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乐教化

礼乐教化

礼乐教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管子学刊、新华文摘、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出土文献与黄河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等;礼乐教化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祁海文、彭林、楼宇烈等。

礼乐教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96.4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18%

专利文献>

论文:6 占比:2.36%

总计:254篇

礼乐教化—发文趋势图

礼乐教化

-研究学者

  • 祁海文
  • 彭林
  • 楼宇烈
  • 毕晓军
  • 侯璐璐
  • 修海林
  • 刘彦顺
  • 姜明德
  • 戴甜
  • 曾繁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婷婷
    • 摘要: “礼乐教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制度,具有因革损益、与时偕行的特质,对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文章探寻“礼乐教化”的当代精神及于设计教育中的价值旨归,以“人文化成”“博采六艺”“中和之美”为视点,探讨礼乐教化于设计人才品格、设计学科发展、设计生态构建方面作用,将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设计教育结合,培养兼具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以育人之和谐,促国家之和谐。
    • 徐青峰
    • 摘要: 中华传统器物的制作智慧,是传统儒道文明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活器物、创造技艺中的典型体现。“礼乐教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制度,具有因革损益、与时偕行的特质。在21世纪,当我们站在数字技术、全球化产业链的当下回望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人文传统,他的顽强生命力与深邃智慧、与时俱进的包容性与独特美感,典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传统器物在材料、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表现出的卓越品质,一方面得益于精湛的工艺智慧和悠久的文明传统;另一方面与社会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的生成戚戚相关。
    • 韦茜
    • 摘要: 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音乐德育方法,体现了音乐对德育的重要影响。随着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全面育人与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故而,相关人员应对高校钢琴教育融入德育展开深入探索及思考。本文基于全面育人的思政视域,明确“思政”视域下艺术教育融入德育的内在机理,提出二者融合的意义,并总结出具体融合路径,以供参考。
    • 刘雪茜
    • 摘要: 组玉佩的演变是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思想的缩影,组玉佩的形制特征、工艺材料、佩戴方式和佩绶制度等方面受到儒家礼乐文化的影响。佩玉文化是中华礼仪制度的特征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对其“礼乐”教化对人内在精神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佩玉文化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内涵。
    • 张小雨
    • 摘要: 扬雄是西汉后期最有代表性的儒者,其乐教思想具备高度鲜明的系统性与哲学性。首先,他将源于老子的“玄”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试图以之构筑宇宙生成体系并推究事物发展规律,其宇宙论并非纯正的儒家立场,而是对当时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发展。其次,他有着与董仲舒类似“善恶相混”的人性论思想,否定孟子“人性本善”的论述,并意识到不可放任人善恶相混本性的自在发展,必须要建构起礼乐教化这一社会性约束,来引导人弃恶从善。最后,他还能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揭示教化过程中主体的内在心理机制。
    • 杜仲赢
    • 摘要: 《礼记·乐记》与《墨子·非乐》从各自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中获得理论支点,呈现出异质的音乐功用思想。以往研究认为儒、墨两家关于音乐功用的看法相斥,《礼记·乐记》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以“乐和”达至“政和”;《墨子·非乐》则反对“弦歌鼓舞,习为声乐”。以上论争忽略了墨学中的理性架构和社会考量能与儒学音乐教化经验形成互补之势。应以儒墨会通为阐释视角,以墨学“贵兼”的方法论统筹儒家音乐教化经验,勾勒出“道德的音乐”与“功利的音乐”互补的理论路径。
    • 韩高年
    • 摘要: 《诗经·国风》“二南”以南音(乡乐)入周乐(正乐),是周公以来“制礼作乐”的产物。周初分封的“汉阳诸姬”所居之南土,为其防御南方江汉流域反周势力和推行礼乐教化之前沿阵地,故其将“南音”纳入礼乐体系之中,并置于显要位置;其歌词“二南”的产生则与西周初年至周宣王中兴等各代“疆理南土”的过程相终始,在此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对歌词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二南”温柔敦厚诗风的形成,则是周人“礼乐教化”与南国“江山之助”共同作用的结果。
    • 解传运
    • 摘要: 《性自命出》是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中的一篇,1998年公布。此篇涉及的先秦儒家的重要命题,即“性”“'懵”问题,对于认识儒家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礼乐教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一直关注对《性自命出》思想内涵的研究,产出了许多成果,本文拟对其中的部分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 罗丽娅; 胡芳菲; 何增言
    • 摘要: 周代礼乐发展已较为完备,孔子是周礼的坚定奉行者。孔子从立身行事到治国理政,都以礼乐教化为根本。他的礼乐教育模式可 以说是诗教、礼教、乐教的相辅相成,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礼制的稳定结构,培育理想个体人格。
    • 戴甜
    • 摘要: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出自《乐记·乐本》篇,此处的"乐"指礼乐制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国因其影响数千年,形成了独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此被称为"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礼乐"概念的出现可以上溯夏商周时期[1],古代先人通过经年的积累和发展,至周朝"制礼作乐",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使"礼乐"得以成为道德伦理教化,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甚至影响中国数千年。至今,对礼乐文化的文本研究和观点探究仍是无数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