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7284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首届中国遗传与疾病论坛——常见与罕见神经遗传病规范化诊治学术交流会、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肌张力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234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新华、李平、李作伟等。

肌张力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4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7284 占比:98.71%

总计:37773篇

肌张力障碍—发文趋势图

肌张力障碍

-研究学者

  • 万新华
  • 李平
  • 李作伟
  • 李勇杰
  • 张建国
  • 麻微
  • 姚璐璐
  • 李建宇
  • 靳令经
  • 张宇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秦亚辉; 黄月
    • 摘要: A型肉毒毒素因其疗效明确、注射方式便捷、可重复注射、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肌肉痉挛疾病的管理及治疗中,但在真实世界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给神经科医生对疾病的管理和优化诊治策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综合阐述A型肉毒毒素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分析及面临的困惑及不足,提高了对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的认识,为未来更好地在神经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制定个体化的诊疗策略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刘丽; 赵毅; 刘港; 任敬佩; 白惠中; 左心玮; 穆晓红; 徐林
    • 摘要: 混合型脑瘫以痉挛型合并不随意运动型多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指因锥体外系受损导致随意运动障碍而不自主运动增加,常表现为扭转痉挛、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姿势控制缺陷等[1],颈部肌张力障碍可加速颈椎退变,导致颈椎病的发生。脑瘫与脊髓型颈椎病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表现的重叠常会延误和干扰诊治[2],由于脑瘫患者肢体功能残疾长期存在,微小的神经症状变化难以识别,当寻找其功能恶化的病因时,应考虑到继发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能,早期手术修复损害的神经功能。
    • 冯伟; 孔祥茹
    • 摘要: 脑卒中后80%~90%的患者存在肌张力障碍,肌张力的异常升高,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确切疗效,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理论依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灵枢·终始》提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2]。
    • 翁雅婧; 吴毅; 刘罡; 程会兰; 谢鸿宇; 田闪
    • 摘要: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异常运动,其特征是由于持续或间歇的肌肉收缩而导致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或两者兼具,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心理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脑深部刺激手术等综合措施。已有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小脑至少通过3个机制影响肌张力障碍的发病:(1)小脑传出信号模式异常;(2)小脑和基底节核团之间的联系出现异常;(3)小脑细胞形态或结构出现异常。人类研究主要从临床及病理、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3个方面探索小脑在肌张力障碍发病中的具体作用。以往观点认为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及协调运动,而肌张力障碍主要是基底神经节区的一种功能紊乱。近年来随着“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提出,小脑被认为是与肌张力障碍有关的一个新的节点。随着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以及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发展,针对小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也逐渐展开。经颅磁刺激(TMS)是人类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生理学技术之一。利用强度不断变化的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从而脑皮质层产生局部电流。rTMS是TMS的传统刺激模式。低频磁刺激(≤1 Hz)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高频刺激(>1 Hz)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θ节律爆发刺激(TBS)是一种新型的rTMS方式。间歇性TBS(iTBS)提高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连续性TBS(cTBS)抑制刺激区大脑皮质兴奋性。基于“小脑-大脑抑制”理论发现,TMS可以通过调节“小脑-大脑抑制”改善症状。iTBS对小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了运动皮层随后的联合可塑性的发展,而cTBS对小脑皮层的抑制则增强了运动皮层随后的可塑性。因此小脑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高级脑功能刺激调控靶点。
    • 何佳娓; 殷梦媚; 李晓波
    •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肉强直、姿势异常,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好发于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可在环境和遗传基因的影响下发病,约5%的患者为基因突变发病。目前,国内有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的病例报告较少。本研究报告1例由PRKN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病2型的病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基因特点及诊治方案。
    • 魏妍; 赵忙所; 黄方杰; 周世梅; 石冰心; 王静; 沈定国; 许贤豪; 乔立艳
    • 摘要: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多动性运动障碍,其特征在于不受控制的过度运动性肌肉收缩,导致重复扭转运动和异常姿势,可影响四肢、躯干、颈部和面部[1]。遗传缺陷在肌张力障碍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由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从发现DYT1(TOR1A)[2]开始,肌张力障碍相关基因的范围不断扩大[3]。2016年,两个研究小组独立确定KMT2B的突变是儿童期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重要原因[4-5]。
    • 李颖; 赵彦青
    • 摘要: 肌张力障碍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无根治性治疗方案,多为缓解症状,临床病情易反复。文章总结了王松龄教授治疗此病的经验,认为此病主要根结是虚,主要脏腑责之于肝肾,主要病机为筋脉失濡,拘急难伸;辨治以虚实为纲,以补益脾胃、温通经络、攻下消积、涤痰解痉为治疗大法,临床屡获奇效。
    • 郭晶晶; 王麟鹏; 杨胜亚; 兰鑫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按摩医院进行治疗的6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巨刺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97%(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I及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整体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 摘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近期将举办康复系列培训班及高峰论坛——·第十八届全国言语障碍、吞咽困难培训班;项目编号:2022-16-01-013(国)·天坛类脑智能神经康复高峰论坛;项目编号:2022-16-01-006(京)·人工智能在认知障碍评定与康复中的应用培训班;项目编号:2022-16-01-323(国)·天坛肌张力障碍精准治疗高峰论坛及技术培训班通知;项目编号:2022-16-01-005(京)上述高峰论坛及技术培训班将于2022年11月3-6日在北京召开。培训班将采用线上形式举办,届时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将莅临授课,与各位一起从理论到实践深刻探讨学习关于言语障碍、吞咽困难、人工智能、类脑智能、认知障碍、肌张力障碍等方面的知识。本项目授予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8分。
    • 吴兰香; 吴伟
    • 摘要: 肌张力障碍是以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一类运动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及生活质量。目前对该病早期干预的定位判断、疗效分析及预后评估等存在一定困难。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是一种先进的测量静息状态下脑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技术,由于其具有无创、简便易行、分析方法多样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肌张力障碍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肌张力障碍不单纯是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而是一种神经网络障碍性疾病。本文简述rs-fMRI的工作原理、临床应用,重点阐明其在各种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功能影像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