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2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41683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全科护理、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会议、全国中药药理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20届中日健康学术研讨会、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思想暨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研讨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文献由107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成、陈燕春、黄红云等。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1683 占比:99.72%

总计:142085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文趋势图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研究学者

  • 张成
  • 陈燕春
  • 黄红云
  • 陈琳
  • 姚晓黎
  • 卢祖能
  • 周风华
  • 刘彦铖
  • 康丽
  • 张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艳
    • 摘要: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理、法、方、穴),以先天经络系统(神阙系统)为核心,脏腑-经络-局部针灸整体化治疗模式,从腹针浅层的全息靶向定位、中层先天经络气血传输、深层八廓脏腑调控的腹针系统整体构成出发[1],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笔者以腹针疗法为主配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 李明轩; 宋玥波; 贾秋阳; 刘佳; SUGIMOTO Kazuo; 高颖
    •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高颖教授临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2012年7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高颖教授门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xcel门诊数据库,利用Excel表进行药物频数统计,筛选出核心药物,并对处方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图分析,建立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药物关系网络模型;采用Apriori算法对核心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常用药对及有效类方群。结果:本研究纳入208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共894个处方,累计药味总数225味,其中频次>100次的核心药物有黄芪、茯苓、地黄、山茱萸等32味;处方药物性味以甘温为主,归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主要为补虚、利水渗湿、收涩、温里及清热。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对为黄芪-茯苓,巴戟天-山茱萸-地黄,地黄-山茱萸-黄芪,黄芪-白术-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等,且通过聚类分析将高教授门诊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核心药物分为3个有效类方群。结论:高颖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治则,标本兼治。
    • 孙心宁; 周宝华; 张鹤立; 罗永梅; 李葆华
    • 摘要: 目的:调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ALS)居家照护现况,明确病人居家照护中存在的问题,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人居家照护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方便抽取2021年2月—2021年5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LS病人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修正版(ALSFRS-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及自行设计的病人一般资料及疾病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50例病人ALSFRS-R得分为(37.54±7.04)分;ADL得分为(64.50±22.97)分,总体处于中度依赖水平;病人饮食、呼吸等方面健康管理不够规范,辅助设施配备不完善,辅助器具种类少且使用率低,存在症状方面的困扰。结论:ALS病人居家照护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需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 杨翊研; 宋佳玥; 曾琳琳; 付学奇
    •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以运动神经元凋亡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发现新的相关基因或靶点基因,对研究AL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目标.从网站数据库搜集ALS相关基因的数据信息,通过多种致病基因预测工具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致病基因.整合数据信息后得到39个候选基因.结果表明,候选基因与ALS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 刘佳; 温贤秀
    •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选择性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最常见类型,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延髓部、四肢、躯干、胸部及腹部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确诊后生存期一般为2~4年[1]。在我国,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大多因吸毒者长期静脉注射毒品所致[2]。
    • 王倩楠; 张静娜; 胡俊; 王莉; 乔梁; 张晔; 桑林琼; 李鹏岳; 欧明汶; 邱明国
