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61986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科技成果峰会暨2015年度科技成果、优秀人才奖励大会、2010全国临床免疫学学术会议、第一届上海磁共振新技术临床应用论坛等;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文献由943位作者贡献,包括迟放鲁、韩东一、刘涛等。

感音神经性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1986 占比:99.93%

总计:562365篇

感音神经性聋—发文趋势图

感音神经性聋

-研究学者

  • 迟放鲁
  • 韩东一
  • 刘涛
  • 王宝山
  • 谭长强
  • 赵丽萍
  • 任基浩
  • 伍伟景
  • 刘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兆刚
    • 摘要: 人工耳蜗(CI)是一种外科植入神经修复装置,可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提供一种改良的声音感觉,使患者获得接近正常人的听觉和语言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目前,随着CI电极设计和言语处理器技术的快速发展,CI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该文对近年来有关CI及其相关技术的文献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以期为CI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摘要: 日前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开发出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治疗新策略,该研究是首个基于CRISPR/Cas9-HMEJ技术治疗隐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成功的研究,为遗传性耳聋的精准治疗及潜在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研究》上。
    • 翟思佳; 尹时华
    • 摘要: 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各种危险信号,帮助炎症小体组装,促使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酸1(caspase-1)前体成熟并释放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间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上调。
    • 范贝; 陆菲; 查定军
    • 摘要: 噪声性聋(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又称噪声性听力损伤,是由于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导致耳蜗毛细胞损伤为典型性病理改变的一种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成年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是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世界上约5%的人口遭受噪声导致的听力损伤,噪声性聋是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一个主要职业风险,影响工人的交流,严重者会造成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等功能受损,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1]。
    • 白晟金; 郭玉芬; 徐百成
    • 摘要: SOX10参与神经嵴细胞的发育过程,在调控神经嵴细胞生存和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SOX10基因在人体多个组织与器官中表达。感音神经性耳聋是由于螺旋器、听神经和各级听觉中枢的病变导致声音的感受和神经冲动传导发生障碍引起的耳聋。研究发现SOX10基因与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关系密切,尤以综合征型聋为主,该基因影响内耳感觉上皮祖细胞分化及调控相关耳聋基因的表达,针对SOX10基因及蛋白与综合征型耳聋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耳聋的分子病因。
    • 梁媛; 郭霞; 刘吉娜; 赵雷; 郝然; 曹静; 张淑君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他达那非对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豚鼠,其中12只为正常组,其余48只建立感音神经性聋模型,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12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他达那非(分别为0.1、1.0、2.0 mg/kg,生理盐水稀释)腹腔注射,连续干预4 w。检查各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Ⅰ波潜伏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观察耳蜗组织病理学,检测Notch2、hes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ABR阈值、Ⅰ波潜伏期、iNOS、MDA、IL-6、TNF-α、Notch2、hes1蛋白表达升高,SOD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组ABR阈值、Ⅰ波潜伏期、iNOS、MDA、IL-6、TNF-α、Notch2、hes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SOD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ABR阈值、Ⅰ波潜伏期、iNOS、MDA、IL-6、TNF-α、Notch2、hes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中、低剂量组,SOD水平明显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他达那非对感音神经性聋豚鼠模型干预效果显著,能改善豚鼠听力,通过调控Notch2/hes1蛋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对听力损伤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 潘豪来; 倪丽艳; 陈波蓓
    • 摘要: 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与基因突变相关(Morton等,2006),基因靶向治疗似乎是一种更精确的治疗方式。CrispR/cas9系统已经超越锌指或TALLEN成为基因编辑首选[1],但是会切除引导RNA配对的双链基因序列,剪切产生的双链DNA粘性断端诱导被编辑的细胞启动基因修复程序来修补这一缺损。然而诸如非同源断端连接或者同源基因引导修复均不能完美地将单碱基突变序列修复为野生型序列[2-5]。
    • 孙蕾; 李莹莹; 谢园
    • 摘要: 目的分析听性稳态反应(ASSR)在不同类型听力损失儿童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入我院诊断先天性听力损失儿童共222例。检测患儿外周血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15个常见突变位点,听力检查包括ASSR和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判断听力损失程度。结果222例听力损失儿童中105例为耳聋基因突变,另外117例无耳聋基因突变。根据听力受损原因222例患儿分为传导性74例、感音神经性82例和混合性66例。基因突变组与无基因突变组比较,听力损失程度增加,在0.5、1、2和4 kHz频率下ASSR和Click-ABR反应阈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听力损失组与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患儿组比较,听力损失程度增加,在0.5、1、2和4 kHz频率下ASSR和Click-ABR反应阈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频率下ASSR和Click-ABR反应阈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听力损失儿童,包括有无耳聋基因突变和不同听力损失原因,ASSR和Click-ABR反应阈有差别,对鉴别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杨仕明; 王倩
    • 摘要: 耳鸣作为一种在耳内或头颅内自发产生的鸣响,一般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两大类。主观性耳鸣机制目前不明,且没有确切的客观记录手段,在治疗方面更有诸多困难。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术前常伴有耳鸣(有报道范围在66%~88%[1])。已有研究发现,人工耳蜗不仅可帮助患者恢复听力,还可对耳鸣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2-4],甚至有研究者建议对严重耳鸣的患者行CI以治疗耳鸣[5]。
    • 赖济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耳蜗坏死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诊治的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150例(240耳)作为病例组,以同期健康检查且正常听力者25例(50耳)作为对照组.采用均衡噪声阈值检测耳蜗死区,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耳蜗死区检出率41.33%,对照组未检出耳蜗死区(P0.05).听力损失重度者耳蜗死区检出率58.06%,明显高于中度(27.42%)和轻度(14.52%)听力损失者(P=0.000、0.000),病程>14 d患者耳蜗死区检出率(50.00%)高于病程<7 d的患者(16.13%)(P<0.05).结论 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存在耳蜗死区,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听力损失程度和病程相关,且听力损失程度越重、病程越长,耳蜗死区发生率越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