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A型肉毒毒素

A型肉毒毒素

A型肉毒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6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926193篇;相关期刊451种,包括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泛亚国际医学美容大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等;A型肉毒毒素的相关文献由381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军、张雁、余云舟等。

A型肉毒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6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26193 占比:99.84%

总计:927677篇

A型肉毒毒素—发文趋势图

A型肉毒毒素

-研究学者

  • 刘建军
  • 张雁
  • 余云舟
  • 吴卫红
  • 王慧
  • 纪树荣
  • 罗蔚锋
  • 胡兴越
  • 王景林
  • 刘春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万慧伟; 李鑫河; 王琳; 杨慧; 李铁山
    • 摘要: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oNT/A)后爪皮下注射及关节腔注射对单碘乙酸钠(MIA)诱导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向大鼠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成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后爪皮下注射对照组、后爪皮下注射给药组、关节腔注射对照组、关节腔注射给药组,每组15只。分别于给药后1、7、14、21 d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相关行为学测试,并于给药后7、14、21 d检测大鼠脊髓中P2X4受体(P2X4R)蛋白表达。结果 后爪皮下注射给药组给药后21 d大鼠的50%缩足反应阈值(PWT)较后爪皮下注射对照组改善明显(F=10.42,P0.05)。给药后7、14、21 d,后爪皮下注射给药组大鼠脊髓背角内P2X4R蛋白表达较后爪皮下注射对照组减少,关节腔注射给药组较关节腔注射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317.32,P<0.05)。结论 后爪皮下及关节腔注射BoNT/A均可改善骨关节炎大鼠的疼痛相关行为,关节腔注射给药起效更快,但两者镇痛效果没有显著差别。
    • 杨慧; 王琳; 万慧伟; 周雯雯; 李铁山
    • 摘要: 目的 比较关节腔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oNT/A)和倍他米松对单碘乙酸钠(MIA)诱导的大鼠骨关节炎疼痛的作用。方法 向大鼠踝关节腔内注射MIA诱导骨关节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倍他米松组、BoNT/A组,每组15只,分别向关节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5μL、复方倍他米松25μL、BoNT/A 25μL(5 U),并于给药后0、1、3、7、14、21 d评估大鼠患肢机械性刺激撤足阈值(PWT)及负重情况;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给药7、14、21 d后大鼠脊髓背角内P2X4R的表达情况。结果 倍他米松组大鼠给药后3、7 d的PWT值较生理盐水组改善明显(F=2.74、3.14,P0.05);BoNT/A组大鼠给药后14、21 d的PWT值较生理盐水组改善明显(F=11.90、13.25,P<0.01),后肢支撑力百分比在给药7、14、21 d改善明显(F=2.80~127.02,P<0.05)。BoNT/A能抑制脊髓背角内P2X4R的表达(F=43.04~150.36,P<0.05),而倍他米松对其无影响。结论 与倍他米松相比,BoNT/A治疗骨关节炎疼痛起效时间慢,但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更长,镇痛效果更明显。
    • 秦亚辉; 黄月
    • 摘要: A型肉毒毒素因其疗效明确、注射方式便捷、可重复注射、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肌肉痉挛疾病的管理及治疗中,但在真实世界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给神经科医生对疾病的管理和优化诊治策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综合阐述A型肉毒毒素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分析及面临的困惑及不足,提高了对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的认识,为未来更好地在神经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制定个体化的诊疗策略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史永强; 刘太聪; 张海鸿
    •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通过抑制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减缓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造模+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CCI造模+鞘内注射0.1 U A型肉毒毒素组,每组10只。术前1 d及术后3、5、7、9、11、13、14 d观察鞘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的影响,术后第14天取各组大鼠脊髓腰膨大,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较,CCI造模+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MWT显著下降(P<0.05),与CCI造模+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相比较,鞘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大鼠MWT明显升高(P<0.05)。鞘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抑制了CCI损伤引起的大鼠脊髓BDNF表达上调。结论A型肉毒毒素通过抑制BDNF的表达减缓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 张亦轩; 卫家玉; 俞舜; 王丹; 杨敏烈; 吕国忠
    • 摘要: 目的:比较瘢痕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和曲安奈德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整形美容科就诊的4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治疗前后增生性瘢痕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治疗前后瘢痕处痛痒觉变化,采用CBS瘢痕检测仪评估治疗前后瘢痕处皮肤特性(瘢痕面积、色素含量、水分含量及油分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其临床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肉毒毒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副作用少,患者满意度高,安全性更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 乔玉平; 尹昱; 吕佩源; 赵振彪
    • 摘要: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5岁,主因脑出血术后6个月于2019-05-30入院。患者于本次入院6个月前情绪激动后出现手麻,随即意识丧失,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示脑干出血,行去骨瓣减压术,因左眼睑闭合不全导致暴露性角膜炎行左睑缝合术,现遗留意识障碍,四肢活动障碍就诊于作者科室。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220/160 mmHg,平时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家属诉血压控制于140/90 mmHg左右;脑梗死病史1年余,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 何璐; 李金玲; 杨旭博; 郑韵; 徐开寿
    • 摘要: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对脑瘫患儿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24例年龄2~7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4例男孩、10例女孩),分为痉挛型双瘫组(DCP组,1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28个患侧下肢)、偏瘫患侧组(aHCP组,10例偏瘫患儿的10个患侧下肢)、对照组(uHCP组,10例偏瘫患儿的10个健侧下肢)。在基线期、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12周与24周分别进行评估,超声检测肌肉厚度、肌束长度并计算肌肉生长速率,临床功能测试包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和改良Tardieu量表。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3组下肢的粗大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肌肉结构均得到改善(均P<0.05)。治疗后24周,患肢内侧腓肠肌的平均生长率分别是肌厚度6.24%、肌束长度7.99%;DCP组的内/外侧腓肠肌肌厚度、肌束长度与比目鱼肌肌厚度,aHCP组的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uHCP组的内侧腓肠肌肌束长度,在基线期至干预后12周的生长率优于干预后12周至24周的(均P<0.05);在基线期至干预后24周,DCP组的比目鱼肌生长率优于aHCP组和uHCP组(均P<0.05);在干预后12周至24周,DCP组、uHCP组的比目鱼肌肌束长度的生长率优于aHCP组(均P<0.05)。结论单次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2~7岁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胫骨前肌、内/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都表现出肌肉厚度、肌束长度增加的肌肉结构改善现象。
    • 进高梅; 郭晓晶; 武卫周
    • 摘要: 面肌痉挛是因一侧面神经异常兴奋引起同侧面部肌肉出现阵发性非自主性抽搐,该病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病程进展缓慢,呈渐进性发展。在治疗上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属于难治性疾病之一。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人们对于该病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认识,且在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将有助于临床对面肌痉挛的规范诊疗。
    • 张易
    • 摘要: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BTXA联合PDT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BTX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p-STAT3)及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Egr-1)表达水平、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个月,研究组患者VSS评分及p-STAT3、Egr-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665、10.583、11.549,P<0.001);研究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Z=-2.129,P=0.033);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无明显差异(χ^(2)=0.971,P=0.324)。结论 BTXA联合PDT治疗HS,可降低瘢痕组织中p-STAT3、Egr-1的表达水平,有效促进瘢痕组织消退,改善瘢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孙鹏; 王雅洁
    •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联合利多卡因对脑卒中后肩痛及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予以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观察组予以BTA联合利多卡因,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8周。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8周时肩痛、上肢功能和肩关节活动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4、8周时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4、8周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1、4、8周时上肢功能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1、4、8周时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A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可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提升肩关节活动度,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其效果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