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1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戏剧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748篇;相关期刊364种,包括黄梅戏艺术、四川戏剧、上海戏剧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年海峡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徐州论坛、春华秋实 笔墨流芳——中国戏曲学院第二届研究生论坛等;戏曲音乐的相关文献由1418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人元、刘正维、冯光钰等。

戏曲音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5 占比:8.6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748 占比:91.31%

总计:19438篇

戏曲音乐—发文趋势图

戏曲音乐

-研究学者

  • 汪人元
  • 刘正维
  • 冯光钰
  • 肖鉴铮
  • 张泽伦
  • 彭涓
  • 洛地
  • 阎可行
  • 刘如曾
  • 吕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毅强
    • 摘要: 本文从音乐考古文化的三个维度来对宋元戏曲进行研究,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地理和文化.通过这三个维度的论证,来梳理相关理论.最后通过分析宋元戏曲的案例,印证这三个维度分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杨也妮; 李小雨; 杨玉梅
    • 摘要: 研究结合文献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戏传承人的访谈,以时间为线索,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关于川北大木偶戏的"大事记"进行历时梳理,通过事件分析探究川北大木偶戏三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段历史对川北大木偶戏表演和音乐艺术的影响.论文采用了文本数据进行叙事探究,为的是不遗漏川北大木偶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也为了更好地反思历史和传承川北大木偶艺术.
    • 凌钰
    • 摘要: 戏曲音乐是最有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音乐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呼应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戏曲音乐应该现代化。本文从戏曲音乐的代表京剧入手,对现代京剧作品《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音乐在塑造人物性格,唱腔、演唱形式,乐队编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论述。
    • 张可乐
    • 摘要: 音乐赋予了太过宽泛的话题,关注这个话题的非专业人也许并不多,但是可以肯定,当歌声乐声响起来的时候,人们会伫足,这个礼敬般的停留也许就是内心共振。音乐是一个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人们可以共赏的文化,是最普世的文化,是人类共语。不朽传奇的音乐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与土壤之中。我们民族的戏曲艺术综合着表演、造型、舞蹈、语言、歌与音乐。在这儿,我想把戏曲里面的“唱腔”叫做“歌”。
    • 杨也妮
    • 摘要: 基于文本数据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半结构访谈,历时研究对川北大木偶戏在国家改革开放后1980年至2020年“大事记”中的典型事件和经典剧目进行分析,发现川北大木偶戏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在戏剧形式、内容和音乐等方面既坚守传统又有突破,特别是在音乐上,川北大木偶戏已经从川剧为主的音乐演变为音乐剧的形式和风格,同时,音乐剧中也有川剧元素的灵活运用。川北大木偶戏在形式、内容和音乐的创新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对川北大木偶戏的传承有积极的影响。
    • 孟祥笑; 王杨
    • 摘要: 戏曲音乐是音乐中极具辨识度的一种类型,其本身往往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戏曲音乐与影视剧结合,往往能强化影视的主题,深化剧情矛盾冲突,还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享受。在新时代,影视剧中的戏曲音乐必须在坚持戏曲本体的情况下,从内容贴合时代、多种表现方式糅合等方面进行创新。
    • 高虹
    • 摘要: 唱腔是戏曲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哪一出戏,戏中的哪一类人物,它的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思想情绪的演变,多半是通过唱腔表现出来的。淮剧是发源于苏北大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淮剧唱腔的形成过程,分析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淮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徐杨
    • 摘要: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笔者对辽宁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8年查阅到的有关“戏曲音乐”的文章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借此四年戏曲音乐发展的状态,一窥辽宁地区戏曲艺术自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的生态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文艺复苏,戏曲呈现大繁盛之势再到近几年的萧条,究其“衰退”之根本。
    • 殷悦
    • 摘要: 古筝演奏戏曲音乐,更需要注重演奏的灵动性,若肢体动作、姿势姿态、神情神态呆板僵化,音响效果平淡无奇,将无法体现戏曲音乐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造诣,也将使古筝演奏流于形式,情感空泛。为此如何增强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的灵动性已经成为摆在演奏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古筝演奏技法应用、演奏姿势、神态表情等方面探究提升戏曲音乐中古筝演奏灵动性的方法。
    • 施德玉
    •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戏曲音乐的话语体系意义与价值;其次以话语体系为基础探讨戏曲音乐的演进与声腔流播,分析戏曲音乐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其三强调戏曲音乐语境与表演之互文性,探析戏曲文本、表演与观众话语体系的构成方式,解读从戏曲文本间性继而主体间性之转型过程与互文性的重要;最后提出研究戏曲音乐,不仅应重视戏曲音乐本体,也就是音乐的形态与风格特征,同时应充分理解戏曲音乐创作者、表演者之背景、思维与表现方法,而对于欣赏者(观众)的反应与接受度,也同时需要关注,也就是戏曲音乐的“话语体系”理论是多重主体论。期望本文能让戏曲音乐研究者、创作者、表演者在思维视野、实践方法上,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诠释与创作角度探究“话语体系”理论对于当代戏曲音乐发展之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