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小说
现代派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专利文献5506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华文文学、创作与评论等;
现代派小说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长安、赖干坚、吴岳添等。
现代派小说
-研究学者
- 方长安
- 赖干坚
- 吴岳添
- 昂智慧
- 晋海学
- 李旭初
- 杨迎平
- 王洪岳
- 赵凌河
- 闾兴娟
- 陈剑晖
- 颜纯钧
- 丛郁
- 严歌平
- 中伏
- 乐佳盈
- 乐婵
- 于娇
- 仝祥民
- 何岳球
- 俞敏华
- 倪金华
- 克飞
- 兰萍
- 冯日乾
- 冯玉芝
- 凌波澜
- 刘以鬯
- 刘保昌
- 刘健群
- 刘军
- 刘绍棠
- 史学东
- 吕明
- 吕正惠
- 吴中
- 吴周文
- 吴方
- 吴正南
- 吴玉永
- 吴福辉
- 吴苏阳
- 吴飞
- 周亚飞
- 唐欣
- 唐珍
- 唐蕾
- 奚佩秋
- 姚思源
- 威廉·福克纳
-
-
程萌(文/图)
-
-
摘要:
“美好年代”(Belle Epoque)指的是西欧近代史上的一个时期,它开始于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1年,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在这短短的43年里,西欧社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各国之间少有战事,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都让民众产生了普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这个时期,西欧的文化艺术氛围也特别浓厚,举凡美术上的后期印象派、文学上的象征派诗歌和现代派小说,建筑中的新艺术风格运动,都给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从法国西南的度假胜地比亚里茨,一直到瑞士德语区的格施塔德,我一路寻访着“美好年代”的踪迹,辨识着已经渗入城市文脉深处的流风遗韵。
-
-
陈嫣婧
-
-
摘要:
随着国内大量谷崎润一郎作品的译介,人们似乎渐渐发现这位日本近现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实在是一名趣味横生、各种题材与类型都涉猎甚广的作家。确实,阅读谷崎的门槛看似并不高,他的幻想、悬疑、惊悚、犯罪小说往往和他的情感伦理小说一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情节的引人入胜及叙事语言的委婉晓畅十分不同于其他许多读起来晦涩艰深的现代派小说。
-
-
邹小千
-
-
摘要: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很好地运用了“意指错位”这种艺术手法,通过描写人变成大甲虫后的种种遭遇这一荒诞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真实地表现出了人“异化”(即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的主题思想。
-
-
白雪瑶
-
-
摘要:
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派作家施蜇存有意摆脱政治斗争,但却又无法完全身处政治之外,因此表现出思想性格的两重性和矛盾性。爱国的情感及对理想的追逐,使施蜇存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特点。
-
-
-
龚刚
-
-
摘要:
杨绛《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一文作为“前现代小说”的辩护状,是对伍尔芙《现代小说》一文所代表的现代派小说观的有力回应,对纠正现代性叙事实验中轻视小说的故事性与情节塑造的极端化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阅拙文《论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以小说艺术的对话为中心》,《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杨文也可以看成是现代派小说观与经典现实主义小说观的世纪PK。
-
-
苏文健
-
-
摘要:
审美问题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研究范式的转换轨迹呈现为:从去政治化的立场对文学性/审美性的凸显,到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对文学性/审美性的淡然处之甚至遮蔽放逐,再到"后理论"时代对文学性/审美性、历史性、现代性的关注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审思.海外华人学者以"颓废"为重要切入点,自觉将西方审美现代性理论投射到20世纪30~40年代的现代派小说的研究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展开独特的文化观照.他们对西方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保持必要的心防,又区别于大陆传统文学史观及其对文学审美观照的认识趋向.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西方批评理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考察形成了既有关联、又相互映照的诠释,对推动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形成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