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21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高峰论坛
21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高峰论坛

21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13

主办单位:中国解剖学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宁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会议文集:21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测量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变量之间的藕合关系,人口复合生态位的构成因素之间内在作用和方向,本文尝试提出人口复合生态位势的概念,并综合指标体系构造方法与线性模拟方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人口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希望借助人口复合生态位势把握影响人口分布的生态动力学因素和调控机制。
  • 摘要:近代以前、从近代至民国时期和社会主义中国以来这三个历史时段的“民族”概念具有不同内涵。现代中国人体质的研究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应该是造成以民族为单位进行体质研究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的学术理路上,主要受日本、德国、苏联、美国等影响,在这些国家里民族学和体质人类学是纠缠在一起的。就具体的历史情形来看,中央研究院的学术体制和蔡元培的学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如此,在20世纪前半期,仍有大量以地方不同人群或今日各“民族”概念下的地方亚群体为考察单位的研究活动。但到了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族一国家(nation-state)框架的形成,以“民族”为体质人类学学术思考单位的路数基本定局。但有一点必须清楚,即1940年代以前体质人类学界的“民族”概念均不是新中国成立及其民族识别以后的“民族”概念。
  • 摘要:牙齿结构坚硬,抗变形、抗破裂能力强,死后因化学成分和结构稳定而得以长久保存,是化石材料中非常重要、数量较为庞大的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从外部观察牙齿由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从纵剖面观察则由牙釉质、牙骨质、牙齿质和牙髓组成.对牙齿最基本的研究包括观察其形态、分辨其(齿)种类、测量其尺寸、观察牙齿表面的一些划痕等,但往往化石牙齿在长期埋藏中会有一些损坏,而且牙齿因咀嚼食物、牙病或者埋藏环境等因素让我们所得到的化石牙齿往往会有一定的损耗而损失很多有用的信息.早在19世纪初,光学显微镜就被应用于牙齿的研究,人们开始关注牙齿的内部微观结构特征.
  • 摘要:本课题组于2009年8月赴山西省祁县调查了城市汉族303例(男为150例,女为153例)成人体质数据,在东观乡东六支村调查了乡村汉族500例(男为251例,女为249例)。被调查者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测量值的疾病,并且均为世居当地3代以上的汉族人。从头面部特征来看,山西祁县汉族有上眼睑皱褶,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眼裂较窄,鼻梁较直,黑发、褐眼、黄皮肤,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体质的基本特征。但其有蒙古褶率较低,颧骨多不突出,与多数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又有一定的差别。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少年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还要看到,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儿童的体质健康还存在较大的问题,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函待改善等问题都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兴衰。
  • 摘要:容貌特征的研究包括测量及形态观察两个方面。在确定影像资料中的嫌疑人与罪犯之间的关系方面,同样也是应用测量与观察的方法。体质人类学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容貌特征的分类需要进一步细化,不同种族面部五官形态特征的分类差异、不同性别面部五官特征的差异、面部五官特征的家系遗传关系、人类面部特征的对称性情况、人类面部特征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等均需要进行研究。在法庭科学方面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人类面部五官特征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需要进行研究,以确定面部五官特征的认定率或排除率;不同光线、不同角度对面部影像形态的影响需要进行研究;数码拍照条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需要进行研究,包括相束、色差、夜视条件等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照片比对分析可靠性的研究,包括方法,如面部形态特征、照片测量、照片重合比对及3D-2D转换等;计算机技术在照片比对鉴定中的应用,包括图像质量的修复,照片影像的转换方法,如拍摄角度及光线的调整、照片中个体的快速检索及比对分析等。
  • 摘要:头面部软组织厚度,即颅骨上的解剖学标志点到面部的法向距离。测量尸体的软组织厚度,由于钢针刺入对周围皮肤软组织有一定的压迫作用,从而使测量结果偏小;同时,即使是新鲜的尸体,也由于皮温下降、皮肤皱缩、失血、机体水分丢失及死后面部表情僵硬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使面部软组织厚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生活状态下测量软组织厚度应该是最佳的办法。
  • 摘要:现在生物医学人类学更加重视民族医药学研究和人的医学差异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引入该领域,注意整合生物与文化(含经济政治),关注生活方式的变化,流行病学已成为生物医学人类学的重要工具,生态学与人类学紧密结合。学科交叉是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是新学科的生长点。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涉及人的文化、体质等,本身就有交叉的天性。众所周知,要理解人的体质生长与成熟就需要体育科学、人类学、人类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解决任何一个健康问题都需要多学科合作,学科交叉与合作已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
