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550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3篇;相关期刊318种,包括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大众文艺、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德清)论坛等;木偶戏的相关文献由52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言昭、郭红军、何颖川等。

木偶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64.1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303 占比:35.69%

总计:849篇

木偶戏—发文趋势图

木偶戏

-研究学者

  • 丁言昭
  • 郭红军
  • 何颖川
  • 于珺
  • 刘韡昱
  • 徐兆格
  • 林玮
  • 梅一弦
  • 傅端凤
  • 凉月满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也妮; 李小雨; 杨玉梅
    • 摘要: 研究结合文献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戏传承人的访谈,以时间为线索,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关于川北大木偶戏的"大事记"进行历时梳理,通过事件分析探究川北大木偶戏三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段历史对川北大木偶戏表演和音乐艺术的影响.论文采用了文本数据进行叙事探究,为的是不遗漏川北大木偶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也为了更好地反思历史和传承川北大木偶艺术.
    • 林瑞武; 张锦华; 陈晓岚; 杨新胜
    • 摘要: 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期间,“一戏一评”对话剧《过海》、歌仔戏《海边风》、木偶戏《小金刚传奇》、京剧《林祥谦》、闽剧《荔枝换绛桃》、音乐剧《瞿秋白》、歌剧《鸾峰桥》、福州曲艺《滴水人家》、舞剧《南侨机工》等9台重点剧目,进行点评、指导。共邀请省内外专家30余人次,参与活动的各院团主创人员近200人次。
    • 杨也妮
    • 摘要: 基于文本数据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半结构访谈,历时研究对川北大木偶戏在国家改革开放后1980年至2020年“大事记”中的典型事件和经典剧目进行分析,发现川北大木偶戏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在戏剧形式、内容和音乐等方面既坚守传统又有突破,特别是在音乐上,川北大木偶戏已经从川剧为主的音乐演变为音乐剧的形式和风格,同时,音乐剧中也有川剧元素的灵活运用。川北大木偶戏在形式、内容和音乐的创新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对川北大木偶戏的传承有积极的影响。
    • 陈曦(整理)
    • 摘要: 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期间,“一戏一评”对话剧《过海》、歌仔戏《海边风》、木偶戏《小金刚传奇》、京剧《林祥谦》、闽剧《荔枝换绛桃》、音乐剧《瞿秋白》、歌剧《鸾峰桥》、福州曲艺《滴水人家》、舞剧《南侨机工》等9台重点剧目,进行点评、指导。戏评活动共邀请省内外专家30余人次,参与活动的各院团主创人员近200人次,及时有效地交流了创作经验,为剧目的进一步打磨升级做了积极准备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 何依峣; 杨阳(指导)
    • 摘要: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历经千年,宋代文化的基因藏在杭州角落,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当代杭式生活的根与魂。在杭城,宋之风雅,处处是平常,食有东坡肉,饮有宋式斗茶,娱有木偶戏……有一种宋韵,深得我心。它用青绿、水墨、水彩,绘于宣纸、绢布、陶瓷、团扇上,展现着宋时百姓喜乐、花鸟鱼虫和彼时的杭州四景。
    • 王伊凡
    • 摘要: 地方戏曲是文化的缩影,更是历史的见证。戏曲进校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戏曲教学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目前,在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丰富了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影响着传统文化。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传统戏曲面临着失传的尴尬,传统戏曲观众和从职人员年纪较大,地方戏曲观众几乎没有青年人,学生和青年人对传统戏曲提不起兴趣,处境十分尴尬。
    • 汪人元; 周英; 秦华生; 林瑞武; 陈曦(整理)
    • 摘要: 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期间,“一戏一评”对话剧《过海》、歌仔戏《海边风》、木偶戏《小金刚传奇》、京剧《林祥谦》、闽剧《荔枝换绛桃》、音乐剧《瞿秋白》、歌剧《鸾峰桥》、福州曲艺《滴水人家》、舞剧《南侨机工》等9台重点剧目,进行点评、指导戏评活动共邀请省内外专家30余人次,参与活动的各院团主创人员近200人次,及时有效地交流了创作经验,为剧目的进一步打磨升级做了积极准备。
    • 邹颖; 陈伯文
    • 摘要: 木偶戏是一门用木偶来表演故事情节的传统戏剧,而漳州布袋木偶戏它是一个由多个木偶的剧目、音乐、木偶模型制作、服装、道具、布景设计等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已有了一千多年悠久历史,是一种中国古老的珍稀的优秀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少有时间关注民间艺术的发展,木偶戏逐渐无人问津。因此就需要创作者在充分保持我国木偶戏的独特艺术的传统特点风貌的原则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特点予以创新,从戏剧内容、形式风格等几个方面着力为木偶戏剧注入一份新时期的崭新生机与活力,让其得以重新进入当代人们的艺术视野。
    • 杨璇
    • 摘要: 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古称之为“傀儡”,指用木头刻画的形象,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我国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基础,与这两个基础分割,它就无法存在,就譬如音乐的发展是同器乐的发展不可分开的,木偶的发展是同戏剧的发展不可分割,因此,它的发展也必须包含着历史、舞台动作、表演方式等物质基础与技术的基础。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将演员、舞台、艺术三者融合,从木偶戏的舞台艺术出发,探索木偶戏的溯源、舞台动作以及表演方式,以便达到情感与动作的高度统一。
    • 李敏
    • 摘要: 木偶戏,源于汉,盛于唐,唐代的扬州,木偶戏极为兴盛。唐人杜佑久寓扬州,唐德宗、宪宗时任淮南节度使长达20年。他长于吏事,政绩显赫,还做过一段宰相;特别精于学术,其编撰的《通典》至今仍为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这样一位高官厚爵、博学多才的学者,退休后的最大愿望竟然是希望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看看傀儡戏,也就是如今的木偶戏。可见其时,扬州木偶戏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测是多么的精彩和有意义了。到了清代,扬州木偶戏空前繁荣,演出遍及城镇大小场馆,观看木偶戏的观众来源也是方方面面,而且布袋傀儡、提线傀儡、杖头木偶、水傀儡等偶剧种类也相应丰富。除了一些古籍记载,在很多诗人的诗词中也有不少描述木偶戏的篇章。木偶戏的繁盛现象在扬州一直延续至建国时期,甚至从城市向农村发展,演出区域可谓遍布扬州乡村,据1949年的调查统计,当时扬州所属泰兴县就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纵观扬州木偶戏发展的一千多年历史长河,唐代可以说是第一个高潮,清代则是第二个发展高峰,那么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则为扬州木偶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飞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