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态观察

形态观察

形态观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2751篇;相关期刊198种,包括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1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高峰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等;形态观察的相关文献由8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宏伟、卞瑶、王祥红等。

形态观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2751 占比:98.87%

总计:23010篇

形态观察—发文趋势图

形态观察

-研究学者

  • 王宏伟
  • 卞瑶
  • 王祥红
  • 乌月恒
  • 乔继英
  • 刘雪
  • 姚繁荣
  • 廖晓玲
  • 张旭
  • 徐文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雅楠; 卞瑶; 董浩; 王宏伟
    • 摘要: 为统计大连海域红藻的物种多样性,在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进行标本采集时,发现了红叶藻科入侵海藻牛岛薄膜藻Haraldiophyllum udoense M.S.Kim et J.C.Kang,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rbc L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藻体直立;呈暗红色或红褐色;高7~30 cm,宽6~25 cm;叶片状,薄膜质;藻体除基部和生殖结构外为单层细胞。②rbc L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本研究的6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韩国的牛岛薄膜藻无碱基差异。牛岛薄膜藻是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的新纪录种,同时薄膜藻属Haraldiophyllum Zinova为我国新纪录属,认为船舶压舱水及海水流动是该种入侵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将丰富我国红叶藻科海藻的多样性,同时为外来海藻的入侵途径及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提供新资料。
    • 李鹤龄; 王宏; 陈智岗; 宗发梁
    •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基于18S rRNA和5.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别导致猕猴腹泻的肠道内毛滴虫,收集腹泻猕猴的新鲜粪便样本,经直接涂片、碘液染色后镜检观察寄生虫虫体形态;提取粪便总DNA,针对三毛滴虫18S rRNA和五毛滴虫5.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与进化树构建。形态观察结果显示,毛滴虫呈梨形或近似卵圆形,滋养体前鞭毛2~5条,后鞭毛1条;三毛滴虫18S rRNA和五毛滴虫5.8S rRNA序列PCR扩增仅获得18S rRNA基因序列,18S rR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来自犬的胎儿三毛滴虫序列的相似度高达97.2%。利用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来自猴源的毛滴虫为猕猴源三毛滴虫。本试验结果对猕猴肠道寄生虫的鉴定与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 汪晓纯; 王长远; 姚笛; 王欣
    • 摘要: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食品中有益微生物的利用、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从事微生物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如形态观察、分离、培养、初步鉴定等。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在进行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时仍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结合实际生产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通过运用任务教学法结合生产实践的方式,对食品微生物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本文对相关教学改革进行了介绍。
    • 王铁军
    • 摘要: 玉树白粉病一般在11月份开始发生,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目前通过查阅文献,尚无法确定其病原菌种类。通过对玉树白粉病的病症和病原菌形态进行观察,发现该病原没有有性世代,与景天白粉菌有异。笔者用碱面80~160倍液和10%多抗霉素粉剂500~800倍液轮换喷雾,发现对玉树白粉病防治效果显著。
    • 周浩; 王京鹏; 姚楠; 林其娟; 赵盼盼; 徐宁伟; 王文颇
    • 摘要: 为确定大叶小檗种子和果实中营养物质组分情况,采集河北省青龙县祖山地区野外自然生长的大叶小檗种子和果实,进行了形态观察并对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大叶小檗果实为红色浆果,呈椭圆形,表面有白粉,内含1~2粒种子。种子近似楔形,一端圆钝,一端尖锐,种皮棕褐色,长宽厚分别为6.12 mm,2.73 mm和1.78 mm,单粒质量17.7 mg,属中型种子。大叶小檗种子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66.9 mg/g,明显高于总糖(26.4 mg/g)、可溶性糖(23.7 mg/g)、蛋白质(1.2 mg/g)、游离氨基酸(0.6 mg/g)等其它营养物质。大叶小檗果实果肉中有机酸质量分数最高,其中酒石酸质量分数为25.3 mg/g,苹果酸质量分数为22.6 mg/g,明显高于总糖(17.0 mg/g)、单宁(3.2 mg/g)、赖氨酸(1.7 mg/g)、色氨酸(0.3 mg/g)、游离氨基酸(0.3 mg/g)、蛋白质(0.2 mg/g)、维生素C(0.04 mg/g)的质量分数,而SOD活性为610.6 U/g,是刺梨的1.12倍,同时还含有Ca,Mg,Fe,Mn,Zn等矿质元素,其中Ca最高,Mg次之。
    • 朱海佳; 崔群香; 成红林; 赵妍; 何芸; 邵英; 钱丽君; 柏文军
