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03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专利文献9745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文史哲、学习与探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中国比较文学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乐黛云、曹顺庆、谢天振等。
中国比较文学
-研究学者
- 乐黛云
- 曹顺庆
- 谢天振
- 徐志啸
- 李万钧
- 刘献彪
- 治学
- 穆雷
- 纪建勋
- 邹建军
- 陈跃红
- 刘介民
- 杨洪承
- 王向远
- 侯春林
- 刘燕
- 刘耘华
- 孙景尧
- 孟庆枢
- 季羡林
- 徐颖果
- 方汉文
- 纪建勋1
- 葛桂录
- 要文静
- 赵瑞蕻
- 郑晔
- 郑熙青
- 陈义海
- 颜淑兰(摘)
- 饶芃子
- 黄晖
- 黄耀华
- 严绍璗
- 中原
- 中国比较文学文库编审委员会1
- 乐黛云1
- 乔台山
- 于俊青
- 京
- 付忠
- 任显楷
- 伊人
- 何镇华
- 余思
- 余新华
- 余璐瑶
- 傅勇林
- 傅莹
- 冯舒弈
-
-
-
-
摘要:
曾艳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后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卡夫卡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顶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研究”。出版《东方后现代》《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走向比较诗学》《后现代文学文化论稿》等多部学术专著,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西方文学“源头说”之源头》(2020年第8期)、《“共同体焚毁”之后:论卡夫卡的当代意义》(2022年第1期)。
-
-
刘圣鹏
-
-
摘要: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行寻根研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基于现代性之上的文化批判对劣质文化要素的消解作用以及对优秀文化要素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跨文化共同诗学汇通的达致。华人华裔批评家,由于其对中西两种文化及其诗学的近距离接触,对跨文化诗学及其文化批判理论有更深刻的体会,肇始了比较文学领域的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转向。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模式经历了从单向阐发到双向互阐再到跨文化阐释及其文化批判,直到以中西双向文化突破理论为标志的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具有中西两种知识背景的叶维廉和劳思光先后进行的反思路径颇为中肯,理论批评和实践批评极具建设性,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范例,台湾和北美华人华裔始创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遂得到确认。
-
-
施旭
-
-
摘要: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是中国学术界,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最早探索中国、中国性、中国学派、中国道路的领域,先于国内许多其它社会学科门类,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因此,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领先、具有前瞻性和创意性的学科,也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中的骄傲。而且对于至今仍然盲目追随西学,疏于民族文化自觉的学科来说,中国比较文学界也是一个榜样。这里我想主要从我的文化话语研究和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角度,谈谈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
-
姚孟泽
-
-
摘要:
在中国的比较文学知识中,平行研究被认为是美国学派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标志性方法,指对毫无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然而,这是一种起源于台湾、成型于大陆的误认——那些被视为美国学派代表的学者并没有支撑上述说法的表述,其实践也无法被统一地概括为平行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方法论概念,“平行研究”一词首先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并且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经过简化和误读的美国学派方法,二是指区别于美国学派实践的东西/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这两种含义被揉和到了一起,平行研究也终于被固定到美国学派身上。不过,平行研究虽然不能被用来指称美国学派的观念与实践,但它却准确地指向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起源和知识构造,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者自身的比较文学实践。
-
-
朱璞;
孙海军
-
-
摘要:
2022年4月15日至17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国内90余所高校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
-
-
曹顺庆;
杨清
-
-
摘要: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稳步发展,在学科理论建设、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方面均取得前沿性成果。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通过重新审视现有学科理论以清理理论的学理根据、补足缺失意义、创新理论话语,尤其在比较文学阐释学、译文学、“玉学”、“新世界文学”方面提出创见,并结合当前国内学界“新文科”建设这一热点问题,拓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继续进行理论范畴和关键词、多民族诗学研究、理论关系、文论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充分重视诗学这一无国界的世界性文论话语特征,打通中西,甚至构建“世界诗学”,助力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以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中西小说及其理论比较研究为主;在东方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中日、中韩、中阿、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在翻译文学研究方面,近年在“重写翻译史”这一命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并回顾了“译介学”这一理论形成的历程,批判学界对“创造性叛逆”的误读,挑战固有研究范式以求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再提创见,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开思路。本文以2021年度相关成果为例,探讨比较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
-
-
张华
-
-
摘要:
上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时,我曾向院方建议成立"一带一路"生态批评中心,而中国最早一次生态美学会议也是在西安召开的。批评理论,曾经在1990年代后期的中国学术界非常流行,特别是在比较文学领域,几乎形成一轮批评理论热潮,很多高校成立了与批评理论相关的机构并延续至今。这与当时作为中国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重要研究阵营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有很大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与当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的著名学者王宁教授有很大关系。
-
-
-
-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之一。曾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中英友好奖学金访问学者、两届美国富布莱特学者,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国比较文学》编委、《外国文学评论》编委。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概论》(合著)、《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等;译著:《文学理论》(合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后现代转向》《辦异:续》(合译)等;编著:《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合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合编)、《文化研究读本》(合编)、《外国文论简史》等。
-
-
莫色木加
-
-
摘要:
迄今为止,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经历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文学"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异质文化为主的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乐黛云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体系化、规范化则以其诸多学术论文与专著的出版为标志,此后几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也始终与其学术创建和理论推进重叠相映。
-
-
要文静
-
-
摘要:
cqvip:2021年7月23—26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大会设多个分组,其中第一分组的主题是“文化转型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这个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沿着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将现代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曾小逸主编的《走向世界文学》、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等以比较的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思路走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