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18674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四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等;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文献由1478位作者贡献,包括贾连顺、宋新光、袁文等。

运动诱发电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1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8674 占比:99.84%

总计:319191篇

运动诱发电位—发文趋势图

运动诱发电位

-研究学者

  • 贾连顺
  • 宋新光
  • 袁文
  • 余科炜
  • 张炳谦
  • 徐启武
  • 李家顺
  • 叶晓健
  • 李盛昌
  • 乔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杨九杰; 李治; 王树杰; 田野; 赵伟
    • 摘要: 背景:急性脊髓损伤行传统的椎管扩大减压术只能解除骨性压迫(即硬膜外的压力),而对于降低硬膜内的压力无明显的效果,故有学者提出了硬脊膜切开减压,但是对于该术式的治疗效果褒贬不一。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预估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急性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ASIA分级A、B级行手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2组,单纯骨性减压组32例行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硬脊膜切开组19例在后路椎管扩大骨性减压基础上行硬脊膜内减压,所有患者在术中使用KEY PONIT多功能监测仪对脊髓功能进行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各个时间点的神经电生理数据、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①硬脊膜切开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ASIA评分(236.47±31.29)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减压组(205.48±26.28,P<0.05);②硬脊膜切开组患者在行硬脊膜切开减压术后,其运动诱发电位波幅较基线增加(82.30±30.01)μV,要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减压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6.1±25.6)μV,P<0.0001];③所有患者减压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与术后神经功能的转归基本一致。提示:急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的患者在骨性减压的基础上行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急性脊髓损伤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反映脊髓的功能变化,且术中电生理指标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转归趋于一致。
    • 牛秋妍; 任亚锋; 张晓勇; 李长乐; 李冰; 韦慧麟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A组采用电针疗法,B组采用各体位悬吊运动疗法,C组采用电针配合悬吊运动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各肌群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及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的Cortical波和Lsp波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下肢关键肌运动评分、MBI评分及下肢MEP的Cortical波和Lsp波波幅均显著上升,Cortical波和Lsp波潜伏期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治疗后各肌群M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下肢关键肌运动评分、MBI评分、各肌群MAS评分及下肢MEP的Cortical波和Lsp波潜伏期和波幅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53.3%,B组为60.0%,C组为83.3%;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电针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
    • 商艳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通络熄风汤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n=45)与联合通络熄风汤治疗观察组(n=4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3.33%vs 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4,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3.65±0.92)分、(21.18±1.15)ms,较对照组低,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为(0.74±0.10)mV,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90、10.626、2.992,P<0.05);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为(59.06±11.25)、(52.64±8.52)、(43.75±6.16)cm/s,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0、3.062、3.852,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通络熄风汤治疗可提高疗效,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改善循环血流,值得推广。
    • 钱琪; 龙诗琦; 吕海东; 郑献召; 魏丽红; 张燕; 贾杰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20-05—2021-08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2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应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2组治疗后2、4周NIHS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周:(13.26±2.09)分vs(15.51±2.84)分;4周:(10.45±2.36)分vs(12.25±3.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73.56±16.36)分vs(57.22±1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2组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P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26.06±2.30)ms vs(28.09±2.24)ms],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1.42±0.40)mV vs(1.16±0.22)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脑卒中有效率较高,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运动诱发电位
    • 谢财忠; 戴加飞; 汤江帆; 刘蓓蓓; 丁志清
    • 摘要: 目的:观察低强度微波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影响。方法:7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CI组和MW组,每组24只。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和MW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MW组给予低强度微波治疗,SCI组和Sham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在术后1d、7d、14d和21d对大鼠进行BBB评分、SEPs和MEPs评定。结果:BBB评分显示,MW组大鼠在术后7d和14d时与SCI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术后21d时MW组优于SCI组(P0.05),而在术后14d和21d时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低强度微波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微波电磁场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刘乐义; 严俨; 曹辉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对腰椎手术中感觉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腰椎手术患者,均采用REM复合吸入七氟烷麻醉,术中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术中REM维持剂量分别为0.2、0.4、0.6μg/kg·min,设为0.2REM组(27例)、0.4REM组(27例)、0.6REM组(26例)。记录三组患者插管前(T0)、插管即刻(T1)、REM泵注5 min(T2)、10 min(T3)和15 min(T4)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以及SEP、MEP波幅与潜伏期。结果T0、T1时,三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REM的持续泵注,0.6REM组T2、T3、T4时的MAP、HR显著低于0.2REM组(P0.05);0.6REM组、0.4REM与0.2REM组比较,T2~T4时的SEP、MEP波幅显著降低,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在腰椎手术中进行SEP和MEP监测中,REM维持剂量为0.2μg/kg·min对SEP、MEP波幅、潜伏期影响较轻,0.4、0.6μg/kg·min不仅影响监测,还可能导致MAP、HR下降。
    • 夏菁; 郝又国; 陈缪存; 邵印麟
    • 摘要: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 李强; 叶金甜; 雷胜龙; 郭圣龙; 吴冕; 李珍珍; 翁云丰
    • 摘要: 目的运用经颅磁诱发拇指对掌肌的运动电位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收集我院4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量表(MBI)评分和徒手肌力(MMT)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诱发出MEP波较治疗前改善,中枢传导延长时间缩短;两组治疗后肌力、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与60.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病人肌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与改善损伤大脑功能和神经传导通路密切相关;早期运用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
    • 谭海涛; 陈涛; 林友才; 黎坚; 王挺锐; 唐松杰
    • 摘要: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肌松阻滞水平对常见腰椎手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常规腰椎手术患者100例,根据TOF-Watch SX加速度仪测定的T1作为分组标准,Ⅰ组(T1为0~10%)、Ⅱ组(T1为10%~20%)、Ⅲ组(T1为20%~30%)、Ⅳ组(T1为30%~40%)和V组(T1为40%~50%),每组患者20例。观察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SEP参数、MEP参数等差异,以及剧烈体动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资料。结果Ⅰ组和Ⅱ组T1时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Ⅲ、Ⅳ、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和Ⅴ组不同时间点脑电双频指数(BIS)、血氧饱和度(Sp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新意义(P>0.05)。Ⅰ、Ⅱ、Ⅲ、Ⅳ和Ⅴ组SEP潜伏期和波幅基础值、T2时SEP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和Ⅴ组T2时MEP波幅明显低于MEP波幅基础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Ⅴ组剧烈体动发生率分别为5.00%、5.00%、20.00%、40.00%、45.00%,Ⅰ组、Ⅱ组剧烈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Ⅳ组和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肌松阻滞在腰椎手术中,若T1在10%~20%基础值的肌松水平则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神经电生理监测影响小。
    • 胡虹钰(综述); 杨万超(审校)
    • 摘要: 神经电生理监测因其可以监测术中神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甲状腺外科手术等。与此同时神经电生理监测受到包括麻醉药物、体温、手术体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众多影响因素制约了神经电生理监测,了解、掌握并规避影响因素,对提高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临床操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