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炸油
煎炸油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6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73958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安徽农业科学、粮油加工、粮食与油脂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2011科学仪器服务民生学术大会、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等;煎炸油的相关文献由77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兴国、金青哲、刘元法等。
煎炸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3958篇
占比:99.85%
总计:174217篇
煎炸油
-研究学者
- 王兴国
- 金青哲
- 刘元法
- 姜元荣
- 张铁英
- 穆昭
- 范柳萍
- 李进伟
- 刘睿杰
- 曹龙基
- 梁俊梅
- 罗喆
- 罗志华
- 蒋荣平
- 马柱坤
- 安骏
- 李徐
- 于修烛
- 刘玉兰
- 常明
- 曹雁平
- 赵晨伟
- 何东平
- 刘勤生
- 吴港城
- 张晋芳
- 李裕梅
- 牛付欢
- 王小三
- 肖新生
- 黄健花
- Wang Xingguo
- 刘滢
- 单良
- 吉静筠
- 夏天
- 姜慧
- 孟祥永
- 安柯静
- 张万起
- 张红升
- 徐立荣
- 曹文明
- 杨培金
- 林富强
- 王鑫
- 胡传荣
- 胡鹏
- 蔡文辞
- 解久莹
-
-
胡明明;
张权;
宁舒娴;
吴思纷;
张国文;
胡兴
-
-
摘要:
为对西式快餐用煎炸油质量进行快速监测,选用近红外光谱法(NIRS)联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酸价和极性组分两个煎炸油质量指标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酸价和极性组分的定标模型校正决定系数(R^(2))均为0.9974,校正标准差均方根(RMSEC)分别为0.111和0.359,预测标准差均方根(RMSEP)分别为0.171和0.562。盲样验证、精密度及准确度分析结果显示,酸价和极性组分的NIR预测值同真实值的相关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4、0.9761,应用所建模型预测同一煎炸油样品的酸价和极性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34%和1.278%,表明所建模型对煎炸油样品的酸价和极性组分预测能力较好,且有较好的重现性。因此,基于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可以对西式快餐用煎炸油质量进行快速、准确地监测。
-
-
姚凌;
徐立荣;
蔡志鹏;
季鑫;
常佳睿;
吴港城;
王兴国
-
-
摘要: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共鉴定出包括醛类、含氧杂环类、含氮杂环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硫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共8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是煎炸薯条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棕榈油煎炸薯条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的最少,且通过分析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醛类物质发现,葵花籽油和棉籽油煎炸薯条中多不饱和醛含量较高,其中(E,E)-2,4-癸二烯醛含量最高,是薯条呈现油脂香的主要物质;高油酸菜籽油和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中单不饱和醛含量较高,其中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中2-十一烯醛含量最高;亚麻籽油煎炸薯条中(E,E)-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呈现出消费者不期望的脂肪味和油腻味。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棕榈油煎炸薯条品质最好,猪油煎炸薯条品质最差。
-
-
厉玉婷;
于艳艳;
杨振东;
程月红;
师景双;
鲍连艳;
任雪梅
-
-
摘要:
利用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棕榈油4种食用植物油作为煎炸油对豆腐、裹粉鸡柳、油条3种食材进行煎炸,研究煎炸时间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及羰基值的影响,确定煎炸油时间预警点,同时研究了不同煎炸油品种、不同食材对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极性组分含量、羰基值均与煎炸时间呈正相关(r_(极性组分)=0.809,r_(羰基值)=0.859,P=0.000);煎炸6~11 h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均值从初始的11.85%增至20.96%,最大值为34.10%,可作为煎炸油质量不达标的时间预警点;煎炸12 h,极性组分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花生油、棕榈油、调和油、大豆油,含量分别为21.1%、24.1%、26.8%、27.8%,豆腐、裹粉鸡柳、油条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分别为17.7%、25.0%、32.2%;煎炸18 h,极性组分含量增大程度由低到高为棕榈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煎炸食材用油为豆腐煎炸油、裹粉鸡柳煎炸油、油条煎炸油。
-
-
胡本伦;
孙靖雯;
赵元元;
时浩楠;
刘茹;
荣建华;
贾才华
-
-
摘要:
食用油在长时间高温煎炸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聚合、水解等反应,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安全危害因子如极性化合物(TPC)和3-氯丙醇酯(3-MCPDE)等。介绍了煎炸油中TPC与3-MCPDE的形成机制与危害,并重点介绍了煎炸过程中TPC和3-MCPDE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煎炸油中TPC与3-MCPDE形成的措施,旨在为揭示TPC和3-MCPDE形成机理、控制煎炸油中TPC和3-MCPDE的形成提供参考。
-
-
徐立荣;
常佳睿;
梅雪;
朱晨菲;
吴港城;
张晖;
金青哲;
王兴国
-
-
摘要:
风味是薯条受欢迎程度的决定性感官特征。煎炸油一旦加热,油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食物的风味。在高油酸菜籽油(RO)煎炸过程中,煎炸薯条(FF)的风味发展表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包括诱导阶段(总极性化合物(TPC)的含量为3.0%~8.0%)、最佳阶段(TPC的含量为8.0%~20%)和降解阶段(TPC的含量为22%以上)。为了区分各阶段的关键香气化合物,选择了极性化合物为3.0%(FF1)、10.5%(FF2)和27%(FF3)的高油酸菜籽油制备的薯条及其相关油(RO1、RO2、RO3)进行感官分析。结果表明,FF1中,(E,E)-2,4-癸二醛(油炸气味)含量较低,这可能是FF1样品感官评分较低的原因。与FF1和FF2相比,FF3具有较高的己酸(汗臭味)、庚酸、壬酸、苯乙醛和反式-4,5-环氧-(E)-2-癸烯醛(金属气味),导致FF3的风味恶化。此外,FF3中2,5-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6-甲基-吡嗪的减少导致了较低的烘焙风味,可能使得感官评分下降。同样,RO3中(E)-2-十一烯醛、己酸、庚酸和壬酸含量较高,其酸败评分增加,从而降低感官评分。当TPC含量超过22%时,油的过氧化作用会引起酸败味,因此煎炸后期应加以控制,通过研究煎炸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的变化,对开发具有最佳风味的油炸产品有借鉴意义。
-
-
李徐;
张晖;
金青哲;
赵晨伟;
金俊;
吴港城;
王兴国
-
-
摘要:
研究煎炸过程油脂各极性组分的变化规律,并从法定废弃点处极性物质组成及指标间相关性两个角度,评价各极性组分指标用于表征油脂煎炸废弃的可行性。煎炸过程,油脂劣变生成的总极性组分(TPC)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累积。在油脂法定废弃点处,当TPC为27%时,煎炸油脂含11.2%的氧化甘油三酯多聚物+氧化甘油三酯二聚物(oxTGO+oxTGD),与各国标准规定的TPC和ox TGO+oxTGD比例是接近的。当TPC为27%时,煎炸油脂的氧化甘油三酯单体(ox TGM)含量为3.5%,煎炸过程oxTGM含量变化呈上下波动而无明显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煎炸过程油脂oxTGM与TPC无显著相关(P>0.05),表明应用TPC评价煎炸油品质时,实际未能同时覆盖对oxTGM的有效控制。因此须用TPC和oxTGM两项指标方可评价油脂煎炸过程的劣变。考虑到oxTGM的潜在毒性最强,oxTGM值作为表征高温煎炸油脂氧化劣变的废弃指标有一定实际意义。
-
-
李裕梅;
万鑫;
曹雁平;
解久滢;
吉静筠;
王鑫
-
-
摘要:
本文针对存储时长为18个月和3个月的大豆油在煎炸过程中分别测出来的酸价、羰基价和极性组分数据进行了计算和相应可视化分析,以观察煎炸过程中的两批油同等实验条件下的理化指标在相应时间点上的变化关系,为煎炸油的安全监控提供依据。首先根据三个理化指标已经测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和箱线图可视化,其次对两个批次油的三个指标进行了曲线拟合可视化,最后进行了“时间-温度-指标值”的曲面和相应等高线可视化分析等。结果表明,箱线图可视化过程中,总体观察到存储时间长的油在同一个煎炸温度下的理化指标值的变化范围更大;曲线拟合可视化过程中,发现酸价变化最规律,可以用来根据一个批次油在煎炸过程中的酸价值去估计同等实验条件下另一个批次油的酸价值,从而也可以用来根据已知一个批次油的存储时长去估算另一批次油的存储时长;曲面可视化和等高线可视化过程中,发现190°C是温度的一个分界点,190°C以上的煎炸过程中,存储时间长的油的理化指标值增长的更快、氧化速度增加、油更加不稳定;同时,也发现20 h是时间的一个分界点,20 h后,存储时间长的油的理化指标值增长的更快。说明连续煎炸的情况下,温度尽量不要超过190°C,煎炸时长最好不要超过20 h。
-
-
胡明明;
张权;
吴思纷;
张国文
-
-
摘要:
为了解煎炸油在煎炸过程中的氧化动力学规律,考察了5种常见煎炸油在西式快餐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并对煎炸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氧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的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的生成速率及碘值降低幅度最小,相比其他4种煎炸油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亚麻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及稻米油中亚油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大豆油中亚油酸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中油酸的反应规律均同时符合0级和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相应的决定系数R^(2)在0.886~0.987之间,均大于0.85,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表明所构建煎炸油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动力学模型是可行的。
-
-
王鸣洁;
龙娟;
杨昊;
肖新生;
易晶晶
-
-
摘要:
本实验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核磁共振谱图中煎炸油的特征峰相对峰面积与极性组分含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煎炸油的极性组分含量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煎炸油的特征峰相对峰面积与极性组分含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8.3276 x+90.215,相关系数R^2=0.9773;核磁共振波谱仪重复测定的煎炸油样品中极性组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1.72%~2.53%(小于5%),表明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同时本研究将此法与柱层析法进行对比,所得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替代柱层析法测定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
-
-
王鸣洁;
龙娟;
杨昊;
肖新生;
易晶晶
-
-
摘要:
本实验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核磁共振谱图中煎炸油的特征峰相对峰面积与极性组分含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煎炸油的极性组分含量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煎炸油的特征峰相对峰面积与极性组分含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 =-8.327 6x+90.215,相关系数R2=0.977 3;核磁共振波谱仪重复测定的煎炸油样品中极性组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1.72%~2.53%(小于5%),表明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煎炸油极性组分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同时本研究将此法与柱层析法进行对比,所得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替代柱层析法测定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