  • 摘要:在本研究中,用“慢钟法”解析了人类常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海量数据,估算了人群分离时间和进化分支拓扑结构。由于Y染色体和线粒体受到强烈自然选择,无法分离出中性慢变序列,只用这类序列来独立验证慢变序列所得出的进化拓扑结构。这里,首次在分子分类学系统内区分了“内在生理系统”与“外在环境”两种不同的对序列的自然选择。只有受到内在生理系统选择的序列,才对判断群体的生理相似性有意义,而生理相似性与遗传亲缘相似性是密不可分的。相反,受到外在环境选择的序列只能反映类似外在环境,因而不能用来判断生理或遗传亲缘关系。
  • 摘要:本文介绍我国陆军开展的人体测量研究工作,并依此展望人体测量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为了改善装备的舒适度、便捷性,延长装备操作有效时间,提高装备作战效能,陆军装备设计对人体特征参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由于陆军装备对人体特征参数需求较高,有必要开展单独的人体测量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多次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开展过部分人体测量;2009-2012年开展了针对装备设计的人体测量工作,建立了首个系统、完善、参数覆盖全面的“陆军人体特征参数数据库”和“三维标准应用模型”,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军装备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三维化、精细化和多层次化是未来人体测量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 摘要:本文以8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2012年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以下简称三类地区调查)和“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以下简称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和探讨人口流动对民族区社会经济的影响。条件所限,调查地点均选在西南地区,研究重点为少数民族,而影响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农村地区。
  • 摘要:在目前的各分支领域各自为战,尤其是考古学一支独强,成为独立的国家一级学科,拥有独立的学术体系、组织架构和出版物的情况下,已不太可能再按照西方的模式整合出单一、完整、层级明确的人类学体系(一级学科)。这是由历史传统不同、学术环境与体制不同、学科发展道路不同、国家或社会需求不同等诸多因素决定的(除非有强大的顶层设计方可改变局面)。在此情况下,不必强求改变局面,不必生拉硬拽将隶属于各自系统的各个分支学科放到一个筐子里。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内容紧密而形式松散的中国人类学体系:强化学科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以学科的宗旨将各分支联结在一起,以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作为合作联合的抓手,创造平台加强交流和互动,并在时机成熟时建立综合性的研究实体。
  • 摘要:本文在回顾这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就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与演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从近年开展的相关研究看,对病理、创伤、各种生存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异常等现象在古人类化石上保留的痕迹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与演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尽管对这些研究发现在理解早期现代人出现与演化上的确切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理解与认识,但已经开展的研究在揭示中国中更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健康状况、某些生存适应活动方面已经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现有的研究证据显示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似乎经历了复杂的生存适应活动,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这些研究发现和认识提供了古人类健康、环境和生存适应活动的信息,对于研究论证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和演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人类化石上保留的各种病理、创伤、生长发育异常,以及一些生存适应活动的证据对于包括现代人起源在内的人类演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补充,将在未来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与演化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清晰度传统CT,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图像分析等方法在这些研究中得到应用,展示了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发掘化石中蕴藏的各种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回纥人于公元840年西迁以前和西迁初期,即与塔里木土著融合前的种族特征。而在西迁以前,回纥汗国境内的部落成分复杂,包括众多不同的语族和种族,而最能代表这些回纥人基本特征的,自然是回纥汗国的皇族—药逻葛氏族及回纥的贵族阶层人物。根据介绍的研究成果,现代维吾尔人与其古代的先民回纥人在种族特征上相比,显然已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即在于现代维吾尔人己明显具有部分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关于维吾尔人所具有的高加索人种特征,也为英国学者乔伊斯和苏联学者切博克萨罗夫等人所证实。研究一个民族在人种特征上的演变,可以帮助了解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形成过程。