确性.rn 方法: 回顾分析146例颞叶癫痫病例,术前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及磁共振扫描(MRI),发作时V/EEG所示的痫样放电部位与MRI检查所发现的病变同侧时,将此侧颞叶作为癫痫灶颞叶;MRI未见异常,则根据三次以上发作时V/EEG定侧.所有患者经术中皮层脑电图和深部脑电监测后,行前颞叶切除术.rn 结果 :术中皮层脑电图及深部脑电监测均发现有痫样放电,与术前V/EEG监测吻合.术后102例(70%%)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显著改善35例(24%),良好6例(4%),无改善3例(2%).rn 结论: V/EEG结合MRI对颞叶癫痫术前能进行准确定位.
  •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从而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关系.rn 方法: 以水迷宫法建立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动物模型,用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反应产物的AOD数值.rn 结果: 具有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反应产物的AOD数值均比对照组增加(P<0.05).rn 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过程,并与记忆的巩固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OLD-fMRI)指导下,采用立体定向和多处软脑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MST)治疗脑运动皮层区肿瘤并发继发性癫痫的方法.rn 方法: 12例以部分运动性痫性发作起病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额叶后部临近中央前回肿瘤,肿瘤直径1.5~3cm,脑电图(EEG)提示病变侧中央区痫性放电.采用3D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和BOLD-fMRI结合,通过计算机完成图像融合,直观显示肿瘤和运动皮层,明确它们之间的比邻关系,设计手术人路,立体定向下切除肿瘤,采用MST治疗继发性癫痫.rn 结果: 12例融合影像显示,运动皮层区位于病变的后外侧,均受压、变形和移位,其中5例肿瘤边缘与上运动皮层区紧密接触.肿瘤镜下全切7例,次全切除5.病理报告胶质瘤5例,脑膜瘤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1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rn 结论: 增强MRI和BOLD-fMRI影像融合后可优势互补,能准确、有效的指导立体定向运动皮层区肿瘤的切除,避免运动皮层的损害,施行MST有效防止术后癫痫的发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 在国内首次报告采用立体定向热凝毁损手术方法治疗1例微小下丘脑错构瘤的经验并简要复习相关文献.rn 方法:22岁男性患者,病人痴笑癫痫激发复杂部分性发作21年,药物治疗无效.磁共振显示第三脑室内错构瘤(6mm×6mm×7mm).局麻下应用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病变内插入深部电极记录并刺激后,在病变内射频毁损4个靶点。rn 结果:病灶内深部电极记录到棘波和慢波,深部电极刺激未诱发出痴笑性癫痫.在术中可逆毁损和毁损时病人出现一过性中枢性高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随访6个月,痴笑性癫痫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完全消失,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rn 结论:下丘脑受到直接热刺激可产生中枢性高热.对于较小的下丘脑错构瘤,立体定向热凝毁损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摘要:过度运动发作也称为躯体自动症发作或额叶自动症发作,典型表现为躯干和大关节的过度运动,并可伴随发声和情感表现(惊恐、愤怒等),是额叶发作中一类特有的表现形式,额叶癫痫的15-27%有过度运动发作.传统的观点多认为是起源于额叶辅助运动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起源于辅助运动区内侧和额叶腹内侧面(额极、眶部),另外也有部分报告发现起源于颞叶和岛叶.但各组报告例数均较少,尚没有一致的结论.目的过度运动发作的症状虽然具有典型的特点,但表现形式多样,与发作起源灶的关系尚不明了.本组选择部分经过植入颅内电极后外科治疗的病例,来分析发作起源与症状的关系,试图发现其中规律,对癫痫外科的术前评估起到帮助作用。
  • 摘要:21世纪,神经外科学向微创化方向发展.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理念是应用外科手段诊治神经疾患时尽量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最大限度为病人解除病痛,把诊治疾病的风险和疗效比降到最低.神经系统的损伤可带来或轻或重的神经并发症,并将持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有损伤神经功能风险的手术中,对于外科医生和病人来说保护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是最重要的.术中神经功能监护(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是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来实时评估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并提示术者采取干预措施使神经损伤消除或减至最小的一门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对神经组织医源性的损伤,降低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以及帮助术者鉴别特定的神经结构.与其他术中检测方法如X光照相、术中血管造影及术中立体定位技术相比,它不是了解局部解剖结构和位置上的改变,而是从功能上客观评价麻醉状态下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任何可能影响神经功能的手术,包括颅脑、脑干、脊髓或重要外周神经的手术,都适于实施IONM.IONM早在1898年就被描述,当时采用观察面肌活动来评价面神经周围手术中面神经受到刺激的情况.1966年,体感诱发电位被用在唤醒病人的丘脑切开手术中,首次从人身上记录术中电信号.1967年,人们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记录脑电图,首次引入从麻醉患者身上记录电信号的技术.1972年,实现了在麻醉动物脊髓手术中的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由McCallum和Bennett于1975年应用到人身上.