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篇,主要集中在药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13875篇;相关期刊207种,包括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微管蛋白的相关文献由1472位作者贡献,包括毛裕民、谢毅、唐田等。

微管蛋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3875 占比:99.72%

总计:114198篇

微管蛋白—发文趋势图

微管蛋白

-研究学者

  • 毛裕民
  • 谢毅
  • 唐田
  • 桑文军
  • 罗瑞雪
  • 付冬君
  • 张赛扬
  • 张雁冰
  • 刘兆鹏
  • 周明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曈月; 翁静
    • 摘要: β-微管蛋白8(tubulin beta eight classⅧ,TUBB8)为灵长类动物中一种特有的β-微管蛋白,其编码基因TUBB8与女性不孕的相关性于2016年得到明确。TUBB8基因的百余种不同突变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生育过程,导致女性不孕的可能性增高。众多的基因突变可以按照其遗传模式特点和碱基变化特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及归纳。从基因水平出发的研究逐步揭示了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蛋白质转录的错误及功能区作用的异常,再以分子水平异常解释细胞水平异常,进一步可以归纳出7种导致女性不孕的机制,涉及女性妊娠前及妊娠的全过程。目前,对于TUBB8的研究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在不孕症的诊断、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的改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 陈成龙; 赵文瑞; 林心如; 杨惠舒; 张文仪; 毛近隆
    • 摘要: 秋水仙碱位点微管抑制剂可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是抗癌药物的有效靶点之一,白藜芦醇衍生物对微管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采用分子对接方法探索白藜芦醇衍生物与微管蛋白结合的可能作用机制。运用SYBYL-X2.0中Surflex-Dock模块对结构不同的白藜芦醇衍生物与秋水仙碱结合位点进行了打分评价和作用模式探讨。打分评价显示,10个白藜芦醇衍生物与微管蛋白的结合能力强于秋水仙碱,其中8号化合物结合能力最强,Totall score值为12.1207,CScore值为5,并与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的疏水口袋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模式显示,白藜芦醇衍生物分子体积大,具有可折叠链状结构的更易占据秋水仙碱的结合位点;白藜芦醇苯环上的酚羟基是影响化合物与微管蛋白结合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配体-受体结合模式为秋水仙碱位点微管抑制剂的发现以及白藜芦醇衍生物的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吴文平; 李斯思; 马成
    • 摘要: 以微管蛋白抑制剂考布他汀A-4(CA-4)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骨架变换,以苯并咪唑环取代CA-4结构中的B环,并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设计合成了8个新化合物,结构经NMR,HRMS表征。通过MTT法测定其对A549、HepG2、HCT-116、MCF-7、PC-3以及Siha等6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划痕实验评价了化合物对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运用分子对接法分析了活性化合物与微管蛋白及PI3K激酶各亚型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化合物4e对6种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尤其对宫颈癌细胞Siha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12.18±1.17μmol/L),且能有效抑制细胞迁移,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4e与微管蛋白的结合能强于CA-4,与PI3Kδ激酶蛋白相互作用最强,结合能为-37.2 kJ/mol。本研究为基于PI3K与微管蛋白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廖冰灵; 周颖; 许琦华; 田天宁; 常玲; 张慧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藏红花素(Crocin)是否通过调控微管蛋白进而影响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侵袭和凋亡,以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藏红花素处理MGC-803细胞,并用顺铂作为阳性对照药,观察藏红花素对MGC-803细胞生物学的影响。采用MTT分析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最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藏红花素作用的潜在机制。结果 藏红花素使MGC-803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凋亡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藏红花素对MGC-803细胞的抑制能力与微管蛋白作用密切相关,藏红花素通过降低MGC-803细胞中的微管蛋白表达进而影响其增殖、侵袭和凋亡。结论藏红花素能够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生长、迁移、侵袭能力,并能促进MGC-803胃癌细胞的凋亡反应。
    • 罗亨宇; 杨旌鸿; 候垚顺; 李志勇; 缪朝玉
    • 摘要: 微管是真核细胞骨架的基本成分,由alpha/beta微管蛋白二聚体组成。其二聚体的结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却可承担多种功能,主要原因是其结构和性质可以受多种机制的调控,特别是微管蛋白翻译后修饰。目前已发现多种微管蛋白翻译后修饰,其中甘氨酸化是一种重要的修饰方式,它与谷氨酸化修饰的位点均为微管蛋白的C端谷氨酸残基。但与谷氨酸化不同的是,甘氨酸是中性氨基酸,不会增加微管蛋白C末端的净负电荷。这种修饰主要由微管蛋白酪氨酸连接酶类似酶系(TTLL)催化,其中在甘氨酸化起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为TTLL3和TTLL8,延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是TTLL10。这种翻译后修饰可通过改变微管蛋白C端的空间构像,进而改变C端的旋转半径和结合结构,提高微管的稳定性,从而维持纤毛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正常。在中枢神经中,甘氨酸化对谷氨酸化有竞争抑制作用,可能是神经退行性改变的保护机制之一;在视网膜中,抑制小鼠微管蛋白甘氨酸化,导致连接纤毛的数量下降,导致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抑制甘氨酸化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在精子中,抑制甘氨酸化会阻碍精子的直线游动,导致雄性不育。在其他微管蛋白翻译后修饰丰富的组织或生命活动中,如血小板、肌细胞、细胞有丝分裂等,微管蛋白甘氨酸化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 戴佳炜; 施赛健; 宋瑷蔚; 王志斌; 庄春林; 夏春年
    • 摘要: 目的 合成吲哚查尔酮衍生物FC58,考察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 以3,4,5-三甲氧基苯乙酮和吲哚-3-甲醛为原料,经羟醛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CellTiter-Blue法测试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通过细胞周期实验分析其作用特点.结果 FC58对多种白血病细胞均有较强活性,活性抗耐药指数远高于传统微管蛋白抑制剂紫杉醇、长春碱和多柔比星,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结论 FC58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抗耐药白血病的先导化合物.
    • 崔方博; 高尔云; 胡楠
    •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胃癌的精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且接受胃镜活组织检查或手术的46例胃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BRCA1 和TUBB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BRCA1和TUBB3 mRNA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表达间的关系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43.5%(20/46)比 16.7%(5/30),65.2%(30/46)比6.7%(2/30),均 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RC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5.5±6.8比5.0±1.6,t=9.41,P<0.01),胃癌组织中TUBB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22.1±6.3比5.7±1.9,t=3.51,P<0.01).女性患者TUBB3蛋白阳性率低于男性[15.4%(2/13)比84.8%(28/3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HER2阴性患者[87.5%(7/8)比47.4%(18/38)],有家族史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85.7%(6/7)比35.9%(1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阳性均与胃癌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均P<0.05).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相关(x2=33.52,P<0.01).结论 BRCA1和TUBB3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BRCA1与TUBB3、BRCA1与HER2之间可能有一定联系.BRCA1和TUBB3可能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意义.
    • 王软林; 肖羽; 李佳; 梁爱华
    • 摘要: 为了系统分析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微管蛋白基因家族,从八肋游仆虫大核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20个微管蛋白基因,基于同源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归入α、β、γ、δ、ε及η六个微管蛋白亚家族;多序列比对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八肋游仆虫η微管蛋白基因在翻译过程中需发生一次+1位编程性核糖体移码,其移码位点为AAA-TAA;所有自由生纤毛虫都含有多个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亚型,可能用于组成不同的微管结构.研究为后续深入探讨八肋游仆虫微管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微管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