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精神

教育精神

教育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50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哲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4401篇;相关期刊328种,包括中国德育、师资建设、上海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家办学研讨会、中华创新教育论坛、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等;教育精神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建朝、刘庆昌、梅汝莉等。

教育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6 占比:1.9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401 占比:97.99%

总计:24901篇

教育精神—发文趋势图

教育精神

-研究学者

  • 杨建朝
  • 刘庆昌
  • 梅汝莉
  • 丰子恺
  • 刘铁芳
  • 李辉
  • 毕世响
  • 王长乐
  • 苏济
  • 任苏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柴殿威
    • 摘要: “家长苦供”是指贫困地区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教育而不惜代价地为孩子提供物质与精神诸多方面的支持行为,这种行为因为持久而又卓有成效,因此被提升为一种教育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具有丰富细致的实质性内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家长苦供”反映出家长对教育的深刻认识,还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提供了精神支撑,为学校教育奠定了知识与技能基础,体现出教育的合作性。
    • 夏彪; 李松梅
    • 摘要: 西南联大的教育可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现代教育树立了典范。浇灌英华的课堂载体,是联大遗留的精神矿藏,是打开联大教育精神的钥匙。通过对联大现存的讲义等内容的研究,发现教学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精神。首先是历经南渡的郑天挺、闻一多、浦江清、钱穆等在讲义中体现出允公允能的爱国爱民的教育精神;其次是在西学和中学会通中体现了教育的世界眼光,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教育精神;最后是联大教师在讲义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清华校训和南开办学精神的基础上凝练为刚毅坚卓的教育精神,赓续中国传统文化。西南联大讲义中呈现的教育精神,属于西南联大教育精神的一部分,共同构成西南联大精神遗产,可为当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发展、课程思政、讲义编写等提供范式。
    • 罗兰
    • 摘要: 本文主要探索缓解教育公平的教师自我提升方案方面的问题,如关注学术热点与论坛,追求更深的专业知识,增加教学统计与成果分析。同时也分析可用于支撑教师自我提升的精神力量——由儒家哲学中孔孟思想而来的“尽人力知天命”精神。本文在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仍然存在的前提下,鼓励二线城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通过教师个人系统地、多方面地个人努力来缓解该差距。
    • 刘菲
    • 摘要: 对话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而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其核心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师生共同的教学主体地位。对话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应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学原则。公安院校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和把握三个基本要素,即运行要素、动力要素和保障要素。努力探索和积极推进对话教学,对于改变公安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彰显公安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警务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李景林
    • 摘要: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教化,可以称作"教化的哲学".儒家教化思想首先体现在通过"神道设教"使其教化具有普泛的社会意义,从而对社会生活起到精神引领作用;其次通过经典传习,建立起民间学术与官方学术的内在统一精神;再次,通过各种社会生活形式对个人进行人格熏陶.但由于近代以后受西方教育理念和学术体制的影响,儒家的教育思想被割裂.要重建儒家教育思想需要建立体制保障,重建书院体制保证经典传习,对传统礼仪礼俗系统返本开新,以契合今天的世道人心.
    • 刘庆昌
    • 摘要: 中国教育的理想状貌实为:具“仁”“智”的教育者,选取体现“仁”“智”的内容,采用蕴含“仁”“智”的方法,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具“仁智统一”的人.回望中国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精神领域存在着一个以“仁”和“智”为基本要素的观念运动,这就是从“仁智并举”到“仁智对举”再到“必仁且智”,最终转换为“德才兼备”的现代表达.虽然中国教育文化博大精深,但“仁”和“智”无疑是其核心范畴,而“仁智统一”则是中国教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 翟楠
    • 摘要: 以追求真理和传播文化为导向的传统大学精神,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受商业规则和市场化指标的支配,大学教育以追求一流目标为发展导向,促使大学精神走向了一种以绩效指标为评价标准的封闭性.大学精神的基础是教育精神,其实质是坚守理性和德性;大学应该是一个思想共同体,大学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是一流大学目标建构中应当坚守的底线.
    • 王喜顺
    • 摘要: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历史文化深厚,革命传统优良,地域特色鲜明。会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宝贵,红色基因孕育了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革命传承丰富了千年的农耕文化内涵。近年来,会宁教育的质和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统筹城乡教育结合,实现县镇学校扩容,农村小学幼儿园全覆盖;二是强化保障增量提质,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三是深化改革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各类教育质量;四是传承发展教育精神,彰显教育品牌效应,扩大会宁教育的影响力。
    • 周廷勇
    • 摘要: 在一流本科教育的表述中,一流的实质是"开风气之先""领风骚潮流".本科是一个现代大学观念,它植根于人类知识史的深处,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通过学科集中进行教育"的形态,构筑于德国大学"通过科学迭致修养"的模式,成型于美国"研究生院型大学"创生的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两层结构:在本科生层次实施通识教育,将专业教育上移到研究生层次.但"科学变身为研究"及其专门化趋势落在现实的大学学院封闭式管理所带来的学科隔离和功利导向,打乱了"科研—教学—学习"联结体,遂有困扰全球的"本科教育问题".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在教育大地上生长出智慧和德性兼具的全面的理性精神,它在意人的卓越、崇尚人的伟大和崇高,但并不将人类精神抬高到无上地位,而是让其挣脱计算数字的束缚并自由地敞开在世界的整体存在之中.人的全面的理性精神的生长的前提,是让物和人有机会站立在他所站立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