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临床手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发展.一方面,支持IONM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包括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和能力的提高、高性能的信号放大器、数模转换器的出现,以及电线的屏蔽、共模噪音抑制和高频、低频及交流滤波技术的使用等,大大降低了采集电生理信号时的噪音干扰,有效减少了信号采集时间,加快术中神经电生理数据获取的速度和能力.32导联信号处理器的出现,使得在单个手术中同时实施几种不同的监测模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术中电生理监测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直到现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可用来评价包括外周神经、脊髓感觉和运动通路、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脑干、颅神经以及大脑皮层等几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发达国家,术中神经功能监护已成为一些手术标准的神经保护方法,具有法律效应.rn IONM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发现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损伤及其原因,以便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发生之前将其消除或减至最小,避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2、解剖上辨别特定的神经结构,确保重要的神经组织不在即时的术野中.比如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鉴别和大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时辨别运动、感觉皮质等.3、术中鉴别失去功能的神经结构,帮助术者采取更积极的手术策略,比如肿瘤切除.4、对特定的神经结构进行功能评估,指导术者决定随后的手术步骤.比如,术中评估臂丛神经的损伤程度,以确定那一部分不可能再生、需要移植而非简单的神经松解.5、准确定位导致损伤的手术步骤,提供回顾性分析和手术策略调整的信息,这也是年轻神经外科医生的一种教育工具.6、术中神经功能监护还有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监测术中系统性的变化(如由于低氧和低血压而引起的系统性改变)、给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慰等作用。IONM主要应用诱发电位监测(Evoked Potentials,EPs)、肌电图监测、脑电图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波及脑局部血氧饱和度测定等技术,对感觉、运动神经系统及脑血流功能进行监测。监测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和机械性损伤,包括监测(Monitoring)和描记(Mapping)两种技术.监测是在术中对神经通路功能的完整性进行连续的评估.描记是使用不连续的神经生理检查来对解剖上不确定的神经结构进行功能上的鉴定和保护(比如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电刺激面神经可以鉴别面神经与肿瘤的关系和确定神经功能的完整性).EPs测量的是由刺激诱发的电位.手术操作引起的机械性或缺血性的损伤可导致EPs波形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可通过分析波形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判断神经传导功能是否正常.EPs监测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s)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s).总之,随着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术中神经功能监护技术逐渐成熟为一门新的学科,并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有专业团体和学会从事这项工作,并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已出版了多部专著和应用指南.另外,还有数以万计各类手术进行了术中神经功能监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这门技术日臻完善.国内的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许多医生对此还感到很陌生,而且此技术是跨学科的交叉技术,它涉及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外科、骨科、耳鼻喉科、麻醉科等学科领域,对监护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高,同时需要多科齐心协作,才能很好地开展此项技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手术的疗效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医疗纠纷的增多,迫使医生寻找新的方法来防止医源性手术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这项新技术逐渐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它可以减少手术盲目性,提高手术技巧和精确性,把医源性损伤降到最低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可满足医生对手术的需要和患者对术后疗效的要求.因此,该技术的推广势在必行,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借此推动我国神外、外科手术事业的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 摘要:灰质异位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神经元移行异常性疾病,常常导致难治性癫痫。自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改病患者6例,经外科手术后取得较好疗效。