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陪读

陪读

陪读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3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教育文汇、考试周刊、孩子等; 陪读的相关文献由472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棕、田宏杰、曹延标等。

陪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3 占比:97.57%

专利文献>

论文:13 占比:2.43%

总计:536篇

陪读—发文趋势图

陪读

-研究学者

  • 熊棕
  • 田宏杰
  • 曹延标
  • 绿叶
  • 韩松落
  • 凤仙草
  • 刘瑞红
  • 吴光华
  • 张鹏
  • 徐蕖(执行)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明明
    • 摘要: 疫情反复出现,封控反复进行,对我来说是第三次,第一次在3月份,全市封控23天;第二次在4月份,路北区封控3天;这次部分疑似小区实行封控,又不幸“中奖”,断断续续从初春封到浅夏。孩子们自3月19日第一次封控就一直在家上网课,家长们本还以为过完“哪都不去”的“五一”假期,终于可以“神兽归笼”顺利返校,可经过一早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开学季”,还没来得及吃上庆祝的午饭,就在3个小时后遭遇无理由“退货”:继续回家上网课,开学时间等通知。父母只能满脸无奈地把欢呼雀跃的孩子打包带回,继续一旁“陪读”。
    • 切排; 余吉玲
    • 摘要: 老人进城陪读是县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家庭追逐优质资源以及家庭资源与角色策略性调整下的产物。由于进城陪读,老人从熟悉的农村社会脱域,嵌入陌生的城市社会。进城陪读时,老人会因城市消费模式的不同、家庭内部新的矛盾产生、居住空间与人际关系空间的改变,对"时间规训"的不适应以及陪读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心理不适或心理压力不会一直持续。随着陪读时间的持续,陪读老人会调整自己的角色、生活模式以及心理状态,从而逐步地适应城市环境与生活模式。等到老年人陪读结束时,部分老人会返回农村,而有一部分老人会继续在城市生活甚至定居。对于继续留在城市的陪读老人来说,尽管他们会具有城乡二元性特征,但总体来说,他们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角色与行为方式的转换,即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身份转换与社会适应。
    • 李荷
    • 摘要: 中国素来重视教育,这与传统社会所具有的阶层流动性有关——一个人即使出身寒微,只要勤学苦读,便有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实现阶层的跃迁。这是传统中国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西方文献里,工人阶层的父母对子女多缺乏高的教育期望,而在中国,教育渴望可以跨越阶层,跨越城乡。随着教育渴望的层层上移,远距离求学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多,陪读成为母职的一部分,近年来已从零星到普遍,从悄无声息到蔚然成风。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近年来,“陪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股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风潮,在城市、农村日渐蔓延,且愈演愈烈。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期望和焦虑的裹挟下,走上陪读之路。妈妈是陪读的一个主要群体。这其中,农村妈妈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农村家长因为陪读进城的比例达到60%—70%。
    • 曹霁
    • 摘要: 陪读妈妈的“三城记”“陪读这件事是家里人一起决定的。没办法,孩子还小,不能没人管。”黄霞(化名)今年41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2016年至今,她已经过了6年陪读生活。黄霞的老家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内溪村,这里风景秀丽,是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然而,再美的景色也没能留住山里那些向往更好生活的年轻人。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黄霞和丈夫在小女儿刚满一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一儿一女留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 王晓慧
    • 摘要: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广泛的中小学陪读现象且愈演愈烈,这既表明了人民在主动追求美好教育的获得感,也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效果,带着子女涌入周边县城,这一现象多以“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主要陪读”作为基本的家庭分工模式.
    • 曹霁
    • 摘要: 晏雨婷(高三学生)高中之前我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父母每周都会回来探望我,但总觉得少了点“家”的感觉。我内心很期盼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在高二时向父母提出陪读的要求,希望他们能陪我度过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之前他们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后来有一次我没考好,妈妈就决定回来陪读了。我之所以希望父母陪读,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三学习比较紧张,如果住校的话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保持学习的自律和自觉,家长的监督能帮我维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很大压力和很多消极情绪,父母能够给我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 刘洁
    • 摘要: 洗衣、做饭、送孩子上学、自己上班、陪孩子读书、打扫卫生……作为一个陪读妈妈,近十年来,李莹(化名)几乎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陪读的日子从2013年开始。那一年,她的女儿升入小学,儿子刚刚出生。在此之前,李莹一直和丈夫在北京打工。“孩子上学,老人管不了了。而且,老人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与年轻人不太一样,比较娇惯孩子。我不想为了挣点钱把孩子耽误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她只身回到河北省涞水县西官庄村,开始了陪读生活。
    • 陈磊
    • 摘要: 特殊儿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融合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推进也不尽如人意,我国亟待建立制度化助教陪读制度,有必要针对特殊教育专门立法,为落实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供刚性制度保障。作为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妈妈,年近40岁的郭凤(化名)目前的心愿是,她的女儿在上小学期间能有特教老师陪读,以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 韦慧娟
    • 摘要: 昨天晚上,上二年级的儿子回家后主动要求不用陪伴,独自完成作业。从上小学开始,我就荣升专职陪读人员。虽然屡屡犯错,但终归还是尽心尽力让他能按时完成作业。每天的陪读时光可以说是我一天中最要命的时候。从一开始的忍不住发脾气,到现在的忍不住动手,在陪读的日子里,我硬是把自己从一个别人口里不会生气的人变成了看谁都不顺眼想吵架的泼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