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04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98751篇;相关期刊416种,包括中国抗生素杂志、青岛医药卫生、实用医技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国际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福建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交流会等;大肠埃希氏菌的相关文献由28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帅、恽时锋、吕建新等。

大肠埃希氏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2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8751 占比:99.12%

总计:99626篇

大肠埃希氏菌—发文趋势图

大肠埃希氏菌

-研究学者

  • 刘帅
  • 恽时锋
  • 吕建新
  • 刘晓东
  • 张志强
  • 曹华杰
  • 李静
  • 王卫富
  • 谢沛
  • 郭玉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光明; 孟俊臣; 林莉; 范金龙; 龚敏; 曾宪光
    • 摘要: 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通过腐蚀形貌观测、腐蚀产物元素分析和物相分析研究了再生水中常见的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Eoil)对QT500-7球墨铸铁腐蚀行为的影响。失重腐蚀试验表明:含菌体系中铸铁的失重腐蚀速率高于无菌体系,并且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含菌体系与无菌体系腐蚀速率的比值持续增大,说明Eoil对铸铁的腐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周期内,含菌体系的自然腐蚀电位比无菌体系低,铸铁的腐蚀倾向更大。浸泡8d后,含菌体系的腐蚀电流约是无菌体系的6倍,电荷转移电阻R_(ct)约是无菌体系的1/10。电化学测试结果和失重腐蚀试验结果相吻合,在培养基中铸铁在Eoil影响下的腐蚀形态为点蚀。含菌体系的铸铁腐蚀产物中Fe元素和O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无菌体系,铸铁在含菌和无菌环境下的腐蚀产物主要成分均为Fe(OH)_(2)和α⁃FeOOH,这说明Eoil加速了腐蚀的进程,但并未改变腐蚀的途径。
    • 高海慧; 黎玉琼; 汪洁; 扈宁霞; 王培柱; 吴学青; 康晓冬
    • 摘要: 旨在明确宁夏地区牛腹泻源与健康源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及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差异。采集牛肛拭子样本277份,采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进行筛选,进行生化鉴定和PCR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ESBLs表型检测方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筛选。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42株大肠埃希氏菌,腹泻源分离株74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68.92%(51/74);健康源分离株68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51.47%(35/68)。腹泻源菌株多数呈耐药状态,对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产ESBLs株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源菌株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呋辛较敏感,产ESBLs株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不显著(P>0.05),对头孢氨苄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普遍,腹泻源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情况最严重。腹泻源与健康源产ESBLs株耐药率水平基本相当,腹泻源非产ESBLs株耐药率高于健康源非产ESBLs株,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
    • 巩志国; 顾柏臣; 沈媛; 李茜如; 金凤; 赵佳敏; 刘博
    • 摘要: 细菌外膜成分布劳恩脂蛋白(Braun lipoprotein,BLP)在调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宿主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BLP表达阳性)、大肠埃希氏菌JE5505(BLP表达阴性)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小鼠后,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抗炎因子(IL-10)和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情况,以及小鼠的存活率和脏器的损伤水平。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JE5505组感染小鼠后导致死亡的速度比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更迅速;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在感染20 h后小鼠不再出现死亡。在大肠埃希氏菌JE5505感染的小鼠血清、肝脏和肺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炎细胞因子显著低于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的小鼠(P<0.01)。此外,BLP的存在可下调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小鼠脏器中组织损伤标志物HMGB1和HABP2的蛋白表达(P<0.05)。说明细菌外膜成分BLP耐受可能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对细菌感染导致宿主脏器损伤和炎症反应发挥调控和保护作用,从而避免小鼠在被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后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
    • 常军帅; 杨瑞钰; 戴小智; 屈勇刚; 梁晏; 李娜; 赵玉; 王紫阳; 张小玉
    • 摘要: 以实验室保存的奶牛乳房炎源大肠埃希氏菌为宿主菌,从石河子大学试验站奶牛圈舍内的污水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大肠埃希氏菌噬菌体,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噬菌体,对噬菌体进行噬菌斑及电镜观察,测定其裂解率、核酸类型、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形成的噬菌斑透亮、近似圆形,直径约2.2 mm~2.4 mm;电镜观察发现该噬菌体的头部大小约63.4 nm×65.2 nm,尾部大小约114.4 nm×18.6 nm,形态与肌尾噬菌体相似,将其命名为vB-EcoC-P17(简称P17);其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裂解率为30.00%(6/20),核酸类型为dsDNA;最佳感染复数为0.1,裂解量约为17PFU/cell,暴发期约130 min;在pH5.0~11.0时活性稳定,能耐受60°C左右高温。表明噬菌体P17是一株对不同温度、不同酸碱性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的裂解性肌尾科大肠埃希氏菌噬菌体,为奶牛乳房炎的噬菌体防治提供了生物学材料。
