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图像文化

图像文化

图像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053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学习与探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闻知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等;图像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华金、聂宝玉、谢费斯等。

图像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0530 占比:99.96%

总计:290647篇

图像文化—发文趋势图

图像文化

-研究学者

  • 张华金
  • 聂宝玉
  • 谢费斯
  • 赵晓芳
  • 邓飞
  • 付韦虎
  • 刘宏晖
  • 刘惠
  • 张京
  • 张荣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颖
    •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小学教育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美术核心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趣味性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探讨了在图像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策略,希望对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 杨知乐
    • 摘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明弘治七年《瑞莲诗图》碑为永寿王朱诚淋颂扬宗兄秦藩朱诚泳的美德而刊刻。刻碑的动因与秦藩赏莲活动有关,碑中之图借鉴了元明以来瓷器装饰上流行的一把莲纹样,表达了廉洁、高尚、恤民、仁厚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也隐含朱诚淋对秦藩子嗣绵延、政通人和的期盼。此碑为了解明代弘治中兴时期宗藩与地方民众、中央君臣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 巷欠才让
    • 摘要: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活态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新手段。将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到《格萨尔》文化遗产保护中,为表现《格萨尔》史诗的唐卡、壁画、雕塑、酥油花、刺绣、石刻、藏戏等多种图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在图像文化数字化保护中,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安全、便捷、环保、共享优势,着力在智能、标准化、资源聚集等方面进行路径探索。
    • 王嵘
    • 摘要: “奇观”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中代表旨在生产感官快感、消费导向的图像文化形态,它不同于注重理性意义的语言文化形态。“奇观”概念最初经由居伊·德波、鲍德里亚、道格拉斯·凯尔纳等理论家的定义与延伸,成为现代娱乐工业和消费社会中的经典视觉符码。在电影领域,美国电影理论家汤姆·甘宁(Thomas Gunning)通过研究早期电影提出“吸引力电影”(The Cinema of Attraction)概念,较早地探讨了电影的奇观本质。甘宁将吸引力电影与现代性的震惊文化特征相关联,提出了“惊诧美学”概念来指代早期电影的新技术特效带给观众的感官震撼和全新审美体验。电影的“惊诧美学”风格随着早期电影的叙事化发展而衰落沉寂,又在当代随着数字电影的崛起而强势回归。从早期电影到数字电影所展现的不同惊诧美学意蕴表征了现代娱乐工业将移动影像打造成视觉奇观来捕获受众注意力的图像文化运作机制。
    • 谢费斯; 张华金; 邓飞
    • 摘要: 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图像信息快速进入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其传播的快速性导致教育时机的滞后,而信息的良莠不齐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图像文化时代也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依托图像文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化""精准化""互动化""个性化"的特点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 邓飞; 张华金; 谢费斯
    • 摘要: 思政课教学要有主渠道,更应有第二课堂,这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求,更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趋势.在新媒体创设的“高互动性语境”中,图像符号得到了广泛应用,让人们进入到以看为主的读图时代,各类视觉符号成为新媒体文化中主要元素.面对这些变化,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立足现实基础上,创新思考对策,讲好中国故事.
    • 李应志
    • 摘要: 当前对视觉文化和图像转向的研究,除了哲学和艺术学角度之外,还包括文化研究这一重要视角.但西方文化研究传统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化工业和统治意识形态对大众的控制,这种控制进而影响到国内学者对视觉文化的批判.这种批判立场对视觉图像在阐释方面关注不足,忽视了视觉文化和图像转向在文化权力方面之于现代大众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过去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文化模式中,文化生产权力和阐释权力都掌握在特定的文化精英手里,而现代媒介技术支撑的视觉文化则改变了这一状况,不仅图像的生产和消费突破了精英群体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因为图像理解的直观性、丰富的层次性和多元的可能性,使各种不同文化处境的受众都可以获得各自有效的图像阐释,也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赖精英化的权威阐释,得以可能摆脱统治意识形态的规训.据此,向"图像-观看"这一文化模式转换的过程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权力的大众化过程.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但也同样处在视觉文化和图像生产十分发达的时代,对"图像时代"与文化权力大众化的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周志强
    • 摘要: 这些年来,国内文化研究有两个非常有学术生产力的领域:图像文化研究和声音文化研究。从沉默的图像到有声的文化,一幅有趣的学术线路图,导向不同的诗学方向和价值伦理。赵宪章教授领衔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8卷(10册)《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开辟文学与图像的互文研究,尝试在图像形态及流变的解析中发现文字的社会学密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