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浆吸附

血浆吸附

血浆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4675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卫生职业教育、中国医疗设备、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5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等;血浆吸附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肖兵、何敏茹、倪自谦等。

血浆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4675 占比:99.90%

总计:74749篇

血浆吸附—发文趋势图

血浆吸附

-研究学者

  • 胡肖兵
  • 何敏茹
  • 倪自谦
  • 高洪波
  • 廖明儿
  • 刘新宇
  • 邹和群
  • 李国强
  • 燕朋波
  • 王晓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岩; 史华山; 郭瑞敏; 李向红; 石勇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吸附技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高血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浆吸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代谢指标、凝血功能、总蛋白和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吸附技术有利于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状况、凝血功能及总蛋白水平,且降低了肝功能损伤的程度,不良反应风险较低.
    • 秦维; 祝素平; 郑艳丽; 霍玉玲; 王丹
    • 摘要: 目的 探索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结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system,DPMAS)对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3684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48例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PE治疗组和PE结合DPMAS治疗组.采用电话随访以及复诊的方式统计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4周好转率及12周生存率,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TBIL、ALT、AST、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钾、血钠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PE结合DPMAS治疗组4周好转率为84.21%,12周生存率为89.47%显,均著高于单纯PE治疗组的61.94%和70.90%,数据对比和生存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结合DPMAS治疗组PTA指标升高水平显著大于单纯PE治疗组,PE结合DPMAS治疗组TBIL、ALT、AST指标降低水平明显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结合DPMAS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水平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E或PE结合DPMAS)方法是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HR=2.442,P<0.05).结论 PE结合DPMAS治疗较单纯PE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好转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且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细胞指标水平,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秦玉菊; 杨霞; 刘家红; 朴美萤; 张海钢; 徐红波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加预冲周期对重症中毒病人血液灌流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深圳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血液灌流的重症中毒病人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采用100 mg/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2个周期;对照组采用100 mg/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1个周期,并静置30 min.比较两组血液灌流前后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预冲所需时间及两组的出血情况、滤器凝血情况.[结果]血液灌流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APTT分别为161(127,228)×109/L、36.6(33.9,46.8)s,对照组血小板计数、APTT分别为156(109,187)×109/L、39.7(35.7,47.1)s,两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冲所需时间为26.0(25.0,27.0)min;对照组预冲所需时间为46.5(45.0,47.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生Ⅲ级灌流器凝血及皮肤黏膜、消化道、口腔、鼻腔、泌尿系、颅脑等脏器出血.[结论]增加预冲周期可改善血液灌流后血小板计数下降,节约预冲所需时间,为重症病人赢得抢救时机.
    • 黎利娟; 蒙炼
    •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肝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术治疗重型肝病的护理作用.方法:选定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到本院血透室接受治疗的13例重型肝病患者(18次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均接受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技术及护理,比较13例重型肝病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13例重型肝病患者在TBA、TB及ALT指标上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指标(100%)高于治疗前(76.9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护理满意率指标(92.31%)高于治疗前(61.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术可有效提高重型肝病患者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 燕朋波; 李国强; 孙亮; 李国锋; 于鑫; 全金梅; 刘翠华; 王国力
    • 摘要: Objective Explore the sodium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in the continuity of plasma adsorption closed-circuit circulation of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method and effect. Methods Line into the continuity of plasma adsorption treatment of 156 cases of acute drug poisoning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78 cases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adopt low molecular heparin (group A), sodium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group B). Contrast analysis of two groups after the therapy began 30 min, 3 h, 6 h before the filter in patients with pressure, transmembrane pressure, pressure drop, at the same time to compare two groups of 10 min before the start of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began to 3 h, 6 h platelet, coagulation time live enzymes, vein in the body of free Ca2+, Na+and HCO3- 24 h and internal bleeding. Results Two groups in gender, age, clinical diagnosis, blood purification time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wo groups of 30 min after the start of treatment, 3 h, 6 h patients before pressure, transmembrane pressure, filter pressure drop compared differences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art of coagulation treatment after low molecular heparin group live enzymes the sodium citrate group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P0.05). Conclusions In the continuous plasma adsorption treatment process using sodium citrate anticoagulation with clinical feasibility, safety.%目的 探讨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闭路循环中的抗凝方法及效果.方法 纳入行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156例次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78例次,分别采取低分子肝素(A组)、枸橼酸钠(B组)抗凝.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开始后30 min、3 h、6 h患者的滤前压、跨膜压、滤压降,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开始前10 min,治疗开始后3 h、6 h血小板、凝血活酶时间,体内静脉游离Ca2+、Na+、HCO3-和24 h内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血液净化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开始后30 min、3 h、6 h患者滤前压、跨膜压、滤压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在连续性血浆吸附治疗过程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具备临床可行性、安全性.
    • 高宏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吸附治疗严重多发伤并发重度淤胆型肝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并发重度淤胆型肝炎患者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保肝、降低胆红素等基础治疗并结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合经血浆吸附治疗并加强护理干预,比较总胆红素(DB)和直接胆红素(TB)水平,不同阶段谷丙转氨酶(ALT).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DB、T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DB、T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并发重度淤胆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浆吸附的治疗效果理想,加强护理干预后,患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马元吉; 陈芳; 许艳; 白浪; 唐红
    • 摘要: 目的分析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在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adsorption plus plasma exchange,PA+PE)治疗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10/2017-0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收治的采用RCA行PA+PE治疗的高危出血倾向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与枸橼酸蓄积、电解质及酸碱变化.当血总钙(Ca tot)与离子钙(Ca ion)的比值(Ca tot/Ca ion)≥2.5时,判定发生了枸橼酸蓄积.结果 7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5例.共完成24例次R C A的PA+PE治疗.PA治疗期间体外Ca ion浓度为0.28 mmol/L±0.09 mmol/L.45.8%(11/24)例次治疗在PA治疗期间发生了枸橼酸蓄积;至PE治疗末,全部例次治疗均出现了枸橼酸蓄积.治疗后2 h,仍有41.7%(10/24)例次治疗存在枸橼酸蓄积,但已较PE治疗末明显减少(P<0.01);至第2天晨,全部例次治疗均不再存在枸橼酸蓄积.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无新发出血,原有出血未恶化;主要不良反应为碱中毒和一过性低Ca ion血症及高Ca tot血症.结论肝衰竭患者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谢枸橼酸和耐受枸橼酸蓄积的能力.RCA在PA联合PE治疗肝衰竭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