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专利文献20800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党史纵横、台声、瞭望等; 《中央日报》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尧熙、张家康、刘泱育等。

《中央日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2.09%

专利文献>

论文:20800 占比:97.91%

总计:21243篇

《中央日报》—发文趋势图

《中央日报》

-研究学者

  • 胡尧熙
  • 张家康
  • 刘泱育
  • 曹炎
  • 王刚
  • 曾春丽
  • 杨曦
  • 何仁勇
  • 刘家林
  • 刘广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强
    • 摘要: 《抗战历史剧》《读〈北京人〉——我们是第二代的“北京人”》《我发见了舞台上的孩子——看了〈表〉的演出之后》是吴祖光发表于重庆版《中央日报》的三篇集外佚文。《抗战历史剧》提出了“向历史上去找材料”,以此作为解决戏剧公式化问题的方案。《读〈北京人〉——我们是第二代的“北京人”》以诗意化的笔墨盛赞了曹禺剧作《北京人》所塑造的猿人形象,这一形象被吴祖光视作戏剧家向民族历史上寻找到的“材料”。《我发见了舞台上的孩子——看了〈表〉的演出之后》通过称许董林肯改编的戏剧《表》,对抗战时期儿童剧存在的“成人化”弊端进行了反思,纯真的儿童又被吴祖光当作戏剧家向个体历史上寻找到的“材料”。这三篇文章,从总分角度,宣扬了“向历史上去找材料”的戏剧编演路径,其最终目的,都是期望以“历史材料”编就的戏剧故事来“淬励”战时中国人民的内在精神。
    • 摘要: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2022年8月19日报道】韩产业通商资源部2022年8月18日宣布“核电出口战略推进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由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李昌洋担任委员长,其成员共有30余人,分别为企划财政部、外交部、国土交通部等9个相关部委的副部长级干部,韩国电力公司(KEPCO)、韩国水电核电公司(KHNP)、进出口银行等10个公共机构负责人,贸易协会等9个民间机构负责人和专家。
    • 李星宇
    • 摘要: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理论为语篇分析架构,主要针对中韩文化交流年下韩国主流媒体《中央日报》涉华报道标题进行及物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媒体主要使用的及物性过程为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三者中动作过程占主导。在及物性过程中,韩国相关类参与者主要承担了施事者、载体、感知者的角色,其次是中国相关类参与者,说明在中韩关系中,韩国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地位,也十分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内容方面,《中央日报》以相对客观、公正的立场报道了中国新闻及中韩关系。
    • 刘飞
    • 摘要: 《龙虫并雕斋琐语》收集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41年至1946年间在《星期评论》的《瓮牖剩墨》、《中央日报》的《棕稠轩詹言》等专栏发表的小品文。1949年1月,上海观察社结集出版。其后香港波文书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先后再版发行。
    • 温如酒
    • 摘要: 今日当特记。我俩在今日当更成一法律上之关系,即结婚也。本来人生不过数十年而已,好坏均匆匆即逝。但为谋在此数十年中之幸福日月欤,精神上之寄托安慰互助,不得不依俗礼结婚。我们流亡千里,不及重彼形式,且国难期间自应一切从简也。报纸已于昨日登出,为成都《中央日报》
    • 郭静
    • 摘要: “七七事变”作为近代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意义。“七七”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打破民众常规生活,饱含凝聚力量的国家公共仪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对每年的“七七”纪念活动进行紧锣密鼓的报道,涉及官方话语权力的凸显、多种形式纪念活动的集体呈现、盟国对中国抗战盛赞与支援的展现等议题,积极为全民族抗战纪念活动渲染舆论氛围。《中央日报》通过刊载大量纪念文章在民众心中构建起一种关于抗战救亡的共同认知,它所营造的媒介仪式也成为民众“想象国家”、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中央日报》的权威话语资源,另一方面使得“七七”纪念这一国家公共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并逐渐演变成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操演”,成为其垄断政治资源的隐秘手段.
    • 胡佳
    • 摘要: 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豪迈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1949年2月12日,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第一版上,居然刊出了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5元人民币的照片,并在一旁的文稿中,借刚刚访问了北平的南京市民间和平代表团秘书长吴裕后之口,赞美解放后的北平面貌。国民党宣传部震惊莫名.
    • 郭静
    • 摘要: "七七事变"作为近代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意义."七七"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打破民众常规生活,饱含凝聚力量的国家公共仪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对每年的"七七"纪念活动进行紧锣密鼓的报道,涉及官方话语权力的凸显、多种形式纪念活动的集体呈现、盟国对中国抗战盛赞与支援的展现等议题,积极为全民族抗战纪念活动渲染舆论氛围.《中央日报》通过刊载大量纪念文章在民众心中构建起一种关于抗战救亡的共同认知,它所营造的媒介仪式也成为民众"想象国家"、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中央日报》的权威话语资源,另一方面使得"七七"纪念这一国家公共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并逐渐演变成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操演",成为其垄断政治资源的隐秘手段.
    • 骆大仁
    • 摘要: 1946年深秋,我生于成都双流县城。1949年,父亲骆德敬(黄埔高教班毕业)升任原新12军少将高参,履行军务督导之职。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强大攻势,挺进大西南。父亲为促进成都和平解放,以利民生,多次和军部核心高层沟通密议起义之事。此时,我舅父乐恕人(原《中央日报》副总编,二战期间驻欧洲盟军总部记者)专程从南京赶赴温江,同我父亲见面,称已帮我们全家办妥去台湾的机票证件。
    • 肖燕雄; 盛瑞
    • 摘要: 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方法对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重要城市沦陷报道进行研究,并与《大公报》的相关报道作比较,发现《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在人称代词、句型、句式、数据等运用上,并没有根本区别;而《新华日报》在初级命题数量、新闻结构和图式、形容词和副词以及引语上有自己的追求和偏好.《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宣传效果的优劣并不主要源于短时段内话语形式的不同.但是结合相关研究,不能否认话语形式在较长时段里的变化及其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