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纯铜

纯铜

纯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9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94714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材料导报、冶金分析、上海有色金属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第三届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高速分析学术交流会等;纯铜的相关文献由192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力军、潘杰、王学泽等。

纯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7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4714 占比:99.61%

总计:95089篇

纯铜—发文趋势图

纯铜

-研究学者

  • 姚力军
  • 潘杰
  • 王学泽
  • 张小波
  • 张晓蓓
  • 韦建敏
  • 边逸军
  • 慕二龙
  • 袁庆龙
  • 刘正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倩; 李秀青; 魏世忠; 王琪; 娄文鹏; 徐流杰
    • 摘要: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压缩变形与退火工艺对纯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变形程度纯铜在不同退火条件下的组织演变和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晶粒粗大的工业纯铜经室温压缩变形+退火可获得晶粒细小的组织.对于冷变形程度为40%的纯铜,最佳退火工艺为450°C×15 min;对于冷变形程度为80%的纯铜,最佳退火工艺为350°C×15 min,继续升高退火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都会使再结晶晶粒不断长大.与冷变形程度40%的纯铜试样相比,冷变形程度80%的纯铜试样退火后晶粒更细小.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试样硬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纯铜的平均晶粒尺寸可以由铸态的150μm细化到12.15μm.
    • 杨景文; 李文亚; 邢词皓; 殷硕
    • 摘要: 冷喷涂技术自其发现,就在制备致密金属涂层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势,但有时候涂层性能并不能满足工业需要。鉴于此,以被广泛关注的纯铜为例,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冷喷涂铜涂层的工艺与性能特征,讨论了4种后处理工艺对冷喷涂铜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冷喷涂铜涂层在主要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冷喷涂制备纯铜仍然存在的难题与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展望。
    • 李立琳; 秦先锋; 孙义爽; 陈丹; 马迎春; 李奕澎
    • 摘要: 采用常温浸泡的方法,研究T2纯铜在不同来源生物柴油(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和0号柴油中的腐蚀性能。浸泡672 h后对试样的腐蚀速率、C和O百分比含量、表面析出物以及电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2纯铜在3种生物柴油中的腐蚀速率均高于柴油,生物柴油中的脂肪酸甲酯中羰基的存在是导致金属表面析出物增加的主要原因。3种生物柴油对T2纯铜的腐蚀性从低到高依次为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对于不同来源的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中碳链长度、饱和度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腐蚀强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 吕绪明; 何荧; 江涛; 杨凯; 党博; 张平则
    • 摘要: 目的提高纯铜表面等离子渗钽层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纯铜表面制备渗钽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渗钽层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和物相结构。利用纳米压入和表面划痕试验测量渗钽层的硬度和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通过摩擦磨损和电化学试验评价渗钽层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使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可以在纯铜表面制备出组织致密均匀、内部无孔隙的渗钽层,与基体结合良好,膜层厚度约为12μm且与基体存在3μm厚的互扩散过渡层。渗层物相主要为α-Ta,与基体的结合力为25.8 N,渗Ta处理后,试样表面纳米硬度从1.5 GPa提高到7.0 GPa。与纯铜基体相比,渗钽层的摩擦因数从1.15降低到0.82,比磨损率由基体的46.97×10^(−5) mm^(3)/(N·m)降至渗钽层的22.91×10^(−5) mm^(3)/(N·m),耐磨性得到提高。纯铜基体主要表现出黏着磨损现象,而渗钽层则表现出轻微的磨粒磨损。渗钽试样在3.5%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和极化电阻均显著提高,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耐腐蚀性能优异,渗钽层对基体起到很好的腐蚀保护作用。结论通过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纯铜表面制备得到致密均匀的渗钽层,可有效地提高纯铜的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 刘若絮; 毛西秦; 欧梅桂; 梁宇; 肖秋雷