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特征上融合古代回纥人与古代塔里木土著居民于一体的事实,似乎可以给予如下提示:古代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和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居民都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 摘要:本文采用几何形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民族侧面轮廓特征,试图分析不同民族侧面轮廓的平均形状、不同区段形态变异特点、人群内部大致分类等。这些亦可为今后拟开展的各民族体质特征数据库的建立积累资料,同时希望提取的侧面轮廓线特征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民族起源、融合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新的分析视角。
  • 摘要: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运动科学中的运动员选材、运动优势项目选择和科学运动训练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随着运动科学自身的迅猛发展,并不断与体质人类学及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运动科学研究与体质人类学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人体测量技术将为体质人类学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人体数据,对更全面了解人体形态与机能的发展规律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运动科学的发展,并在运动选材、育才中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类竞技体育在追求“更快、更高、更远”的进程中更有效果、更有效率和更安全。
  • 摘要:人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社会问题。关于人类学,有人说它是理科,也有人讲它属文科。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分支,肤纹学又是经典的体质人类学科目。近年肤纹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肤纹学渗进了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的传统领域,表现出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局面。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为展示我国肤纹学研究进程,推进各国肤纹学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肤纹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 摘要:文章以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发掘整理少数民族医药的人类学研究”来加以介绍。最后通过对女性主义认识论如何启发了这个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路径来作总结。
  • 摘要: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成年人工效学基础参数调查”项目于2013年6月启动,计划于2018年5月完成。该项目旨在系统调查我国成年人的身体特征和工作能力等工效学基础参数数据,掌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人体特性状况和分布特点,为我国工效学研究、产品和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改变目前我国工效学数据严重匾乏的不利局面,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技术领域的落实和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本次人体测量将采用国际最先进的三维人体扫描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手工人体测量手段,具有许多技术优点,例如,三维人体扫描现场测量速度快,效率高,强度低,精度易控。传统手工测量耗时长,为提高测量速度,往往需要一支庞大的测量队伍。每名测量员一天中上下起立多达上百次,极易因疲劳而影响精度。而三维人体测量系统一次扫描时间不超过巧秒,人体尺寸提取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员培训相对简单。这一点对于大规模的人体测量调查尤其重要。三维人体扫描能够提供完整的人体三维数据,可提供各种身体曲面、截面的特征,可直接用于产品的三维数字化设计,而手工测量只能获得一维人体尺寸。三维扫描人体数据再利用性高,手工测量结束后不可能加测新的数据项,而三维人体测量则由于保存了被测者完整的人体三维扫描图像,随时可以调出原始数据,测量新的项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 摘要:本文从灵长类学的发展历史、研究方向,探讨灵长类学与人类学的交集。指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身体、行为是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人类胎生哺乳的特点是哺乳动物时代的痕迹;发达的视觉、灵活的双手等特点是灵长类时代的痕迹,男女分工劳作和形成家庭是原始狩猎采集民的痕迹。灵长类学鲜明地指出人类不是神灵,应该回归于生物界之中。灵长类学有助于比较分析人类与猿猴的进化特点,探讨人性起源,揭秘“我是谁”的人类谜团。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眼界和社会交往更加国际化。在与外国人或外地人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虽然无法理解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但是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他们的笑容、忧愁等表情和肢体表达,知道他们也会思念家人,有着稳定的家庭配偶关系和近亲回避禁忌等价值观,有着基本一致的基因序列、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等。这些人性和文化共通性是全球各民族、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纽带,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学研究的原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