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批评
理论批评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5篇、专利文献5518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天津社会科学、文史知识、昆明学院学报等;
理论批评的相关文献由373位作者贡献,包括古远清、潘凯雄、牛学智等。
理论批评
-研究学者
- 古远清
- 潘凯雄
- 牛学智
- 王泉根
- 饶曙光
- 何西来
- 丁晓原
- 张颐武
- 朱向前
- 白烨
- 丁尔纲
- 冯宪光
- 刘悦坦
- 刘波
- 吕寰
- 安葵
- 张小平
- 徐俊西
- 敖忠
- 方卫平
- 方文竹
- 李安东
- 李建强
- 李道新
- 欧阳友权
- 汪政
- 滕云
- 潘世秀
- 王宁
- 王德胜
- 王必胜
- 王志明
- 胡建次
- 西元
- 谢冕
- 谭帆
- 贺绍俊
- 陈晓明
- 陈骏涛
- 顾农
- 顾文豪
- 丁亚平
- 丁国成
- 丁峰山
- 乔国强
- 于丽君
- 云德
- 仝秀丽
- 代智敏
- 何同心
-
-
刘圣鹏
-
-
摘要: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行寻根研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基于现代性之上的文化批判对劣质文化要素的消解作用以及对优秀文化要素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跨文化共同诗学汇通的达致。华人华裔批评家,由于其对中西两种文化及其诗学的近距离接触,对跨文化诗学及其文化批判理论有更深刻的体会,肇始了比较文学领域的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转向。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模式经历了从单向阐发到双向互阐再到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直到以中西双向文化突破理论为标志的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具有中西两种知识背景的叶维廉和劳思光先后进行的反思路径颇为中肯,理论批评和实践批评极具建设性,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范例,台湾和北美华人华裔始创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遂得到确认。
-
-
周娅
-
-
摘要:
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熏染、浸润式存在,促发生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理论批评重视以传统思维撷取电影本质属性和艺术价值的现代批评方式。整体直观和圆融观照两种传统的运思方式,融入着早期影评人对电影的初步思考和对思考内容的现代表达,由此成为建构中国早期电影主体性的重要思想资源。纵观中国早期电影理论批评发展史,传统思维方式或隐或显地存在并作用于代际交叠的理论批评家意识深处,体现了民族艺术精神的一脉相承和源远流长。
-
-
赵霞
-
-
摘要:
儿童问题是考察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演进的基本线索。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儿童观念的反思与革新中实现了意义重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一种“可知”的儿童观构成了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围绕着“不可知的儿童”与“不可能的儿童文学”的争论、反思,促成了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观念与方法层面的双重革新。从“可知的儿童”到“难解的童年”,“儿童”既为西方儿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资源,其自身也代表了一种重大而深刻的批评精神。
-
-
姜寿田
-
-
摘要:
客观地说,书法史是后发的。即先有书法作品,围绕着书法作品形成审美观念和产生相应的理论批评,并由此产生典范作品,才形塑构建起书法史。但围绕书法史的构建,书法作品作为文本却并不是唯一的。从严格意义上说,一部书法史是由作品、书家以及理论家三者共同构成的。由此书法史便构成权力话语。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进入书法史?书法作品如何进入书法史?
-
-
-
刘祯
-
-
摘要:
一个世纪以来,在几代戏曲学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框架初现端倪;而就戏曲学学科的构建而言,最为全面和系统者,则是1951年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梅兰芳)。这个集体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和学术传统,个人与集体性研究成果皆丰。这个集体的核心学者是张庚和郭汉城,他们是前海学派的带头人,也是中国戏曲理论建设的"双子星"。百岁学人郭汉城,不仅是中国当代70年戏曲改革发展和理论批评建设的亲历者,也是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参与者,其理论批评是当代戏曲思想理论重要的构成内容和宝贵财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戏曲史观;对"人民性"的辨析与追求;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戏曲理论的民族审美特征;推陈出新与重视现代戏创作的发展观。
-
-
-
-
刘波
-
-
摘要:
如果从创作的角度考察百年新诗的发生与发展历程,我们可能会发现一条相对曲折的路线。在诗歌创作上,从最初的白话诗到当下的先锋诗,诗体趋于解放的轨迹是明显的,而诗人们对自甶精神的追求,作为一种潜隐的力量,纠缠或埋伏于百年新诗发展的所有关键节点上。而从创作再到理论批评,同样的问题会投射在诗人与批评家们的日常实践和思考中,并构成了另一套理论思维与话语模式。这样一来,诗人们的写作与思考就顺着两条线索在行进,它也呼应了从创作到理论批评在不同审美维度上的转换和升华。当我们将所有的实践问题上升到理论髙度时,百年新诗的现代性之路才真正获得了从文本实践到理论批评的立体式呈现,这也是我们从理论批评角度重新回望百年新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
-
-
-
摘要:
谢冕先生,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1945-1949年在福州三一中学就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
-
-
-
-
-
-
-
-
-
-
-
- 俞亚萍
- 郏正贵
- 公开公告日期:1999-11-24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育辅助用具技术领域,是在家教时为提示考评孩子学习的一种电子设备,它由电源电路、语音录放电路,低放电路、语音控制振荡电路四部分组成,它使得家教时表扬、批评、提示、执行科学、合理,其语音可以保存,并可经常播放,教育效果明显而且持久,教育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