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影戏

影戏

影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戏剧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专利文献45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创新、群文天地等; 影戏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跃忠、郑劭荣、傅燕翔等。

影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78.26%

专利文献>

论文:45 占比:21.74%

总计:207篇

影戏—发文趋势图

影戏

-研究学者

  • 李跃忠
  • 郑劭荣
  • 傅燕翔
  • 孙慧
  • 张涛
  • 温宇鹏
  • 罗霞
  • 谢杰妮
  • 邓伟玲
  • 陈玉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庆
    • 摘要: 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朝末年,它的出现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涌入而兴起的,是“西学东渐”的一种体现。大观楼影城最早是由“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而来,具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曾经屡次引领中国电影放映潮流”^([1]),在当时是北京南城最早固定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
    • 江玉祥
    • 摘要: 傅斯年与皮影戏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重用刘复(半农)等先生在史语所成立的最初十年间收集了大批一向不为文人雅士注目的包括影戏词在内的俗曲资料。二、编辑出版了包括影戏内容在内的《中国俗曲总目稿》和《北平俗曲略》等俗曲研究著作。三、抢救保护了滦州影戏班的一批衰败影偶。这些影戏唱本和影偶,是海峡两岸的学者继续研究中国影戏艺术的宝贵资料。
    • 徐拟禹; 余盛凯
    • 摘要: 京剧与电影的渊源由来已久,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便是一部实在的京剧电影,这一史实,也从侧面应证了京剧在我国的影响力以及影戏文化的厚植。而后者在20世纪曾一度影响我国电影的创作与发展。1979年,白景晟发表《丢掉戏剧拐杖》一文,公开向传统戏曲电影观念发起挑战。时过40年,电影创作也已寻得自我,不再依靠戏剧拐杖,然而戏曲电影这一类型一度陷入困境,让人不禁发问:这拐杖丢不丢得?
    • 摘要: 2021年5月21日,5名印度尼西亚木偶剧表演者在脸.上涂抹了颜料,身着表演服装,拿着一面大镜子,检查模仿木偶剧的各个表情动作是否到位。这个有趣的真人模仿木偶的表演,其实是他们正在参加的传统的印尼哇扬表演。在印尼,不论是画卷戏、木偶戏、影戏,凡是由人扮演的戏剧均称为哇扬(Wayang)。通常这种表演都是用木偶来进行的。如今,这些表演者“反其道行之”,身着木偶的服装,模仿他们的动作,也着实有趣。
    • 李晓娟
    • 摘要: 孝义碗碗腔是主要流行于山西孝义一带的一个地方稀有小剧种,因其伴奏乐器中有一个形状似碗的铜铃而得名。它最初是由陕西碗碗腔流传到山西孝义、汾阳一带,受当地戏曲、音乐、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孝义碗碗腔影戏
    • 江玉祥
    • 摘要: "傀儡"是个外来词,即"悬线木偶".广义的傀儡包括木偶和皮影.李调元著作涉及木偶和皮影戏的诗文有八处,反映了作者对这两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戏的认识,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国影戏可上溯至汉武帝李夫人故事里的方士"弄影",笔者给这种借巫术以致幻的现象拟名为"弄影还魂术".
    • 朱萍
    • 摘要: 自1921年关于中国自制影片的批评产生,至1931年中国有声电影诞生,无声时代中国“影戏”批评发展分四个阶段,批评焦点分别为影戏的“真实性”、“戏剧性”、 “艺术性”及“意识形态批判性”,四者按递进顺序在不同阶段重点体现,又同时在中国无声时代“影戏”批评发展中一直延续.
    • 贾磊磊
    • 摘要: 中国电影的史前形态,要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史前时期"(1896—1904)遥远得多.那是一个被篝火,被烛光,被灯影所映现的世界.中国古代的文化灿若星辰,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对于光影的论述.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史前形态的思想宝库.其中包括如何判断实体与光影的相互关系,如何认识光影的变化规律,如何利用光影来表达人的意念.对于这些思想资源与中国电影理论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是我们研究中国电影的史前形态不应忽视的内容,它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传承、创造性转换的必经之路.
    • 李玉英
    • 摘要: 河湟皮影戏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一种以汉民族文化为主、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影戏班社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河湟影戏与民俗的关系加以考察,认为河湟地区的民俗活动是河湟皮影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河湟皮影戏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民俗事象,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祈福禳灾、寓教于乐中成为了河湟民众表达村落传统、实现族群教化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鉴于河湟皮影戏目前面临的濒危状态,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再生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讨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