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期望

教育期望

教育期望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721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监狱学刊、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2011年会、第三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等;教育期望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嘉伟、候玉娜、徐水晶等。

教育期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9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721 占比:99.06%

总计:19908篇

教育期望—发文趋势图

教育期望

-研究学者

  • 付嘉伟
  • 候玉娜
  • 徐水晶
  • 方建华
  • 朱克良
  • 李烨
  • 王甫勤
  • 兑浩建
  • 刘云波
  • 刘保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候玉娜
    • 摘要: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对包括入学、就读及升学在内的流入地学校教育政策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长期教育理想及短期升学愿望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随迁子女一代比随迁子女二代具有更长远的教育理想,但两者在短期升学愿望上没有差异;异地入学条件激励了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但对学前阶段随迁子女具有不良影响;就读补贴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缺乏正向激励作用;宽松的升学政策(放开非重点高中或完全放开限制)对随迁子女的长期教育理想和短期升学意愿均具有正向作用。但仅仅放开职业技术类高中无法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产生激励效应。建议通过正确发挥入学门槛的激励效应,增强就读补贴的实效性以及打造义务教育后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等方式,激励随迁子女的城市教育梦想,实现其教育和社会流动。
    • 李雅楠; 朱志胜
    • 摘要: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四期调查数据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显著提高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子女是男孩、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低收入及农村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通过提高家庭的教育期望来影响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另外,在控制代答人特征、更换教养方式指标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情况下,结果依旧稳健。研究结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增加了家庭对子女未来经济状况的担忧,提高了教养方式的密集度;对该群体教养方式提供指导和帮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家庭教育投入差异引致的教育不平等扩大。
    • 吕慈仙; 孙亚男; 智晓彤
    • 摘要: 异地高考政策作为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否有助于随迁子女形成良好的教育期望?针对11个地区中8-11年级随迁子女的抽样研究表明: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其教育期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及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能够增强个体学业成绩对其教育期望各维度的正向影响;从中观层面来看,能够增强家庭社会资本对其教育期望部分维度的正向影响,能够削弱学校阶层隔离对其教育期望部分维度的负向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能够削弱社会歧视知觉各维度的负向影响。因此,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其教育期望存在着“正义补偿”“以考促学”及“城乡融合”等作用机制。如果这些随迁子女得到了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支持,有幸形成良好的教育期望,或许在阶层再生产逻辑之侧并行着社会流动的渠道。
    • 李荷
    • 摘要: 中国素来重视教育,这与传统社会所具有的阶层流动性有关——一个人即使出身寒微,只要勤学苦读,便有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提升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实现阶层的跃迁。这是传统中国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西方文献里,工人阶层的父母对子女多缺乏高的教育期望,而在中国,教育渴望可以跨越阶层,跨越城乡。随着教育渴望的层层上移,远距离求学的中小学生人数增多,陪读成为母职的一部分,近年来已从零星到普遍,从悄无声息到蔚然成风。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近年来,“陪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股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风潮,在城市、农村日渐蔓延,且愈演愈烈。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期望和焦虑的裹挟下,走上陪读之路。妈妈是陪读的一个主要群体。这其中,农村妈妈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农村家长因为陪读进城的比例达到60%—70%。
    • 龚庆; 林耿堃; 李燕辉
    • 摘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财富不断累积,教育呈现出竞争化趋势,父母的教育观念也逐渐出现了转变。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建立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家庭财富对父母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后,家庭财富的累积促使父母教育期望的提高,经济条件较弱的家庭具有较低的教育期望。此外,通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支持上述结论。此外,分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家庭财富水平影响父母教育期望的正向效果主要来自于大龄子女,学习表现不优秀和母亲低学历等相对弱势家庭。研究结论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导致父母教育期望差异的产生,并为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建设性意见。
    • 杨志慧; 肖含; 张紫薇
    • 摘要: 利用CEPS基线调查数据探讨亲子互动对初中生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户籍和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初中生自我教育期望存在户籍和性别差异,农业户口初中生和男生教育期望较低。亲子间的互动会正向影响初中生自我教育期望,讨论交流和日常管教对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力度大于学习督促。亲子互动对自我教育期望的影响存在户籍和性别差异。亲子互动对农业户口初中生和男生的教育期望存在更加显著的正向效应。基于以上发现,建议学校和家长提升认知,充分发挥亲子互动的积极影响,缩小教育期望在户籍和性别上的差异,助力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 戴红宇; 辛治洋
    • 摘要: 教育期望是影响青少年教育成就的中介因素,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家庭普遍有着较高的教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阶层限制的特征。以“学而至”为考察对象,儒家的教育期望指向的是人格修养,并推动其普遍化。其一,儒家“学而至”强调人格修养在教育成就中的优先性,使超越阶层限制的教育期望立足教育主体的平民化。其二,儒家将教育内容世俗化,教育成就的差异不构成人格修养的差异,以勉励底层民众形成教育期望。其三,儒家认为存在“不可学而至”的境况,教育期望可以超越阶层的限制,却不能违背个人禀赋的差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学界应反思如何推动“学而至”成为普遍的教育期望
    • 杨鹏程
    • 摘要: 为探索家庭资本在教育期望影响下对初中生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追访数据,以家庭资本与认知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构建以教育期望为中介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初中生认知能力与教育期望受到家庭资本的正向影响,教育期望在家庭资本与认知能力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正向影响初中生认知能力;初中生家庭资本、教育期望与认知能力在城乡间差异显著,其中家庭资本受文化资本维度影响较大,父母教育期望与子女自我教育期望呈显著正相关。为保证教育公平,政府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与投入,家庭方面应设定合理的教育期望,关注非独生子女教育,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杨红霞; 刘天宝; 韩增林
    • 摘要: 教育期望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因,准确识别低教育期望学生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需求。运用地理探测器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可以分析初一年级低教育期望学生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内低教育期望学生空间分异明显:从绝对数量上看,除中心城区和下辖县(市)城区外,其他区域均存在较多低教育期望学生;从相对数量上看,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逐渐增加的特点。低教育期望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校层面的学生平均社会经济地位、教学成绩、学校空间区位、学生阶层异质性是学生低教育期望的主要影响因素;个人层面的性别、认知成绩、阅读量和家庭层面的居住地类型、家长职业及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家长陪读情况以及子女数量等也对教育期望有明显影响。应对低教育期望问题,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在空间上要关注重点地区、积极为流动子女就近入学创造条件、改进学校条件和教学环境、促进学校学生异质性、推动家长与子女更多交流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