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合镀层

复合镀层

复合镀层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2篇、会议论文157篇、专利文献602072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功能材料、机械工程材料、表面工程资讯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第六届表面工程技术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装备再制造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再制造工程学术论坛等;复合镀层的相关文献由3063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忠诚、徐滨士、黄菲等。

复合镀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2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5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02072 占比:99.84%

总计:603061篇

复合镀层—发文趋势图

复合镀层

-研究学者

  • 郭忠诚
  • 徐滨士
  • 黄菲
  • 张兆丽
  • 郭鹤桐
  • 陶军晖
  • 吴玉程
  • 谭俊
  • 刘小龙
  • 姚素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雅寒; 雷卫宁; 邓瑶; 王剑桥; 钱海峰; 牟志刚
    • 摘要: 利用具有高度扩散性和传质的超临界CO_(2)流体辅助双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Ni–r GO(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镀层。先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较优的双脉冲电参数组合,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正反向脉冲平均电流密度和正、反向脉冲占空比对Ni–rGO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当正向脉冲电流密度和占空比分别为7 A/dm^(2)和0.35,反向脉冲电流密度和占空比分别为1.2 A/dm^(2)和0.25时,所得的Ni–r GO复合镀层表面平整、致密,显微硬度达到895 HV。
    • 赵金国; 肖传军; 乔勋; 阎治安
    • 摘要: 在Ni-P镀层中加入颗粒形成复合镀层可进一步提高镀层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和润滑性能。为此,对Q235钢表面实施化学共沉淀,形成Ni-P/WS_(2)复合镀层,并对镀层实施后续热处理,利用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硬度计,研究了镀液中WS_(2)含量及沉淀后的热处理对Ni-P/WS_(2)复合镀层硬度和自润滑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镀液中P含量稳定,受镀液中WS_(2)颗粒浓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有利于镀层在后续的热处理中析出适量的体心立方Ni_(3)P硬化相,从而有效提高复合镀层表面硬度;镀层中WS_(2)颗粒对镀层表面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可有效减小镀层表面摩擦系数,而热处理可使镀层中析出体心立方的Ni_(3)P相,增加了表面对WS_(2)颗粒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增强镀层表面的自润滑,有效减小摩擦系数。
    • 李兵; 陈喆; 刘兰徽; 邢镔; 王秋林
    • 摘要: 为促进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利用电沉积的方法在碳素钢基体表面分别制备了石墨烯/镍复合镀层及纯镍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对镀层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镀层的物相进行了分析,利用硬度测试仪对镀层进行了力学性能的评价。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制备条件下,对于石墨烯/镍复合镀层,石墨烯的引入使镍基晶粒细化,且由于石墨烯导电性能比镍好,在电沉积过程中,镍离子优先在石墨烯片上沉积形成包状凸起;而未添加石墨烯的纯镍镀层在沉积过程形成的是较为光滑平整的纯镍镀层,晶粒较大。XRD检测结果显示,整个电沉积过程无相变发生,石墨烯的引入使得沉积镍的晶粒细小,组织更致密。Raman检测结果显示沉积电流越小,沉积的石墨烯的2D峰与G峰的强度比值越大,分散效果越好。添加石墨烯的镍镀层硬度明显高于未添加石墨烯的镀层,最高硬度可达约530 HV_(4.9 N)。以上结果表明:利用电沉积技术将石墨烯作为第二相引入到金属基体中,是一种有效制备高性能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的方法。
    • 李云龙; 韩世超; 焦玉龙; 肖绮; 蔡彤彤; 张雪辉
    • 摘要: 利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在Zr-4合金表面制备了Ni-SiO_(2)复合镀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研究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耐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的Ni镀层相比较,Ni-SiO_(2)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值有所提升,表面更为均匀,Ni-SiO_(2)复合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也得到明显提升。且当SiO_(2)颗粒添加量为10 g/L时,复合镀层的综合性能较优。
