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专利文献140521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历史教学问题、文史月刊等;
民族大融合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玉宝、宋抵、肖俊哲等。
民族大融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0521篇
占比:99.89%
总计:140673篇
民族大融合
-研究学者
- 丁玉宝
- 宋抵
- 肖俊哲
- 降大任
- 高德利
- 万利生
- 乔洁
- 于新颖
- 任文京
- 何燕漪
- 何绍光(彝族)
- 侯振胜
- 冯岩
- 冷东
- 刘书宏
- 刘俊利
- 刘志伟
- 刘忠毅
- 刘惠琴
- 刘振华
- 刘期文
- 刘素阁
- 刘育
- 刘金明
- 劳逸
- 匡裕彻
- 南飞雁
- 卞敏
- 卢佳悦
- 史志晔
- 史忠明
- 周喜峰
- 周泓
- 周瑞霞
- 四维
- 姚瀛艇
- 姜威
- 姜静
- 孔令艳
- 孔令铜
- 孙扬田
- 孟志伟
- 季洪彦
- 宋云高
- 封立
- 庄鸿雁
- 应红
- 庞也风
- 康继文
- 张丰清
-
-
姜静
-
-
摘要: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既因为元是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因为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达370余年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民族大统一,加强了民族融合。而通过对艺术史和艺术传世作品的研究分析,可以肯定中华传统文化在元代得到了极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始终在民间占据统治地位。少数民族当政和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让元代的艺术和以往历朝历代都不相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
-
刘育
-
-
摘要:
文化的革故鼎新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理学肇始于宋,是儒者们在对传统儒学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融合佛道所产生的哲学,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深度最高、理论体系最为完备的学术流派。其对宇宙本原的思考,对心性的探究,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对孔孟之道的宣扬,对伦理观念的进一步哲理化,无一不吸引着有宋以来儒家学者的目光。
-
-
王双双
-
-
摘要:
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中叶到近代这四大发展时期,总共呈现了四次民族大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大一统进程。夏商周经历了历史上首次的民族大融合,促使了秦、西汉的大一统。 东汉末到南陈灭亡这40余年的政权分立和汉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隋唐大一统的基础。 晚唐、五代、宋、辽、夏、金度过了长达 500 年的政治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为由蒙古族主导的元代大一统做了铺垫。明中叶,满洲入主中原,带来了清朝疆域内的汉、满、蒙、回和藏等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其后,在列强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近代化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形势下,现代中华民族正式形成。从这四次民族融合中可以看出,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
-
-
黄崑威
-
-
摘要:
4-6世纪的北朝十六国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汇",并由北朝主导,实现了再一次的全国性统一."中国化"的佛教,在其中发挥了"文化中介"与"文明纽带"的作用.客观分析、综合考察佛教"中国化"与民族"大融合"之间"应然"与"实然"的关系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如何积极开展对话交流、文明互鉴,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王军伟
-
-
摘要:
在诸多老北京小吃中,“萨其马”绝对占有一个较为关键的地位,从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其自身都十分具备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满族特色甜味糕点,伴随历史的进展,满族八旗入关之后在北京地区首先开始流行,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大众群体的饮食习惯高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饮食文化。民俗研究发现,“萨其马”与丰糕的制作呈现高度关联性,工艺相对较为相似,这种食品也是“萨其马”的延伸,意味着其菜品特色方面更加具备历史渊源。针对这一特点,本文主要介绍老北京小吃中“萨其马”的菜品特色、文化渊源和做法以及其营养价值,阐述相关饮食文化。
-
-
-
闫博
-
-
摘要:
在人们追求丰富精神文明新生活的今天,文化娱乐得到普及,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已经不再被人们看作"无用课程",而成为学校教学必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高中阶段的学业负担重,学生普遍处于超负荷状态,而音乐课程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不仅如此,音乐课程还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教师存在重基础课程、轻人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中学校取消了音乐课程,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为此,笔者在下文中从现阶段高中音乐课堂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走向多元化发展的局势,期待能够成为相关学科借鉴之笔.
-
-
高丁丁(文/图);
车环宇(文/图)
-
-
摘要:
首服指的是戴于头部的冠、冕、巾、帽等类服饰。晋阳地区北齐墓葬陶俑的首服多为冠和风帽,以及巾樸、辫发等。继承北魏衣钵的北齐,经过长期的民族大融合,首服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库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
-
-
卢佳悦
-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其中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因巩固统治的需要,曾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鲜卑人的汉化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鲜卑贵族甚至将相关元素融入了地下世界的塑造。精美的庖厨场景绘画与庖厨器具模型,从点滴的细节反映出鲜卑贵族胡汉交融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