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板腔体

板腔体

板腔体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88022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黄梅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海峡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等;板腔体的相关文献由280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庆利、刘文峰、白国锋等。

板腔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8022 占比:99.95%

总计:588288篇

板腔体—发文趋势图

板腔体

-研究学者

  • 钱庆利
  • 刘文峰
  • 白国锋
  • 程九梅
  • 钱国桢
  • 隋富生
  • 刘国杰
  • 周传家
  • 唐昌胜
  • 安禄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文正
    • 摘要: 中国民族歌剧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特色。在音乐形态的运用方面,板腔体咏叹调为主的"长歌"与抒情歌谣体的"短调"成为其中重要的形态,这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其承担使命使然。从"延安时期"的初创阶段的探索尝试,经过"十七年时期"的定型与繁荣,至"新时期"一枝独秀的坚守,再到"新时代"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融入,"长歌"与"短调"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戏剧职能、形式、数量、创作手法等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民族歌剧要在继承传统、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戏剧音乐性整体结构、各种音乐形态合理布局综合运用的同时,高度重视"长歌"与"短调"的创作,这不仅是中国民族歌剧民族性的体现,也是歌剧音乐戏剧性与时代性的需要。
    • 陈志勇
    • 摘要: 滚调是在明万历间兴起一种新型的曲文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弋阳腔及其衍生声腔之中。滚调分为夹滚、对滚、合滚和畅滚多种类型,但它们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正体曲文予以解释和补充,起到接引曲文、强化曲意、畅达曲情的作用。滚调以韵文的齐言句为正体,蕴含着戏曲板腔体的因子,是后世板腔体戏曲生成的重要源头。探察滚调向板腔体戏曲的演进之路,它历经唱句独立和数量占优两个关键阶段,最终得以突破曲牌体的限制而生成新的曲体形式。
    • 施德玉
    •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戏曲音乐的话语体系意义与价值;其次以话语体系为基础探讨戏曲音乐的演进与声腔流播,分析戏曲音乐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其三强调戏曲音乐语境与表演之互文性,探析戏曲文本、表演与观众话语体系的构成方式,解读从戏曲文本间性继而主体间性之转型过程与互文性的重要;最后提出研究戏曲音乐,不仅应重视戏曲音乐本体,也就是音乐的形态与风格特征,同时应充分理解戏曲音乐创作者、表演者之背景、思维与表现方法,而对于欣赏者(观众)的反应与接受度,也同时需要关注,也就是戏曲音乐的“话语体系”理论是多重主体论。期望本文能让戏曲音乐研究者、创作者、表演者在思维视野、实践方法上,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诠释与创作角度探究“话语体系”理论对于当代戏曲音乐发展之重要意义。
    • 陈明
    • 摘要: 2021年《艺海》第12期刊登了一篇署名陈艺的《湘剧高腔之音乐设计》的文章,提出了四点质疑。因本人忙于第七届湖南艺术节参赛剧目的创排工作,无暇应答,现“七艺节”已降下帷幕,我也有闲来回应该篇文章对我音乐设计的几点质疑。一、对《国歌·时候》中心唱段用“雨夹雪”的形式设计“好似一粒老鼠屎掉进一锅鲜汤”质疑的回答:湘剧历有“雨夹雪”之形式,就是板腔体弹腔“南转北、北转南”、曲牌体高腔“穿、挂、索”或“低牌子”“昆腔”揉在一起运用,但只是限于在一折戏是弹腔,另一折戏是高腔的演绎,确实没有弹腔和高腔在一段唱腔中运用过。在《国歌·时候》剧本中,有一段长达六十多句的唱词,里面包含着感叹、诉说、兴奋、激昂奔放多种情绪,还夹有《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 叶梦萍; 郭神
    • 摘要: 歌剧是高度综合的舞台戏剧艺术,涉及音乐、文学、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元素。在与中国歌剧有关的概念群落中,中国民族歌剧是在音乐戏剧性的展开方式上,主要运用戏曲板腔体的音乐结构和发展手法写主要人物的大段成套唱腔的歌剧作品。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受到了“西乐东渐”“五四运动”文化思想的影响,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进行了探索。
    • 杨金花
    • 摘要: 符号学是20世纪以来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是结构主义和现象学。在它的理论与实践视角中,把构成和影响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切因素视为“符号”,具有客观存在性和表意性,并从价值论的角度探索“符号”的内涵、外延、特点、意义和规律,以此形成了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的理论体系。音乐符号学将音乐要素以及与音乐相关联的事项视为“符号”,着重探讨这些“符号”的特点和意义,并引用普通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对音乐符号进行相关学科的分析,成为当代音乐学分析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本文从这一视域出发,以中国民族歌剧中的板腔体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其在歌剧中的特点和符号指向作用,总结板腔体在民族歌剧中运用的艺术特征。
    • 邹彦
    • 摘要: 写出一套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的研究著作,是自姚锦新先生以来中国几代音乐理论家的夙愿。文章以李西安、赵冬梅《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的成书过程为线索,对其中四本分册所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宏观概述,进而选择其中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也提出了某些或许会存在争议的问题,并对这套丛书的意义进行了评价。
    • 韩建勇
    • 摘要: 《秦桑曲》原名《苦诉曲》,作于1979年。乐曲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居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和《秋思》诗意,取“秦桑”二字为题,描写了妙龄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盼望早日归家与家人团聚的急切心情。乐曲结构上严紧,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全曲有“苏板”(引子部分)、“慢板”“紧板”(快板部分)等各种板式的变化,构成整首乐曲。
    • 苏丹
    • 摘要: 歌剧选段《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是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角色七叔公的著名唱段,也是七叔公在剧中最辉煌的高光时刻,这首作品使得七叔公从一个有觉悟的群众蜕变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定格七叔公的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首民族歌剧中的男中音咏叹调,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既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又融入了中国民族的音乐元素,特别是戏曲板腔体的运用,为塑造一名朴实、善良的中国采药老人的形象增色不少.
    • 董学民
    • 摘要: 潮剧是广东主要剧种之一,在四、五百年发展史上曾吸收不同戏曲剧种、声腔的艺术.板腔体唱腔兴起,部分戏曲剧种传播至潮汕,潮剧唱腔又逐渐吸收其板式变化.由于地理、经济、文化、民系心理等诸原因,潮剧在我国戏曲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有影响的声腔或者剧种产生交集,兼收并蓄,不断丰富、提高.潮剧是部分地方剧种历史发展的缩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