    • 冯杰; 马剑钢; 张新; 刘晨阳; 杨增岐
    • 摘要: 为了解宁夏地区羊源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对采集于宁夏地区的108份病料进行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在108份病料中共分离到58株大肠埃希氏菌,分离率达53.7%;分离菌株中耐药株共34株(58.6%),其中15株(44.1%)大肠埃希氏菌对1种药物存在耐药性,3株(8.8%)大肠埃希氏菌对2种药物存在耐药性,16株(47.1%)大肠埃希氏菌对3种或3种以上的药物存在耐药性,其中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耐药率最高,对β-内酰胺类、大观霉素、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通过分析58株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谱得出,宁夏羊源大肠埃希氏菌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耐药现象。
    • 宋倩; 达举云; 李怡娜; 史金莲; 李宗帅; 赵兴绪; 张勇
    • 摘要: 为了解宁夏吴忠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采集56份罹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敏试验以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3.2%和14.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敏感,无乳链球菌主要对阿米卡星敏感。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和无乳链球菌主要对氨基糖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大肠埃希氏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对β-内酰胺类药物部分药物敏感,部分药物耐药;无乳链球菌主要对磺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
    • 龙慧; 龙永艳; 王伟; 吴葵; 樊国印
    • 摘要: 目的:建立食物中毒样品中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检测方法,并对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方法:根据E. coli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序列,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使用VITEK系统对分离的E. coli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E. coli的方法,方法检测灵敏度高(LOD为10 CFU·mL^(-1))、特异性强,应用该方法对10份食物中毒样品中的E. coli进行检测,发现4份阳性样本,纯培养后获取4株E. coli,进一步的VITEK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分离株为E. coli,药敏分析结果显示4株E. coli分离株均表现为多重耐药株。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能够灵敏、准确地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的E. coli,且通过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掌握食物中毒样品中E. coli的生化特征,为预防和控制E. coli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
    • 徐海玲; 李梦磊; 高睿; 许信刚; 张琪
    • 摘要: 甘肃某规模化奶绵羊养殖场发生一起母羊流产并伴有腹泻的病例,为了确定病因,采用无菌剖检采样、细菌学检测、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PCR结果获得523 bp和687 bp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流产嗜性衣原体和伯氏立克次体同源性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左氟沙星敏感,对四环素、氧氟沙星、头孢氨苄等均耐药。依据病原学诊断,最终确诊这起疫病为流产衣原体、Q热立克次体混合感染所致的流产,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腹泻。
    • 高海慧; 汪洁; 扈宁霞; 王培柱; 吴学青; 康晓冬
    • 摘要: 旨在明确宁夏地区犊牛腹泻型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阳性率及相关基因型的携带情况。采集犊牛腹泻样本180份,采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进行筛选,疑似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株进行PCR鉴定,用ESBLs表型检测方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筛选,用PCR进行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肠埃希氏菌74份,51株为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68.92%(51/74),其中bla-TEM、bla-CTX、bla-CTX-M-9基因阳性率均为100%,bla-OXA基因阳性率为50.98%,bla-SHV基因阳性率为23.53%。分离株携带CTX+CTX-M-1+CTX-M-9+TEM基因的菌株占比最高,为21.57%。结果表明,优势基因型为bla-TEM、bla-CTX和bla-CTX-M-9。
    • 白新栋; 王斌; 王晨骁; 王小园; 王娟; 刘海金; 杨增岐; 党如意
    • 摘要: 为对饲养于某人工湖的1只病死天鹅进行病原诊断,在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的基础上,无菌采集该天鹅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测,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经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成功分离到3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株均有致病性。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分离菌株均对链霉素、庆大霉素敏感,对阿莫西林、泰乐菌素等有耐药性。病例最终确诊该天鹅为维氏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致死,能够为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的相关病原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