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80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88388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双足与保健、解剖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等;三叉神经的相关文献由19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云庆、李继硕、梁波等。

三叉神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88388 占比:99.86%

总计:489085篇

三叉神经—发文趋势图

三叉神经

-研究学者

  • 李云庆
  • 李继硕
  • 梁波
  • 施际武
  • 张文斌
  • 古丽尼沙·克力木
  • 吐尔逊江·达地汗
  • 李金莲
  • 王远强
  • 仲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志宇; 赵文利; 彭会珍; 李海云; 马晶晶; 郭亚茹; 王奕
    • 摘要: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老年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6例老年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介入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干预,观察住院全程。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两组疼痛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状况,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定两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面对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回避、屈服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积极心理干预可降低老年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介入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应对方式,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 吕丽双; 陈桂霜; 甘雅玲
    • 摘要: 目的:观察支持性照护干预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支持性照护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症状改善效果,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持性照护可有效缓解患者消极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疼痛感,值得广泛推广。
    • 杨帆; 刘树轩; 刘云阳; 冯学泉
    • 摘要: 动脉穿过三叉神经感觉根并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这类病例非常罕见,少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57岁女性患者,右侧颜面部疼痛半年余。术前三叉神经高分辨核磁提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关联紧密。诊断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呈垂直关系穿过右侧三叉神经感觉根,与其密切接触并有较明显压迫,因无法分离动脉和神经,且小脑上动脉上方的三叉神经纤维束较薄,镜下观察有些萎缩,故将小脑上动脉上方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进行切断,充分分离血管和神经后,将Teflon垫片置入动脉和位于动脉下方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之间。术后患者疼痛消失。该病例的发病机制较为特殊,丰富了三叉神经痛的形成原因,而且治疗方式上,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同行关注与讨论。
    • 封春杰; 牛家苑; 范刚启
    • 摘要: 目的 观察偏头痛急性期枕神经、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差异.方法 将来自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的偏头痛急性期患者64例以及南京市红十字医院中医科及神经内科2016年12月至2019年08月的偏头痛急性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枕神经分布区穴组67例(A组);三叉神经分布区穴组65例(B组),分别予针刺枕神经分区穴位及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比较A、B两组患者枕部痛、颞额眶痛、一侧头痛于针刺2h后的VAS评分差异及其各部位的头痛缓解率.结果 针刺枕神经分布区穴位能够较好的缓解枕部头痛;而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能够较好的缓解额颞眶痛;对于一侧头痛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无明显差异;针刺枕部穴位对额颞眶痛易有较好作用(缓解率为65.4%);而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对枕部头痛的疗效较差(缓解率为21.7%).结论 偏头痛急性期枕神经分布区及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存在相对特异性.
    • 王亮; 陈良鹏; 李达; 李欢; 韩利江; 张力伟; 张俊廷; 吴震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入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 ~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痹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痹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三叉神经鞘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鞘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 赵逢璐; 魏福兰
    • 摘要: 口面部疼痛常为困扰患者的一大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但口面部疼痛发生的机制仍在探索之中.三叉神经是口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随着瞬时受体电压锚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ankyrin 1,TRPA1)在三叉神经及其下级神经元中的发现,近些年TRPA1在口面部疼痛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了解TRPA1在疼痛中的作用及调控对于了解疼痛机制以及未来治疗疼痛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就TRPA1在口面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杨仟; 翟羽佳; 范胜诺; 刘黎嘉琪; 王少玲; 伍少玲; 马超
    • 摘要: 目的:评估三叉神经电刺激(TNS)疗法对获得性脑损伤继发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TNS治疗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意识状态均有所改善,GCS评分与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意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TNS对脑外伤、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后昏迷的患者促醒效果明显(P<0.05),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均有较好的促醒作用,尤其是亚急性期(P<0.01).结论:三叉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建议纳入昏迷患者的整体治疗体系中.
    • 云梦真; 赵倩男; 赵文星; 王永; 周国明; 安建雄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疼痛中心住院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18例,年龄、性别不限,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疼痛程度;使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评估面部皮肤温度;用大头针或vonFrey纤维评估患者的感觉异常或痛觉异常,并且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眼部并发症及疼痛部位进行收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11例,两组患者入院时VAS评分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痛觉过敏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比12.0%,P0.05)。结论老年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痛觉过敏发生率较高。
    • 云梦真; 赵倩男; 赵文星; 王永; 周国明; 安建雄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疼痛中心住院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18例,年龄、性别不限,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疼痛程度;使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评估面部皮肤温度;用大头针或vonFrey纤维评估患者的感觉异常或痛觉异常,并且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眼部并发症及疼痛部位进行收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11例,两组患者入院时VAS评分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痛觉过敏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比12.0%,P<0.05),但两组患者疼痛性质及痛觉超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老年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痛觉过敏发生率较高.
    • 黄的; 钟颖; 李雪健; 黄利红; 黄伟勋
    • 摘要: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针透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腧穴治疗脑损伤后昏迷促醒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损伤后昏迷患者60例,GCS(Glasgow Coma Sclae)评分3~8分,随机分为2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针透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腧穴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清醒时间,清醒率及血清炎症因子数值变化情况,并采用脑电图进行治疗前后监测。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清醒日数明显缩短(P<0.01),清醒率明显提高(P<0.05),血清炎症因子数值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Young氏脑电图分级标准明显提高(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针透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腧穴治疗脑损伤后昏迷促醒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