    • 摘要: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大脑结构网络的完整性与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5例ALS患者(ALS组)与26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组],采集两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量表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数据,构建全脑结构网络,基于图论理论,比较ALS组与HCs组大脑结构网络差异,并进一步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别观察结构网络参数的变化与认知及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的相关性。结果ALS患者白质结构网络的局部效率增强,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显著增加(P<0.05),额叶、前扣带回、丘脑等脑区节点效率增加(P<0.05),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叶和左侧中央后回结构的介值中心性降低(P<0.05),左侧眶部额上回和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介值中心性增加(P<0.05)。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介值中心性与修订版ALS功能评分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呈负相关关系(r=-0.514,P=0.012)。结论ALS患者运动脑区与运动外脑区结构网络异常改变,可能为ALS患者大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依据。
    • 郑怡雯; 周永佳; 罗梦秋; 刘金梦; 梁婵婵; 王巧真; 陈燕春; 王箐
    • 摘要: 目的探讨Bar家族同源域因子(Barx)2和轴向抑制蛋白(Axin)2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转基因小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ALS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ALS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野生型(WT)小鼠,将33只成年ALS小鼠按照不同发病时期分为早(95 d)、中(108 d)、晚(122 d)期ALS组各11只,并且每组配以同窝WT小鼠作为对比参照,分别为早(95 d)、中(108 d)、晚(122 d)期WT组各11只。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arx2和Axin2在ALS转基因小鼠脊髓内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元的共定位关系。应用反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arx2和Axin2 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Barx2和Axin2蛋白表达。结果与早、中、晚期WT组相比,早、中、晚期ALS组脊髓内Barx2和Axin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晚期ALS及WT组脊髓中都能检测到Barx2和Axin2阳性细胞,且与神经元共表达,与晚期WT组相比,ALS组Barx2和Axin2免疫阳性反应均减弱。结论ALS转基因小鼠脊髓中Barx2和Axin2表达随病程的进展而降低,提示Barx2和Axin2与ALS密切相关。
    • 王仕林; 孙远征; 于天洋; 孙妍
    • 摘要: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不同时间点干预对ALS-SOD1^(G93A)小鼠发病期、运动功能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TLR4、NF-κB和IL-1β的影响,探究夹脊电针治疗ALS的最佳干预时间及机制。方法:将36只ALS-SOD1^(G93A)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0 d夹脊电针组和90 d夹脊电针组,12只/组;选取同窝经PCR鉴定的12只ALS-SOD1^(G93A)阴性鼠作为野生组。60 d夹脊电针组和90 d夹脊电针组分别在60日龄和90日龄时将小鼠固定在无菌操作台,针刺双侧L_(1~2)、L_(5~6)夹脊穴,针刺深度2~3 mm,连接电针2 Hz、1 mA,20 min/次,2次/周,共4周;模型组和野生组在小鼠60日龄时,将小鼠固定在无菌操作台,20 min/次,2次/周,共4周,不予治疗。采用悬尾实验判定小鼠发病日龄;转棒式疲劳仪评价小鼠肢体运动功能变化;各组小鼠均于120日龄取材,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腰髓TLR4、NF-κB及IL-1β相对表达量。结果:经治疗后,模型组与90 d夹脊电针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 d夹脊电针组发病时间明显推迟(P<0.01);与野生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转棒时间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d夹脊电针组较模型组、90 d夹脊电针组降低时间延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野生组比较,各组运动神经元数量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d夹脊电针组运动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90 d夹脊电针组保留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野生组比较,各组TLR4、NF-κB及IL-1β表达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d夹脊电针组较模型组、90 d夹脊电针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延缓ALS-SOD1^(G93A)小鼠的发病时间,改善小鼠肢体活动功能,且60日龄时的早期干预疗效优于90日龄时干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介导的神经炎症有关。
    • 宋彬彬; 彭宇; 宋维; 郑佳音; 杨璇; 于佳
    •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相关蛋白p150glued在小鼠脊髓白质轴突变性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蛋白印迹法检测p150glued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蛋白表达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150glued缺失对小鼠脊髓白质中神经纤维(轴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p150glued在小鼠脊髓神经元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小鼠脊髓(颈椎)皮质脊髓束中轴突数量变化不明显,而脊髓小脑束中直径较大轴突数量显著下降。结论p150glued缺失可导致迟发的小鼠脊髓白质中发生特异性轴突变性。
    • 郑志隆; 郭兴
    •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进行性病变。虽然DNA测序技术筛查出众多的ALS致病基因,拓宽了人们对ALS疾病发生的认识,但是这些功能各异的基因导致ALS疾病进程的分子机制仍是有待阐明的。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线粒体的损伤,线粒体的动力学异常以及线粒体自噬等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LS的发病具有重要联系。在本篇综述中,我们主要讨论了ALS致病基因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旨在强调线粒体功能障碍在ALS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