    • 王小红; 刘豪; 蒋焰罡; 李子硕; 苏鹏; 龙武; 王水波
    • 摘要: 目的探究纳米TiO_(2)颗粒对Ni-W-P镀层组织结构、耐蚀性与耐磨性能的影响,提高2024铝合金管材的耐蚀性。方法使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SEM、EDS、XRD表征了镀层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分布以及镀层物相。对比了传统Ni-W-P镀层与所制备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与耐磨性。结果加入纳米TiO_(2)颗粒后,镀层表面变得更加致密,晶粒得到细化。EDS结果表明,纳米TiO_(2)颗粒在镀层中分布均匀。物相分析表明,镀层为晶态结构,加入纳米TiO_(2)颗粒后,镀层平均晶粒尺寸为9.706 nm,比Ni-W-P镀层的晶粒尺寸减小了0.612 nm。失重试验表明,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在Cl^(–)为2×10^(5) mg/L的地层水中具有较强的耐蚀性,腐蚀速率为0.1062 g/(m^(2)·h),与Ni-W-P镀层的腐蚀速率相比,减少了21%;与Ni镀层的腐蚀速率相比,减少了31%;与2024铝合金的腐蚀速率相比,下降了69%。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的自腐蚀电位较Ni-W-P镀层、Ni镀层以及2024铝合金分别正移了0.0813、0.1668、0.4141 V,腐蚀倾向更低。与Ni镀层、Ni-W-P镀层相比,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535.6HV)以及耐磨性(0.1942 mg/min)。结论纳米TiO_(2)颗粒的加入可以减小镀层的晶粒尺寸,使镀层表面更加致密,同时提高镀层的硬度,增强镀层的耐蚀性与耐磨性。
    • 赵金国; 乔勋; 阎治安
    • 摘要: 本文对Q235钢表面先后实施化学共沉积和热处理形成Ni-P-BN(h)复合镀层,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硬度计,研究了热处理和镀液中六方氮化硼BN(h)含量对复合镀层自润滑性能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BN(h)颗粒浓度变化对镀层中P含量的影响不大;镀层经热处理后,在表面形成体心立方Ni_(3)P,增大了表面硬度,有利于发挥BN(h)的润滑作用,从而有效减小镀层表面的摩擦系数;经热处理的Ni-P-BN(h)-7.5复合镀层属于自润滑性镀层,11500 cm磨损试验中平均摩擦系数仅为0.26,且摩擦系数波动较小。
    • 傅云徉; 朱新河; 董文仲; 付景国; 尚少伟; 张焯凯
    • 摘要: 电镀技术常用来对已破损的零件进行修复与再制造,然而其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需要进一步改善。在电镀技术的基础上向镀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eCl_(3)化合物(0、0.5、1、1.5 g/L)制备出复合镀层以探究其对电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镀液中添加CeCl_(3)化合物会使复合镀层中铁晶粒呈现较好的择优取向性;随着镀液中CeCl_(3)化合物浓度的逐渐提升,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均呈现出先提高后减弱的状态;当镀液中CeCl_(3)化合物浓度为0.5g/L时,复合镀层的表面结构更为均匀、镀层中铁晶粒的排列更加致密,其显微硬度达到611.4HV,具有最佳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研究成果表明镀液中添加稀土CeCl_(3)化合物可以大幅度提高镀层的耐腐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镀层的耐磨性,可为实际生产中提高镀铁层的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 李瑞乾; 李梦情; 崔偎偎; 唐一川
    • 摘要: 本文以氯化胆碱-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为电解液制备耐磨耐腐蚀的镍-石墨复合镀层。利用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技术考察了石墨浓度对镍在低共熔溶剂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SEM、XRD、摩擦试验机及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石墨浓度对镍复合镀层表面形貌、晶体结构、摩擦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中石墨微粒的存在对镍的还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沉积电位正移,镍的形核方式由三维瞬时形核变为三维连续形核。与纯镍镀层相比,镍-石墨复合镀层表面变得更加光滑、致密,且随镀层中石墨含量增加,镍基复合镀层摩擦系数和腐蚀电流密度显著降低。
    • 朱兆阁; 张红哲; 郭登峰
    • 摘要: 从镍基纳米陶瓷复合镀层的制备方法出发,对超声电沉积技术、喷射电沉积技术和脉冲电沉积技术3种典型的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制备镍基纳米陶瓷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对增材制造技术制备镍基纳米陶瓷复合镀层的展望。
    • 刘嘉楠; 黄嘉乐; 阳颖飞; 张鹏; 陈德馨; 王启伟
    • 摘要: 采用氯化物体系镀液在不同电流密度下以脉冲电沉积制备了Zn-Ni-PTFE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电流密度对Zn-Ni-PTFE复合镀层微观形貌、成分、物相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2.5 A/dm^(2)时所得Zn-Ni-PTFE复合镀层厚度约30.9μm,PTFE在镀层内部均匀分布,其耐蚀性较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