结合文献分析本组资料,对于HGM所致癫痫的外科手术,本文有如下体会: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分析患者癫痫发作形式、头部MRI,并通过视频脑电图、脑电-MRI影像融合技术等方法详细评估异位灰质与癫痫位置关系,用以指导手术范围;在保证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异位灰质;术中要全程行皮层脑电图监测,判断异位灰质与癫痫的关系,异位灰质切除后尽可能大范围皮层热灼,以阻断癫痫传导;对于异位灰质难以切除的患者,病灶周围皮层热灼亦可以缓解癫痫发作;术后规范的药物治疗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 探讨额叶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rn 方法: 随访3个月至2年,分析8例额叶癫痫外科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资料、手术方法.rn 结果: 7例痫性发作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改善,精神症状减轻,手术总有效率达87.5%,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n 结论: 额叶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摘要:癫痫(epileptic seizure,E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脑细胞群异常超同步化放电为基本病理生理基础的,突发性、短暂性、发作性症候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癫痫性精神障碍(epileptic psychogeny,EPP)是指一组原发性、反复性脑异常放电所致的精神障碍,占癫痫患者的7%-25.3%。癫痫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时,就其精神症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言,将癫痫性精神障碍区分为癫痫发作前精神障碍、癫痫发作时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后精神障碍、癫痫发作间精神障碍四大部分。精神疾病主要可分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神经症(neurosis)、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syndrome)。本文主要对癫痫性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主要分类进行简述。
  •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病因,以及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和预后.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采用外科手术治疗342例儿童癫痫的经验.rn 结果: 皮质发育障碍是本组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最重要病因,占所有病人的18.4%.药物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在本组病例中占13.5%.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Ⅰ级为158例,Ⅱ级76例,Ⅲ级61例,Ⅳ级47例.平均智商(IQ)从术前的69.2分提高到79.8分.术前显示智力低下者术后亦有明显改善.rn 结论: 早期外科干预能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改善智力损害,智力低下不应是外科治疗的禁忌症.同时,正确认识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病因和病理对儿童癫痫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海人酸(Kainie acid,KA)侧脑室注射致大鼠海马损伤后骨形成蛋白-4(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颗粒细胞增殖和胶质细胞增生的关系.rn 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侧脑室注射KA 1周后,用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丢失,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BMP4 mRNA阳性细胞与BrdU标记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rn 结果:正常成年大鼠BMP4 mR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的门区、颗粒下层、CA3、CA1区.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齿状回颗粒下层.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门区、CA3区.在KA侧脑室注射致海马损伤后1周,海马CA3、CA4区神经元丢失明显,BMP4 mRNA阳性细胞与BrdU、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rn 结论: KA侧脑室注射致海马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增殖增强和胶质增生可能与BMP4表达增加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lbryoplasticneurothelial tumor,DNT)的肿瘤切除和致痫灶处理方法.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中心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4例DNT的经验.术前和术中均进行致痫灶定位,术中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一并处理肿瘤外致痫灶.rn 结果: 14例病人肿瘤均得到全切,未行放疗和化疗,无肿瘤复发及恶性转化.11例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EngelⅠ级),2例病人稀少发作(EngelⅡ级).1例病人术后仍有频繁癫痫发作,再次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致痫灶后癫痫得到完全控制.rn 结论: DNT应当按照皮质发育障碍来处理,除切除肿瘤外,积极处理肿瘤外致痫灶可能具有较佳的癫痫控制结果.