    • 摘要: 通过工业拉丝机对纯铜棒材进行多道次冷拉拔得到不同变形量的线材。对不同变形量的线材试样进行退火实验(400°C,1 h),研究组织形貌变化对其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试样的变形量由0增加至60%时,在拉拔方向上晶粒尺寸由101.3μm下降至17.6μm,截面方向上晶粒尺寸由103.4μm下降至16.4μm,晶粒呈现等轴状。变形量增加到90%时,在拉拔方向上晶粒尺寸为14.1μm,截面方向上晶粒尺寸为7.6μm,试样组织由变形晶粒和等轴晶粒组成。变形量由0增加至90%,试样的抗拉强度由221.5 MPa升至271.5 MPa;当变形量为60%时,其抗拉强度为244.9 MPa,延伸率达到最高值为51%,导电率为99.4%IACS。试样组织中晶粒的+取向比例与试样的延伸率成反比;通过原位拉伸观察表明,退火态试样的裂纹穿晶扩展,路径较曲折;而拉拔试样的裂纹萌生于变形晶粒内部,裂纹扩展路径较为平直。
    • 齐书韬; 闫舒洋; 孙玉文
    • 摘要: 针对纯铜材料的车削加工,基于AdvantEdge建立三维切削有限元模型开展加工残余应力仿真,并通过XRD结合电解剥层的方式开展应力测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纯铜车削加工残余应力实现有效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该模型探究了不同切削速度、进给量及切削深度下加工残余应力的演化规律。
    • 欧勇; 汤弼华; 刘林; 陆军; 杨辉; 周武
    • 摘要: 由于长时间高负荷使用,8000kW轧机主电动机转子阻尼绕组阻尼杆出现多处断裂,所以为保证电动机的安全使用和节约成本,需进行焊接修复后使用。但在现场条件下,大件纯铜焊接难度大,且如何保证线圈不过热、绝缘不受损是最大的问题。为此,针对阻尼绕组裂纹的现状,找出产生原因,分析修复难点,采用大功率火焰钎焊和多层控温措施,克服纯铜难熔合与线圈过热问题,成功修复了电动机转子,不仅满足使用要求、提高使用寿命,还节约了生产成本。
    • 谢功园; 王轶; 陈宇强; 刘文辉; 潘素平; 宋宇峰; 刘阳; 谭欣荣
    • 摘要: 铜是重要的导电导热材料,其在高温下的晶粒尺寸热稳定性一直是目前新能源、电子通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工作利用换向轧制对纯铜的织构特征进行调控,并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OM),研究了其对纯铜高温保温过程中织构演变及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轧变形量从0%增加到95%时,在单向和换向轧制下纯铜的Cube织构{100}〈001〉逐渐减少,而Brass织构{110}〈112〉和S织构{123}〈634〉显著增加。相比于单向轧制,相同变形量条件下换向轧制明显弱化了S织构并使Cube晶粒分布更加均匀。换向轧制能明显提高纯铜在高温下的晶粒尺寸热稳定性。经换向轧制的纯铜在650°C/10 min和950°C/10 min高温保温后的晶粒明显细化。这种细化效果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和保温温度的升高而变得更加显著,其原因可能与S织构的减少以及Cube晶粒的均匀分布有关。
    • 杨永强; 温娅玲; 王迪; 周恒; 牛增强; 卢同杰
    • 摘要: 金属高反材料对短波长激光拥有较高的吸收率,文中使用大功率蓝光激光器作为能量源在不锈钢基板上进行纯铜的沉积,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送粉速率从5个水平形成不同的工艺参数组合进行全因子试验.先从宏观尺寸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沉积层的影响,后从相对密度、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3个方面对多道多层工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单位送粉激光能量(laser energy per unit powder feed,LEPF)在2.592~6.048 kJ/g范围内可进行稳定的连续沉积,而当LEPF值大于6.050 kJ/g时,因用于沉积的激光能量过多而导致气孔出现.使用LEPF值为4.53 kJ/g打印出了表面质量较好的纯铜薄壁圆筒零件.通过正交扫描得到最高相对密度为99.10%的纯铜块状样件,并观察到了两种孔隙:近球形的气体包封孔隙(Ⅰ型)以及未熔合和未熔化的粉末孔隙(Ⅱ型).最后进行拉伸测试,从结果发现,远离基板成形位置抗拉强度为196.55 MPa,靠近基板成形位置的断后伸长率为26.72%.
    • 冯亚丽; 李雪鸣; 赵永; 姚琼; 邹士文; 肖葵
    • 摘要: 目的研究纯铜在含氯液膜和霉菌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与机理。方法将海南文昌采集的一株野生杂色曲霉接种到质量分数分别为0.9%和3.5%的NaCl溶液中制成孢子悬浮液,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到铜试样表面后进行恒温恒湿试验,试验不同周期后采用体视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铜试样的腐蚀形貌,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试验14 d的试样表面和氩离子刻蚀15 s后的成分。结果纯铜在NaCl薄液膜下的腐蚀产物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内层靠近基体的为致密的Cu_(2)O钝化层,外层为疏松的Cu_(2)(OH)_(2)CO_(3)和Cu2(OH)3Cl组成的Cu(II)碱式盐;无菌时,铜表面出现大量蓝绿色的Cu(II)碱式盐,杂色曲霉存在时,铜表面腐蚀产物主要为红棕色的Cu_(2)O钝化膜,仅有少量Cu(II)碱式盐零星分布在Cu_(2)O膜外层;0.9%NaCl薄液膜与霉菌共同作用时,试样表面腐蚀产物主要为Cu_(2)O,当薄液膜中盐的质量分数升高到3.5%时,霉菌数量减少,Cu(II)碱式盐较0.9%NaCl薄液膜组增多。结论纯铜的腐蚀产物由内层的Cu_(2)O钝化层、外层的Cu_(2)(OH)_(2)CO_(3)和Cu2(OH)3Cl组成双层结构。杂色曲霉通过呼吸作用影响液膜中的O2浓度进而影响铜的腐蚀产物组成,霉菌存在时腐蚀产物中Cu(II)碱式盐显著减少。含氯液膜与霉菌共同作用时,液膜中的NaCl浓度通过影响杂色曲霉的生长活性而影响腐蚀产物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