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
理工科专业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9578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出国与就业、文教资料、中国大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特色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论坛等;理工科专业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思清、丁双红、何萍等。
理工科专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578篇
占比:99.32%
总计:39850篇
理工科专业
-研究学者
- 王思清
- 丁双红
- 何萍
- 刘云
- 刘月荣
- 卢明
- 夏菲
- 孙珲
- 孙锦如
- 崔巍
- 张圆圆
- 张学辉
- 张笛梅
- 张锡娟
- 徐亮
- 戴杨
- 李慧敏
- 毛永祺
- 王婉霞
- 王怀兴
- 王青萍
- 王骐
- 祝红梅
- 罗威
- 胡真
- 若尘
- Stephanie(翻译)
- S.哈萨尼
- 丁云正
- 丁成勋
- 丁益民
- 万琳凌
- 丑叔
- 于俊婷
- 于力
- 于智
- 于风云
- 付如如
- 付朝霞
- 任仕伟
- 任春丽
- 何奇文
- 何小敏
- 何金生
- 何青青
- 冯英华
- 刘东
- 刘亭亭
- 刘佳琪
- 刘刚
-
-
-
-
摘要:
从2009年开始,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国各大高校承办。分为数学专业类竞赛题和非数学专业类竞赛题。其中,数学专业类竞赛内容为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数学分析占50%,高等代数占35%,解析几何占15%;非数学专业类竞赛内容为大学本科理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占80%左右和线性代数内容占20%左右。
-
-
孙珲;
王婉霞;
张鹏;
宋淑梅
-
-
摘要:
随着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了全面提高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科学地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文章结合课程思政背景,阐述了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从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结合学生反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以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遵纪守法、团队共赢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
-
陈彦;
杨红宇;
金燕华
-
-
摘要:
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人”不可或缺的环节。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可以将思政工作体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作为一门理工科专业的大面积必修课程,受众广泛,课程思政需要因课施策、有的放矢。从教师坚定决心、深挖思政元素、身教言传等多个角度,将人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达到如盐入水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同时,课程思政的设计和计划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更新,并将课程思政作为常态化开展下去。
-
-
孙昕;
林媛;
谢勇
-
-
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助于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基本集中在宏观体系探索上,而对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改革则缺乏系统性地分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该文创新地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以专业课程思政和案例研究为着眼点,总结现有问题,对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并以《食品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为例,挖掘思政元素案例,探索融入方式和多途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为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
-
孔祥阳;
李传伟;
李欣星
-
-
摘要:
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高等数学成为这些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如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高等数学“金课”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建设高等数学“金课”,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必要的参考。
-
-
李思佳;
毕斐斐;
宋嘉祺;
徐土根
-
-
摘要:
一、浙江省2017-2020年化学选考31题化工生产流程题涉及的化学知识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的学习是深度学习。高考作为高中化学学习阶段的终结性评价,担负着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输送有潜在学习力新生的任务,需要考核学生化学知识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的考核需要以情境为载体,工艺生产流程就是一个好的情境。
-
-
胡继飞;
贺握权;
黄鹏
-
-
摘要:
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如何破局?结合《植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开展专题研讨,收到了示范引领、质疑释疑的良好效果。同时围绕“发掘思政点、扩大融合面”的理念提出了八大方面的思考与建议,即课程思政应纳入教研与督导工作的常规管理,需要发掘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思政元素,注意促进课程的专业性与教育性自然融合,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是理工科专业最大的思政点,教学实施要坚持正面引导与实事求是的原则,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工科专业功底、良好的思政理论修养以及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
-
-
罗佐县
-
-
摘要:
9月15日壳牌宣布了新任首席执行官(CEO)人选,至此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埃尼及挪威Equinor七大国际石油公司的CEO悉数完成帅位换岗。从七大公司新任CEO的专业背景看,第一学历均为理工科专业,其中埃克森美孚、BP、挪威Equinor和壳牌的新任CEO的第二学历为MBA(工商管理硕士)。只有道达尔和雪佛龙的CEO没有第二学历教育背景。七家公司新任CEO专业和上一代CEO的专业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
-
刘佳琪;
景鹏飞
-
-
摘要:
如何提高针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对北京师范大学理工科院系学生修读的基础物理实验课程的课程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现状,讨论了课程的有待提高之处,并提出适用于理工科专业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策略,为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
向延鸿;
李剑
-
-
摘要: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与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紧密关联社会需求为目的,分析目前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创新、时间安排、过程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提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注重企业需求目标与学生工程经验提升,设计过程测重能力与成果输出,多样化指导形式与考核目标,为进一步提高理工科本科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思路。
-
-
杨永愉
-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理工科专业优秀生在数学方面的素养,不仅决定了他们自身在所选择专业方向上的发展前途,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到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前景。rn 所以,在大学本科生中选拔与培养具有优秀的数学素养的人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对优秀人才的选拔方式,培养与提高的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提高创新意识方面进行了讨论。
-
-
-
-
于智;
杨凤;
齐舵;
张辉;
赵立群
- 《2017年全国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高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系统的、全面的教育.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才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
陶劲松;
薛锋;
陈建军;
蓝磊
- 《第一届(2014年)全国高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提出延展式教学方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该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针对书本中的某些知识点查阅国际顶尖的文献资料,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具体实例,使课本知识延伸和拓展到未来工作可能面临的问题中,同时增强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做到一举两得;其次,使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做一个综合性项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
-
-
-
齐晶瑶;
吴春燕
- 《2011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探索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精神,对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了深入思考,认为理工科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受到多方因素制约、问题无法解决而不能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应着眼于现有条件,发掘已有师资和科研等优势,素质教育与学校优势相结合才能获得动力.
-
-
齐晶瑶;
吴春燕
- 《2011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探索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精神,对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了深入思考,认为理工科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受到多方因素制约、问题无法解决而不能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应着眼于现有条件,发掘已有师资和科研等优势,素质教育与学校优势相结合才能获得动力.
-
-
齐晶瑶;
吴春燕
- 《2011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探索思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精神,对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了深入思考,认为理工科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受到多方因素制约、问题无法解决而不能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应着眼于现有条件,发掘已有师资和科研等优势,素质教育与学校优势相结合才能获得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