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傀儡戏

傀儡戏

傀儡戏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专利文献127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学术研究、华章、寻根等; 傀儡戏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明生、康保成、丁言昭等。

傀儡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58.09%

专利文献>

论文:127 占比:41.91%

总计:303篇

傀儡戏—发文趋势图

傀儡戏

-研究学者

  • 叶明生
  • 康保成
  • 丁言昭
  • 殷无为
  • 云竞萱
  • 刘海潮
  • 常凯越
  • 庄丽娥
  • 徐大军
  • 徐子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妍雯
    • 摘要: 李嵩作为南宋时期风俗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尤其是代表作《骷髅幻戏图》中怪异荒诞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氛围一直是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南宋时期盛行的傀儡戏入手,通过分析傀儡戏以及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来探究此作品背后的含义。通过了解傀儡戏的缘起和南宋的社会背景来找寻在当时傀儡戏如此盛行的原因,同时赏析《骷髅幻戏图》这幅作品,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深层次的表达和内涵。
    • 洪琛
    • 摘要: 莆仙傀儡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福建莆田与仙游地区现存的最具影响力以及古老的传统艺术戏剧剧种之一。本文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现有的莆仙傀儡戏进行研究,进而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明确其发展历程、发展方向和原因,找到其与自身文化生态的共融与发展关系,论证其文化价值,并思考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如何进行保护与发展,科学推动我国的文化生态建设。
    • 陈汐
    • 摘要: 环县道情皮影戏,属“傀儡戏”的一种,亦称“灯影戏”、“小戏”,是环县乃至陇东特有的一种以皮影形式演唱道情的地方剧种。[1]环县道情皮影融入了地方特色、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俗信仰,集戏曲、文学、历史、表演、舞蹈、绘画于一体,还融入了戏曲的演唱曲调。它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还承担着诸如祈福、驱邪、过关、还愿等的文化功能。皮影戏班通过唱影的方式敬神、娱神,从而达到神灵的保佑与祝福。
    • 李敏
    • 摘要: 木偶戏,源于汉,盛于唐,唐代的扬州,木偶戏极为兴盛。唐人杜佑久寓扬州,唐德宗、宪宗时任淮南节度使长达20年。他长于吏事,政绩显赫,还做过一段宰相;特别精于学术,其编撰的《通典》至今仍为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这样一位高官厚爵、博学多才的学者,退休后的最大愿望竟然是希望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看看傀儡戏,也就是如今的木偶戏。可见其时,扬州木偶戏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测是多么的精彩和有意义了。到了清代,扬州木偶戏空前繁荣,演出遍及城镇大小场馆,观看木偶戏的观众来源也是方方面面,而且布袋傀儡、提线傀儡、杖头木偶、水傀儡等偶剧种类也相应丰富。除了一些古籍记载,在很多诗人的诗词中也有不少描述木偶戏的篇章。木偶戏的繁盛现象在扬州一直延续至建国时期,甚至从城市向农村发展,演出区域可谓遍布扬州乡村,据1949年的调查统计,当时扬州所属泰兴县就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纵观扬州木偶戏发展的一千多年历史长河,唐代可以说是第一个高潮,清代则是第二个发展高峰,那么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则为扬州木偶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飞跃。
    • 隋汝娜
    • 摘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对生活的凝练表达,戏剧更是如此。所谓"人生如戏",即是将戏剧的"临时性"与"假定性"与人生感受相联结的体现。傀儡戏"弄老人",在形式上采用牵丝傀儡,其特点是"受人操控";在内容上表演老人"浮沉"一生,更易引起观者"人生如戏"之感。"弄老人"戏在唐代同时出现在多位失意文人笔下,这与失意文人的经历及敏感多思不无关联。
    • 陈志勇
    • 摘要: 李嵩的《骷髅幻戏图》是南宋名画,受到历代收藏家、品鉴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但明人已难理解它的画意,今人更是依据画中的两个骷髅作出多种不同解释。细绎《骷髅幻戏图》的细节,结合黄公望【醉中天】题画小令的提示和李嵩描绘乡村生活系列画的整体风格,可知图中的大骷髅为傀儡戏艺人的幻象,这是一幅描绘宋代傀儡戏路岐艺人表演幻术的写实画。检视《骷髅幻戏图》已有研究成果的得失,图像研究应更加重视书证文献的独特价值,注意图像内证、以史证图和以图证图三者的融会。
    • 杨榕
    • 摘要: 莆仙傀儡戏,是八闽最古老的愧剧种之一,早在宋代就已盛行,其历史地位十分突出,是尚未被列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傀儡戏艺术遗珠。莆仙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也称“木身”或“木师”,流行于莆田、仙游及邻县莆仙方言区,清末民初随着莆田移民而传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 叶明生
    • 摘要: 宋元以来,主要服务于祭祀仪式的法事愧和以说唱词话故事的愧戏,已盛行于南方各地。至明代中叶,由代阳腔发展出来的戏曲高腔四平腔的流行,使许多地方出现了地方剧种四平戏。因受四平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法事愧也吸收四平戏艺术形式,形成民间宗教与愧艺术并存的四平愧戏,并在浙南与闽东北之寿宁、政和、屏南三县广泛流行。有关四平愧戏艺术形态及班社情况,笔者于专著《福建愧戏史论》中已有专述,此不复述。本文仅就政和屏南两地部分四平愧戏与其戏偶雕饰及戏服套色印染艺术进行叙述,并就其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 冯冰颖
    • 摘要: 塔前镇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南部,东与夏道镇、炉下镇相连,南与尤溪县联合乡毗邻,西与沙县交界,北与西芹镇接壤,处于延平、沙县、尤溪三县(区)接合部,地处玳瑁山脉北坡,地势陡峭,峰重叠嶂,高山挺拔,丘陵蜿蜒。在当地,有一种大腔金线傀儡戏.
    • 殷无为
    • 摘要: 木偶戏,又称“木人戏”“傀儡戏”,遍布我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外之大部分地区的城乡,1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最灿烂的戏剧瑰宝之一。上海是中国木偶戏盛行的地区之一,以往学者对上海木偶史的研究,多以清末道光年间为起始,至今不过二百年。但在元代末期,上海的木偶戏就已进入了鼎盛期乃至集大成期,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受当时松江统帅邀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