-
-
Chen Jia;
陈佳;
Geng Qiaona;
耿巧娜;
Wang Mengzhu;
王梦竹;
Liu Tingting;
刘婷婷;
Zhang Lingyan;
张凌雁;
Yu Xiuzhu;
于修烛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为了实现煎炸油品质的快速评价,本文比较基于涂膜法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两种方法,建立煎炸油极性物质含量的检测模型.以不同食用油为原料,通过涂膜法和ATR-FTIR技术采集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检测模型,并用国标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获得模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30和0.9972,模型校正均方根误差RMESEC为1.55%和0.75%,盲样验证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2.90%和3.10%,涂膜法精确度略高于ATR-FTIR法.两种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检测灵敏度高,绿色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快速检测分析.
-
-
-
-
-
刘元法;
穆昭;
王兴国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
| 2010年
-
摘要:
煎炸过程中,煎炸油发生了氧化、水解、聚合等反应发生,导致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含量升高.通过Ames试验和骨髓微核率试验对煎炸油及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在不加S9时,煎炸油中分离出的极性物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0的致基因突变作用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y=14.992e027x,煎炸后煎炸油、加热后煎炸油以及极性物质对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分别为y=100.97e0.0736x、y=84.992e00936x、y=129.65e0.0567x,在加入S9后各试验组对TA97、TA100、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极性物质导致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升高,其中高剂量组17.44±0.43‰,并呈剂量反应关系y=3.4553ln(x)+22.979.煎炸油及其极性成分具有致突变作用.
-
-
刘元法;
穆昭;
王兴国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2009年
-
摘要:
煎炸过程中,煎炸油发生了氧化、水解、聚合等反应发生,导致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含量升高。通过Ames试验和骨髓微核率试验对煎炸油及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在不加S9时。煎炸油中分离出的极性物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FA100的致基因突变作用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y=14.992e0.27x,煎炸后煎炸油、加热后煎炸油以及极性物质对TF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分别为y=100.97e0.0736x、y=84.992e0.0936x、y=129.65e0.0567x,在加入S9后各试验组对TFA97、TA100、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极性物质导致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升高。其中高剂量组17.44±0.43‰,并呈剂量反应关系y=3.45531n(x)+22.979。煎炸油及其极性成分具有致突变作用。
-
-
-
刘元法;
穆昭;
单良;
金青哲;
王兴国
- 《中国粮油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在180°C加热96h极性物质含量迭25%.采用柱层析的方法将加热后的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进行分离,并通过凝胶排阻色谱及LC—MS两种不同方法进一步分析分离得到的极性物质,将煎炸油极性物质中的氧化甘二酯、甘二酯、氧化甘三酯进行了分离,并进行了质谱分析.Ames实验对煎炸油及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在不加S9时,煎炸油中分离出的极性物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0的致基因突变作用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y=14.992 e0.27x,煎炸后煎炸油、加热后煎炸油以及极性物质对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分别为y=100.97 e0.0736X、y=84.992e0.0936X、y=129.65 e0.0567X,在加入S9后各实验组对TA97、TA100、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
-
刘元法;
穆昭;
单良;
金青哲;
王兴国
-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2008年
-
摘要:
在180°C加热96小时极性物质含量达25%。采用柱层析的方法将加热后的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进行分离,并通过凝胶排阻色谱及LC-MS两种不同方法进一步分析分离得到的极性物质,将煎炸油极性物质中的氧化甘二酯、甘二酯、氧化甘三酯进行了分离,并进行了质谱分析。Ames实验对煎炸油及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在不加S9时,煎炸油中分离出的极性物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0的致基因突变作用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y=14.992e0.27x,煎炸后煎炸油、加热后煎炸油以及极性物质对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分别为y=100.97e0.073x、y=84.992e0.093、y=129.65e0.0567x.在加入S9后各实验组对TA97、TA100、TA102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