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电影
早期电影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5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学术研究、看世界、电影评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早期电影的相关文献由8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涛、任嬿如、李隽等。
早期电影
-研究学者
- 陈涛
- 任嬿如
- 李隽
- 张英进
- 李道新
- 赵轩
- LI Dao-xin
- 万益杰
- 乔洁琼
- 于书敏
- 何莲
- 冯岭
- 冯珍珍
- 刘威
- 刘鋆滢
- 包燕
- 卢琳
- 原文泰
- 史博公
- 吕漾
- 吴岸杨
- 吴赛男
- 周娅
- 周霞
- 姜庆丽
- 孙晓天
- 孙晓川
- 季晓宇
- 安燕
- 察应坤
- 庞海音
- 张冲
- 张婷婷
- 张帅祯
- 张星义
- 张春田
- 张涟
- 张猛1
- 张隽隽
- 彭丽君
- 彭俊颖1
- 徐震
- 曹颖利
- 曹颖利1
- 朱周斌
- 朱青
- 李佳佳
- 李初晴
- 李博林
- 李哲皓
-
-
王泽宇
-
-
摘要:
电影放映商是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处在边缘的研究对象,本文考察了上海地区部分早期电影放映商对于电影的认识和理解。相比于制片业和电影观众,放映商在对电影不断的商业推广和拓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电影观念:前影院时期的放映商将电影看作是可以盈利的新奇事物、拓展眼界的重要媒介、面向中国观众的西洋“戏”;影院初兴时期的放映商,有的认为电影还是寓教于乐的教化工具,有的则贯行电影是正当娱乐的文化商品;到影院繁盛时期,放映商意识到电影是技术支持的“摩登”象征。
-
-
冯珍珍
-
-
摘要:
影院作为电影放映与传播的重要空间,往往与电影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城市的文化发展中有着关键作用,是一个城市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坐落于烟台山的仓山影剧院是福州仓山区建置后的第一家影剧场所,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地文化与地理环境综合影响下,仓山影剧院在建筑上呈现出独有的“另类”风格。在与剧场融合中,在电影与报纸媒介的互动下,影院与福州城市及城市文化碰撞、融合与共生,成为福州城市现代性发展的历史记忆,通过对影剧院的历史性考察,探讨电影在福州现代性发展的身份意义。
-
-
陈涛
-
-
摘要:
作为英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897年6月22日举行的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钻禧庆典,对于电影这样一门新兴艺术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钻禧庆典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世界电影在技术、美学、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的进步,尤其开拓了境况电影这一非虚构、弱叙事、纪实性的电影类型。从摄影、剪辑、传播、类型等各个层面来说,此次盛典都可作为早期电影史在自觉性阶段到来之前的滥觞,应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
-
周娅
-
-
摘要:
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熏染、浸润式存在,促发生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理论批评重视以传统思维撷取电影本质属性和艺术价值的现代批评方式。整体直观和圆融观照两种传统的运思方式,融入着早期影评人对电影的初步思考和对思考内容的现代表达,由此成为建构中国早期电影主体性的重要思想资源。纵观中国早期电影理论批评发展史,传统思维方式或隐或显地存在并作用于代际交叠的理论批评家意识深处,体现了民族艺术精神的一脉相承和源远流长。
-
-
林伟成
-
-
摘要:
189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早期以印刷为主要业务。1902年,翰林出身的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经他擘划,商务印书馆设立了编译所、印刷所和发行所,发展成为集编、印、发于一体的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其鼎盛时期,在海内外设有36家分馆和1000多个销售网点。
-
-
张星义;
李磊
-
-
摘要:
电影是记录声画、表达感情、传播信息的艺术门类,电影通过视听手段“再现”和“构成”时空展开叙事表意,同时,影像自身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使电影抵达揭示真实的媒介场域之中,娱乐功能与认识功能成为电影突出的特性。1898年至1905年间,电影放映本土化历程开启,而中国并未开启生产制作电影的实践,承载着西方发达科技与文明想象的影像为上海地区的观众提供了娱乐消遣与认识西方的路径。中国上海地区的观众对电影的认知经历了从娱乐“玩意儿”到认识工具的过程,观看兴趣从单纯的开眼界提升到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电影的拍摄时间与放映时间间隔逐渐缩短,娱乐功能逐渐弱化,显示出“去杂耍化”的倾向。
-
-
刘鋆滢;
张冲
-
-
摘要:
自中国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与话剧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皆为舶来品,其艺术形式、呈现空间与传播条件相似,因此自然而然地携起手来,在互动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促进,在差异式的“重复性”循环中螺旋式提升。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文明戏出身的编导影响了早期电影的形态建构;30年代,随着左翼运动兴起,大批剧人跨入影界后又重返舞台,令戏剧与电影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度交流.
-
-
王嵘
-
-
摘要:
“奇观”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中代表旨在生产感官快感、消费导向的图像文化形态,它不同于注重理性意义的语言文化形态。“奇观”概念最初经由居伊·德波、鲍德里亚、道格拉斯·凯尔纳等理论家的定义与延伸,成为现代娱乐工业和消费社会中的经典视觉符码。在电影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汤姆·甘宁(Thomas Gunning)通过研究早期电影提出“吸引力电影”(The Cinema of Attraction)概念,较早地探讨了电影的奇观本质。甘宁将吸引力电影与现代性的震惊文化特征相关联,提出了“惊诧美学”概念来指代早期电影的新技术特效带给观众的感官震撼和全新审美体验。电影的“惊诧美学”风格随着早期电影的叙事化发展而衰落沉寂,又在当代随着数字电影的崛起而强势回归。从早期电影到数字电影所展现的不同惊诧美学意蕴表征了现代娱乐工业将移动影像打造成视觉奇观来捕获受众注意力的图像文化运作机制。
-
-
蔡运磊
-
-
摘要:
100多年前的法国电影重要领军人物德吕克,除了打下电影评论的雏形,也是早期电影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倡议者。1890-1924年,去世时年仅34岁,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就像电影放映机的一道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依然在世界电影界做了次“闪电漂流”。
-
-
臧花
-
-
摘要:
电影期刊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媒介,伴随电影发展始终.第一批电影人认识到在纸质传媒上宣传造势的重要性,开启了以《晨星》为开端的电影特刊模式,为电影公司、影片、观众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然而特刊自身的商业性导致其忽视了刊物的理论性,强烈的附庸性导致刊物无法独立发展,随着诸多私营制片公司落幕而淡出市场.本文探讨了电影特刊从产生、发展到淡出的历史过程,通过这一史料挖掘,从"纸上"见证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