  • 摘要: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又名West综合征,是儿童期三大灾难性癫痫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点头样发作、精神发育迟滞和脑电图高幅失律为特征。1/3的患儿在儿童期死亡,有超过40%病人对药物治疗无效,此部分病人可考虑进行外科干预。由于IS多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能否尽早控制癫痫发作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中心在对一例婴儿期IS进行了超早期外科干预,预后良好。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临床资料、电生理和影象学结果一致的IS病人手术效果较佳,尤其是在MRI上有特异性病灶,如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半巨脑、肿瘤等。本病例结果亦支持此结论,病人左枕存在局部压迫因素,临床资料、多次脑电图(尤其是发作期脑电图)和MRI相互吻合,病人预后较佳,尽管本病人经一年多随访结果显示良好,但长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 建立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观察症状、脑电图(EEG)和病理改变,探讨病理和致痫机制.rn 方法: 立体定向注射海人酸(kainic acid,KA)于大鼠单侧海马腹后部致痫.视频监测;深部EEG;Nissl染色、Timm's染色.rn 结果:大鼠症状及EEG呈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性变化.海马结构神经元死亡主要在急性期,以实验侧CA3区最明显.齿状回(DG)出现苔藓状纤维(mossy fiber,MF)发芽并进行性增加.rn 结论: KA模型是模拟人类颞叶癫痫理想的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 评估单独采用X刀放射外科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rn 方法:133例多发脑转移瘤病人单独接受X刀放射外科治疗,不合并全脑放射治疗.原发恶性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及其它.平均脑转移瘤的个数为4.4个(2~12个),平均肿瘤总体积为16.2 cm3(1.0 cm3~53.0cm3),平均边缘剂量为16.7Gy,平均随访时间7.0月.rn 结果:中位生存时间为9.0月.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总体积、PRA等级、边缘剂量为显著预后因子;脑转移瘤的个数、年龄、中心剂量没有统计显著性.rn 结论:肿瘤总体积、RPA等级为多发颅内转移瘤显著预后因子.肿瘤总体积应该作为放射外科的选择标准,而不是转移瘤的个数.多发脑转移瘤单独采用X刀放射外科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而是否有必要全脑放射治疗,值得商榷.
  • 摘要:三叉神经痛(TN)作为疼痛体验中最剧烈的一种,对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伽玛刀具有低风险,高疗效的特点,目前许多研究支持将其作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面对现状,对于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要有客观、科学的宣传,而且伽玛刀作为一项日益普及的技术,将其列为全科医师的临床培训项目是将来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三叉神经痛的分类情况进行讨论,指出适应症的选择:①诊断明确的三叉神经痛患者;②MRI可以明确显示三叉神经近脑桥段(REZ)。提出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费用低,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可以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 摘要:目的: 寻求对颅咽管瘤的新治疗方法;并评价立体定向囊内间质内放疗结合伽玛刀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3年12月共应用立体定向囊内同位素置入间质内放疗结合伽玛刀治疗95例颅咽管瘤,随访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3-70岁(平均31.5岁).对实体肿瘤为主者.先行立体定向囊内穿刺同位素置入内放疗,再行伽玛刀照射治疗共12例;对囊性肿瘤为主者,则先行实体部分肿瘤伽玛刀治疗,再行囊性部分的同位素内放疗,共55例.rn 结果:67例病人接受5-12年(平均8.6年)的随访,随访期内有3例病人接受了第二次伽玛刀治疗,6例病人接受了第二次间质内放疗,对实体肿瘤为主、囊性肿瘤为主以及总体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3.3%、90.9%和89.6%.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rn 结论:伽玛刀结合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可以安全而且有效地治疗不适宜手术治疗的囊实体混合性颅咽管瘤.
