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突聋

突聋

突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852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年全国儿科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临床医药学术会议等;突聋的相关文献由55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基浩、王大勇、王秋菊等。

突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5.6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852 占比:94.30%

总计:4085篇

突聋—发文趋势图

突聋

-研究学者

  • 任基浩
  • 王大勇
  • 王秋菊
  • 翟所强
  • 卢振和
  • 周莲
  • 周金华
  • 宋琰
  • 巫燕
  • 常国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莲
    • 摘要: 拘耳朵(采耳)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很多人有事没事就喜欢拘一掏。有些人是由于爱干净,掏出耳朵里的污垢即耳屎;有些人是由于耳道里的耳屎引起不适,如异响、耳闷、耳胀等;有些人纯粹是为了拘耳朵时的“爽感”,这是因为外耳道内的末梢神经比较丰富,感觉也比较敏感,力度适当的拘耳动作确实能够给人们带来“舒爽”感。当然,还有些人掏耳朵可能是因为疾病,比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湿疹等,会引起耳朵瘙痒。还有些疾病(比如分泌性中耳炎、突聋)会引起耳朵闷胀感,总觉得像是有东西堵住了耳朵,让人不由得想要拘一拘。
    • 摘要: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这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我们称之为突聋,即“特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不仅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年轻人长期用耳不当、没有节制地熬夜也会导致突发性耳聋。23岁的小伙翟某(化名)是音乐爱好者,经常通宵进行音乐创作,长时间佩戴耳机。某天翟某母亲发现儿子耳机里传出的声音越来越大,日常交流中听力反应也显得有些迟缓,她赶紧带翟某到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后告知,“长久的噪声导致听力损伤,近期熬夜伴发了突发性耳聋,双耳听力都有损伤,一侧耳朵到达重度听力损失”,得知结果的翟某懊悔不已。
    • 张璐; 杨继国; 刘源香
    • 摘要: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对针刺治疗突聋取穴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近20年(2001年9月至2021年8月)针刺治疗突聋的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到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通过该软件各种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79篇,涉及腧穴99个,总频次1173次,前4位为翳风、听宫、听会、耳门。穴对前5位有翳风-听宫、翳风-听会、听会-听宫、耳门-听会、耳门-听宫。核心处方为翳风、听宫、听会、耳门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可知,突聋的治疗取穴以耳旁腧穴为主,在临床中需结合辨证灵活取穴。
    • 秦欢; 何白慧(摘译); 杨军; 段茂利(审校)
    • 摘要: 突聋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假说聚焦于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002年初Tran等提出内耳膜迷路积水(EH)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Nagawama及Nakashima等提出的内耳膜迷路磁共振的3D-FLAIR成像推动了相关研究。本研究纳入单侧突聋患者,进行鼓室内注射钆内耳膜迷路MRI检查(3D-FLAIR序列),运用课题组提出的容积参考评分系统(VR评分)评估膜迷路积水程度,旨在探讨EH在四型单侧突聋中的分布。
    • 刘慧慧; 张宇丽; 刘军
    • 摘要: 突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并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都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可能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改变、膜迷路积水、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生活习惯、睡眠障碍、心理因素等。本文报道1例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病史的突聋病例,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所致的红细胞缺陷性溶血病,并发症之一为血栓形成。推测突聋是由PNH继发血栓形成引起,此病例罕见,经溶栓、纠正贫血及激素治疗,患者听力恢复良好。通过此病例分析讨论,希望可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
    • 张勤致; 阳建国; 施国凤
    • 摘要: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即“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突聋是指在较短时间内(≤72 h)听力损失超过20 dB,同时伴有耳鸣,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等症状[1]。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显示与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内耳循环障碍、膜迷路破裂等因素相关[2]。
    • 陈秀兰; 孙素梅; 王亚莉; 宋翊飒; 梁伟; 蔡晓
    • 摘要: 目的探讨头脉冲试验(headimpulse paradigm,HIMP)和头脉冲抑制试验(suppression headimpulse paradigm,SHIMP)在评估突发性聋患者前庭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单耳突发性聋伴或不伴眩晕患者53例(伴眩晕者18例,不伴眩晕者35例;17~60岁)作为研究组,健康志愿者24例(20~58岁)为对照组,研究组入院第2天和对照组同期完成纯音测听、HIMP和SHIMP。结果研究组中伴眩晕者11例(61.11%,11/18)和不伴眩晕者15例(42.85%,15/35)在HIMP中出现前庭眼反射(VOR)增益降低,引出扫视波,而SHIMP中反补偿性扫视波减少,伴眩晕与不伴眩晕突聋患者HIMP和SHIMP增益值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在HIMP检查中未发现扫视波,而SHIMP中均出现反补偿性扫视波;研究组HIMP和SHIMP增益值(左侧分别为0.91±0.12、0.86±0.33;右侧分别为0.99±0.38、0.86±0.26)与对照组(左侧分别为1.09±0.17、0.98±0.21;右侧分别为1.13±0.06、1.01±0.08)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伴/不伴眩晕的突聋患者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损害,而HIMP和SHIMP检查可以评估六个半规管的高频前庭功能,且结果互补,可用于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
    • 许夏; 屈永涛; 郭明丽
    • 摘要: 目前,突聋发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在众多学说中,内耳微循环障碍为许多学者所认同,所以当前治疗突聋多采用针对循环障碍的措施,如:糖皮质激素、改善循环、扩血管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性治疗。因此,各种能够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因素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大量研究[1-4]表明突聋患者外周血中的部分炎症相关指标存在异常,表明炎症因子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引发突聋有关。故本文针对炎症因子致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 李仲; 张慧; 王言言; 汤建芬; 宋云韬; 耿曼英
    • 摘要: 目的 分析地塞米松联合高压氧治疗突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听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6例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听力阈值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PV、RCAI、FIB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1、2、4 kHz听力阈值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高压氧治疗突聋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听力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朱美婵; 周枫; 张群慧; 王海涛; 焦粤龙; 邵美君
    • 摘要: 目的 研究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突聋伴持续性耳鸣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糖、血压、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探讨治疗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突聋伴持续性耳鸣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合并有代谢综合征的突聋伴持续性耳鸣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3例,两组均治疗15 d,实验组采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0.5 mL+利多卡因注射液0.3 mL,辅以静脉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和口服甲钴胺片,同时行健康宣教;对照组静脉注射甲泼尼龙,余治疗同实验组.均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情况、耳鸣严重程度,血糖、血压、甘油三酯波动的差异.结果 ①实验组治疗后纯音听力总有效率为87.88%,高于对照组54.55%;3个月后随访听力,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1%,两次统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78.79%)在耳鸣疗效方面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2.42%),两者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压和甘油三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治疗方案可避免静脉用激素带来的全身不良反应,局部用药可确保有效性的同时也更安全.结论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突聋伴持续性耳鸣患者手术操作简单,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且激素使用不会对血糖、血压、甘油三酯产生影响,毒副作用小,临床可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