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7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199049篇;相关期刊587种,包括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微循环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豫、冀、鲁、陕四省肛肠专业学术交流会暨高端论坛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文献由2890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晶岩、刘育英、刘敏等。

微循环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7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9049 占比:99.38%

总计:200283篇

微循环障碍—发文趋势图

微循环障碍

-研究学者

  • 韩晶岩
  • 刘育英
  • 刘敏
  • 付雯
  • 余明森
  • 刘朝胜
  • 吴瑜
  • 周红晖
  • 徐发新
  • 王根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港; 邓博文; 蒋昇源; 徐林; 范筱; 陶经纬; 张厚君; 贺丰; 赵毅; 穆晓红
    • 摘要: 背景:脊髓损伤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会引起微循环障碍,诱导组织缺血缺氧,加剧脊髓组织继发性损伤。目的:观察川芎嗪干预脊髓完全横断大鼠后不同时间节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将5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模型组、川芎嗪组采用自制双刃显微剪行T_(10)脊髓完全横断,缺损间隙2 mm,川芎嗪组在模型制备后给予200 mg/(kg·d)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腹腔注射,连续5 d。分别于造模术后7,14,28 d进行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边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第7,14,28天,模型组全血黏度(低、高、中切变率)和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28天川芎嗪能够显著改善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P<0.05);③脊髓损伤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会升高,红细胞相关指数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川芎嗪的使用能够改善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恶化,对于改善微循环障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秦宇星; 任前贵; 李子龙; 全嘉星; 沈佩锋; 孙韬; 王浩宇
    • 摘要: 背景:股骨头坏死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现存在的假说未能完全解释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机制,但骨内微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是其病理基础是不容质疑的。鉴于微循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重要性,近期有报道指出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中有着关键作用。目的:分析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着重探讨基于骨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成骨,从而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前景。方法:以“股骨头坏死;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微循环障碍;骨组织工程技术;microRNAs”为中文关键词,以“Necrosis of femoral head;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Bone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MicroRNAs”为英文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得到220篇相关文献,并通过对题目、摘要和部分文献内容的阅读,排除了时效性不强、结论模糊、重复的文献,最后纳入符合标准的6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生成受损、细胞凋亡异常、血栓形成和脂肪栓塞均参与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和发展。②中药、骨组织工程技术、基于转染、MicroRNAs等能够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和血管栓塞来预防和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③微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共移植物和支架与培养细胞之间的最佳比例需要进一步研究。④对于基因转染来说,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的转录调控机制还未完全研究清楚;此外,相关的临床试验较少,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 刘雅婷; 赵甲彧; 刘丽; 蒋文军; 赵恒达; 张芳
    • 摘要: 目的探索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术后微循环障碍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92例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P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支架术后即刻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帧数评分将患者分为合并微循环障碍的观察组和无微循环障碍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参数和超声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e’)、左心房容积指数并计算E/A、E/e’,观察患者PPCI术后1周及3个月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结果对照组E峰、E/A、e’于3个月复查时较1周时显著升高,而E/e’较1周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左心房容积指数较1周时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Ⅱ级、Ⅲ级左心室舒张功能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e’同心肌灌注帧数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2,P<0.05)。结论微循环障碍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PCI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且恢复不良,微循环障碍与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相关。
    • 尚兴隆; 王凤荣
    • 摘要: “络虚通补”思想由清·叶天士提出,现代研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与中医络脉病变有密切联系。心络之痛病机为“络虚”,病理基础为阳气亏虚与痰瘀互结,以“通补”为治疗原则,从调理脾胃、通补兼施、搜邪通络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可为临床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提供新思路。
    • 陈瑞芝; 黄敬成; 郑莉斯
    • 摘要: 下肢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选择。由于创伤和手术双重因素导致局部渗出、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等引起局部肿胀和疼痛;如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手术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术后使用镇痛泵,效果仍不甚理想,塞来昔布超前镇痛可减轻疼痛,但存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 。组织脱水剂解决肿胀,不良反应多,如肾功损伤、静脉炎等,而且费用高。因骨折使患者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较高 [2]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的应用广泛,积累了丰富经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疼痛收效较为满意,且具有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经济性、安全性良好 [3] 。本文将 2018年 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 例,术后应用自拟中药方桃红利水汤治疗,观察疼痛肿胀缓解情况及DVT预防作用,报道如下。
    • 王俊磊; 燕晓雯; 李保有; 张燕茹; 郭建红
    • 摘要: 西医目前采用以“堵”为主的降压原则,这样会使血液流动性降低,进而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微循环障碍、血压代偿性反弹等的发生。中医药降压以“疏”为主,通过调节肝的疏泄、温阳散寒、健脾固肾益气等多种方式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调节血流动力学,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治疗后血压不易反弹。从改善血液流动性入手,发掘并推广应用对于不同证型高血压病人群的降压经验效方,有望打破高血压病不可逆的主流医学思想,使中医药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
    • 柏业军; 魏鹏; 张丽丽; 邵丹; 黄丽华; 陆建辉; 卢磊; 刘敏; 张培影
    • 摘要: 目的:观察降香通脉汤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后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患者10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降香通脉汤,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评价、炎症指标水平(RDW、NLR、MHR)、血脂水平(LDL-C和B/A1)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质量评价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炎症指标血脂水平及微循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STMEI患者再灌注后仍有胸闷痛发作的患者,术后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香通脉汤能改善炎症及血脂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示患者生活质量。
    • 秦欢; 何白慧(摘译); 杨军; 段茂利(审校)
    • 摘要: 突聋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假说聚焦于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002年初Tran等提出内耳膜迷路积水(EH)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Nagawama及Nakashima等提出的内耳膜迷路磁共振的3D-FLAIR成像推动了相关研究。本研究纳入单侧突聋患者,进行鼓室内注射钆内耳膜迷路MRI检查(3D-FLAIR序列),运用课题组提出的容积参考评分系统(VR评分)评估膜迷路积水程度,旨在探讨EH在四型单侧突聋中的分布。
    •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半数以上患者远端冠状动脉微循环未得到有效恢复,进而增加不良预后风险。而心肌内出血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最严重的类型,并可维持数月,严重时可发生心肌内血肿,甚至心肌穿孔。很多研究显示,无心肌再灌注治疗,就无心肌内出血发生。近期有研究发现,心肌内出血可扩大心梗面积,是心梗面积的重要决定因素。
    • 马骥; 陈春玲
    • 摘要: 体外循环(ECC)是一种生命支持技术,通过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过人工气体交换后输回动脉,是大多数心脏直视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血管内皮糖萼(EG)是覆盖在器官腔及血管内皮表面的膜结合覆盖物,具有调节血管内皮通透性、调节白细胞的流动与黏附、抗凝等作用。EG的脱落与降解会导致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发生,并加重ECC导致的医源性损伤。通过研究ECC与EG之间的关系,为ECC期间EG的保护提供新的策略,有助于维持EG完整性和正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本研究就EG降解与ECC的关系进行综述,为在ECC下实施心脏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新的证据,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提高治疗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