    • 摘要: 以茄子花药培养再生的单倍体植株D5为实验材料,采用压片法和冷冻切片法对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及雄配子体的形态和活力等进行观察,综合比较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及形态特征,并用D4、D8和D23单倍体植株对减数分裂及其结束的特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D5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2,证实其为单倍体植株;茄子单倍体花粉母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属于同时型,四分体以正四面体型或十字交叉型为主;分裂末期常形成大小不一的小孢子,综合证实单倍体高度不育的特点.D5单倍体植株花粉活力仅15%,且有活力的花粉形状不整齐;其果实褐变速度快且结实率低.单倍体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花蕾大小有密切联系,当花柄基部至合抱的花瓣前端长度较花萼筒长度短1~2 mm时,是观察D4、D5、D8和D23茄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最佳时期,此期的花蕾形态特征是花瓣筒端粗度明显小于花萼片基部的花蕾粗度,花萼前端的个别裂片开始与其他裂片分离;当从花萼侧面观察到花瓣筒时,减数分裂均已经完成.
    • 王惠娜; 卞瑶; 丁媛媛; 李晶蕊; 刘婧; 王宏伟
    • 摘要: 通过形态结构和早期发育过程的观察,结合分子分析,对采自青岛(模式标本产地)的缢基蜈蚣藻(Grateloupia constricata Li et Ding)进行了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呈红褐色或紫红色,质地黏滑,软骨质,高10—30 cm,主枝扁平;1—3回羽状分枝,小枝对生、互生或偏生,基部缢缩;藻体由皮层及髓部构成,皮层由7—10层细胞组成,厚80—120μm,髓部由不规则排列的髓丝组成,雌配子体的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和5个细胞构成,为典型的Grateloupia(6cpb—5auxb)型;四分孢子囊经十字分裂形成.上述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2)缢基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其早期发育过程与亚洲蜈蚣藻一致.(3)基于rbc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青岛和大连的亚洲蜈蚣藻均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分别为2 bp(0.17%)和3 bp(0.25%),均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8个缢基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于韩国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通过形态、结构及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缢基蜈蚣藻与亚洲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缢基蜈蚣藻作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 马跃; 卞瑶; 温馨; 张昕陶; 王宏伟
    • 摘要: 运用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模式标本产地)的伞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orymbcladia Li et Ding和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伞形蜈蚣藻藻体直立,紫红色,软骨质,高15—30 cm.主枝扁平,末端延长为亚扁形,宽2—5 mm.藻体主枝两侧分布有小羽枝和1—2回羽状分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为Grateloupia型(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产生,以上特征与亚栉状蜈蚣藻一致.(2)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亚栉状蜈蚣藻和伞形蜈蚣藻的雌配子体,观察到二者的孢子发育类型均为"间接盘状体"型.(3)基于rbcL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6个伞形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亚栉状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枝.基于以上结果,确定伞形蜈蚣藻与亚栉状蜈蚣藻为同一种.根据优先法则,将伞形蜈蚣藻作为亚栉状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 温馨; 卞瑶; 张昕陶; 马跃; 王晨; 王宏伟
    • 摘要: 基于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模式标本产地)的聚果蜈蚣藻(Grateloupia sorocarpus Li et Ding)在蜈蚣藻属中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质地黏滑软骨质,紫红色,高5—15 cm,主枝宽1.5—2 mm,厚约1 mm,1—2回羽状分枝,具有扁平或棍棒状的小羽枝,小枝基部缢缩,对生、互生或偏生.(2)雌配子体的生殖结构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细胞和5个细胞组成(6cpb-5auxb型);四分孢子体表面散落分布四分孢子囊,呈十字形分裂.以上形态学特征均与亚洲蜈蚣藻(G.asiatica Kawaguchi et Wang)一致.(3)聚果蜈蚣藻孢子的早期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型,与亚洲蜈蚣藻一致.(4)基于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8个聚果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中国山东青岛和辽宁大连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与产自韩国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为2 bp(0.124%),与产自日本的亚洲蜈蚣藻碱基差异为3 bp(0.248%),属于种内差异;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本研究的8个聚果蜈蚣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韩国和日本的亚洲蜈蚣藻无碱基差异,形成独立的进化支.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分类学方法,证实聚果蜈蚣藻为亚洲蜈蚣藻的同物异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