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
80后文学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1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66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南都学坛、创作与评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80后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0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爱莲、李德南、江冰等。
80后文学
-研究学者
- 朱爱莲
- 李德南
- 江冰
- 黄凤玲
- 帅泽兵
- 王宇南
- 王玉冰
- 谢有顺
- 刘强
- 刘成才
- 刘昕
- 杜文晓
- 田忠辉
- 齐林华
- 丁光梅
- 乔焕江
- 于凤静
- 何丹丹
- 何希凡
- 何言宏
- 傅逸尘
- 刘媛媛
- 刘晶
- 刘洁
- 叶建斌
- 吕晓丽
- 吴俊
- 吴蓓
- 周嘉宁
- 周才庶
- 周明全
- 唐丽
- 喻越
- 孙桂荣
- 孟繁华
- 崔剑剑
- 张丽军
- 张亮
- 张凡
- 张怡徽
- 张敬文
- 张海华
- 张英利
- 张驰
- 彭思卓
- 徐丹
- 徐妍
- 徐文佳
- 房伟
- 曲树坤
-
-
郭鹏舒;
张凡
-
-
摘要:
学者黄平在《什么是80后文学?》中谈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征时,把“80后”青年出现的孤独、迷茫状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为“中国人”的独特经验,另一方面是作为“现代人”所共有的情绪。“现代人情绪上的无根与迷幻,内心的漂泊与孤独体验,已经变成一种跨国性的元叙事。”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现代情绪、现代感受的描写,同样是“80后”作家持续关注并在创作中所表现的。
-
-
-
张驰
-
-
摘要:
21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商品化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当代文学的生产机制也在延续着90年代以降市场化的道路,并不断进行着升级和完善。2018年5月,由杂志书《鲤》及多家出版传媒机构联合主办的"匿名作家计划"活动正式启动。作为一个集多方意志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文学活动,"匿名作家计划"不仅是《鲤》十周年改版与张悦然个人坚守、蜕变的体现,还为当代文学新人推介模式由"期刊推介"到"评奖推介"的转向以及严肃文学的生存之路提供了全新的经验。
-
-
-
行超1
-
-
摘要:
近年来,“80后”作家祁媛以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人所注意。祁媛的小说并不注重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关注意识的流淌,关注细节和情绪,着力于书写那些被“耽搁”的、旁逸斜出的“途中”状态。同时,祁媛在多篇小说中刻画了一群未老先衰的、颓废而消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物形象与近来盛行的“丧”“颓”的青年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从艺术风格上说,祁媛能够在面对“失控”“失衡”的生活现场时始终坚持节制和平衡的原则,笔法冷峻老道,有极强的力度。本文围绕祁媛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简析其艺术特点及其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
-
-
行超
-
-
摘要:
近年来,"80后"作家祁媛以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人所注意.祁媛的小说并不注重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关注意识的流淌,关注细节和情绪,着力于书写那些被"耽搁"的、旁逸斜出的"途中"状态.同时,祁媛在多篇小说中刻画了一群未老先衰的、颓废而消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物形象与近来盛行的"丧""颓"的青年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从艺术风格上说,祁媛能够在面对"失控""失衡"的生活现场时始终坚持节制和平衡的原则,笔法冷峻老道,有极强的力度.本文围绕祁媛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简析其艺术特点及其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
-
-
辰木
-
-
摘要:
随着80后文学版图在市场资本、权力话语和大众传媒的合作用力下变得日渐清晰,各大门户网站、杂志社和出版社近年来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文坛新势力90后群体身上,并试图通过借鉴80后“造星”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在90后作家群中复制出下一个韩寒和郭敬明。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运作,人们普遍发现90后作家的“群体性格”较之80后似乎存在着较大的代际反差。在评论者试图在90后中树立代言人的计划宣告破产之后.
-
-
-
-
刘成才
-
-
摘要:
作为郭敬明创作转型的标志,"小时代"三部曲突破了他的"青春体验"书写框架和僵化模式,和众多80后写作一起,在当代中国"漫长的90年代"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中成为一代人的生存样本,为重构中国主体这一大时代叙事提供着合法性论证,更为重建个体在当下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的及物生活,进而促进当代文学的嬗变重生,勾连起一种关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