  • 摘要: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颈静脉球瘤的临床资料.本组肿瘤体积2.8~38.6cm3,平均13.8cm3.均采用Leksell伽玛刀治疗,边缘剂量12~15 Gy,中位数15 Gy,等剂量曲线40%~55%.rn 结果: 随访时间9~72个月,平均30.3个月.肿瘤体积缩小4例,无明显变化4例,肿瘤继续进展1例.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症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例,改善4例,无变化3例,听力症状加重1例.rn 结论: 伽玛刀治疗能较好地控制肿瘤生长,副作用轻微.可作为较小肿瘤或不适合手术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的重要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rn 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技巧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22例(其中听神经瘤11例,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瘤2例,胆脂瘤1例),并就临床结果进行分析.rn 结果:11例听神经瘤全切8例,次全切3例;8脑膜瘤全切5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2例三叉神经瘤均次全切除.术后脑出血再次手术后死亡1例.rn 结论: 大型桥小脑角肿瘤手术具挑战性,良好的显微手术技巧能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 摘要:目的: 分析运动障碍性疾病立体定向手术中脑出血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出血并发症.rn 方法: 对68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进行了立体定向脑深部刺激术(DBS)和毁损术治疗,其中DBS 113例,毁损术565例,一侧DBS,另一侧毁损术11例.共有853个靶点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刺激术188个,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术5个,苍白球内侧部DBS 2个,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478个,Vim毁损术180个.rn 结果: 术后无症状性脑出血14例,症状性脑出血10例.有高血压病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患者.在微电极记录2~4条针道的手术靶点中,脑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电极记录1条针道的脑出血发生率.本组195侧DBS手术无发生症状脑出血,仅有1侧无症状性针道出血,总的脑出血发生率为0.5%,PVP症状性出血发生率1.7%,总的脑出血发生率3.6%,后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Vim毁损术症状性出血发生率1.1%,总的脑出血发生率3.3%,明显高于DBS脑出血发生率.rn 结论: 微电极记录针道数与脑出血发生率成明显正相关,脑深部刺激术是较毁损术更安全的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 观察恩他卡朋对已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并服用复方左旋多巴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患者的疗效、改善运动波动的情况.rn 方法: 12例已接受STN-DBS手术的PD患者,术后1个月未服药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 Ⅲ)评分和记录美多巴每日剂量.评分后开机设定参数,选择合适参数后服药状态下行UPDRS Ⅲ评分.参数稳定后3个月开始加用恩他卡朋,每次100 mg,与美多巴同服.用药后3个月再次行UPDRS Ⅲ评分和记录美多巴每日剂量,具有运动波动的患者通过患者日记记录时间变化,观察期术后6个月.rn 结果: 与开机前UPDRS Ⅲ评分相比较,开机后UPDRSⅢ平均得分自术前的36.7±11.3减少至30.0±14.4;美多巴每日剂量(g/d)自术后1个月的1.25g+0.25减少至术后6个月的0.75g±0.25;治疗后,患者的运动波动有明显改善(P<0.01);rn 结论: 恩他卡朋可提高已接受DBS手术并服用美多巴的PD患者的疗效,改善运动波动,且使用安全.
  •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猴模型苍白球(globus pallidus,GP)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动物实验依据.rn 方法: 应用颈内动脉注射MPTP(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PTP)建立PD猴模型.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记录造模前后猴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GP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进行分析.rn 结果: 电生理记录显示外侧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在生理状态下为4.39±2.10Hz,在病理状态下为9.69±4.99Hz(P<0.05);内侧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在生理状态下为2.69±1.57Hz,在病理状态下为17.50±4.94Hz(P<0.05);在记录到内侧苍白球神经元单一放电时,进行长时间观察并给予APO(0.2mg/kg)肌注,可见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幅明显减低.rn 结论: PD猴模型GP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其放电模式也有明显变化,簇状放电模式比例增大.
  • 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而致死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选择性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及传导束,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目前除了力鲁唑(Riluzole)是被FDA认可的ALS治疗药物外,缺乏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为此,笔者对近年来有关ALS药物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了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