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大学

地方大学

地方大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军事、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787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军事记者、高教探索、现代教育管理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2009年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等;地方大学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泽文、钟玮、刘晖等。

地方大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0 占比:11.11%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4787 占比:88.62%

总计:5402篇

地方大学—发文趋势图

地方大学

-研究学者

  • 孙泽文
  • 钟玮
  • 刘晖
  • 方泽强
  • 王通化
  • 刘欣
  • 张伟
  • 张朔
  • 牛欣欣
  • 许日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迁
    • 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是地方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是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大学“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发挥党政领导、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三大主体的育人作用;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规律,抓住育人关键期;拓展育人渠道,循序渐进地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曾明
    • 摘要: 进入新时代,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得到进一步强化。地方大学在规模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整体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地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 刘迁; 张兄武
    •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文化自信是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与发展动力,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主要抓手与具体实践。地方大学要将文化建设置于文化自信视域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发展革命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让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活”起来、“硬”起来、“新”起来、“富”起来。
    • 柳安娜; 王安全
    •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选拔性竞争不断加强,高校间的生存竞争不断将地方高校挤入生存的边界。地方高校的初级模仿和迅速扩张,逐渐破坏了地方高校原始生产效能与生存取向的平衡关系,使地方高校陷入生产与生存关系失衡的事实困境。为了回归地方高校生产与生存关系的原始平衡状态,解决地方高校生产与生存关系异化问题,有必要重新解构地方高校转型中的生产与生存功能,从生产与生存的本质关系寻找演化博弈过程中新的生长路径。
    • 刘迁; 蔡海飞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大学要紧紧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和大学特色文化,推进文化育人。地方大学要破解特色文化不够鲜明、文化载体固化、育人模式传统的现实困境,在密切校地关系、挖掘地方文化与大学特色、盘活文化载体、创新育人平台上下功夫,确保地方大学文化育人落地落实,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 苏明; 蔡映辉
    • 摘要: 在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地方大学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应有之义。从国家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大学差序格局的发展逻辑和发展历史,认为地方大学的地方性定位与地方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存在矛盾,“地方大学地方办”并不符合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的发展规律,而“地方大学为地方”也限制了地方大学的发展前景。在新阶段建设高质量的地方大学,需要构建为高质量而竞争的“产-学-政”命运共同体;发展地方大学的全国性竞争优势和特色;突破地方性认识面向全国建设地方大学并进行地方大学财政支持的混合化。
    • 钟玮
    • 摘要: 文章对地方大学校地合作概念进行界定,从国家要求地方大学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出发,首先论证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研究提出校地合作是地方大学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地方大学在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中构建新角色、提升区域地位.进而对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支持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和大学发展规划支持.最后提出构建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概念模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区域经济影响力;建立多元合作体系,实现体制机制转型;转变教学与科研思维,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应用型转型发展.
    • 马浚锋
    • 摘要: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科学度量我国各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省域高等教育加持度是指不同"省情"下各省域对高等教发展的促进程度,表征为前景的好坏、潜力的大小、势头的强弱,其功用价值在于测定地方高等教育治理成效,盘活高等学校评价体系,动态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通过建立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及其计量模型,可以对我国境内31个省域2009—2018年的高等教育加持度开展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超过半数的省域的高等教育加持度落差较大,发展速度难以持续.为此,无论国家、地方政府还是高校,都有必要围绕省域高等教育加持度构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 史洺源; 穆慧
    • 摘要: 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革新,自从shulman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的具体概念以后,学界就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所谓的新型教学模型的重要性.而其中关于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更是处于尖端的位置,本文从语文教学这一领域中探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方式的发展.
    • 刘秀峰
    • 摘要: 在清末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曾发布兴学上谕要求各省建立大学堂,然而在随后的正式制定的学制中,又将各省的大学堂降格为大学预科性质的高等学堂.民国成立后,变本加厉,规定预科须附设于大学,使得地方上连预科性质的高等学校亦不得设立,我国地方上出现了"大学荒",严重阻碍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各地纷纷建议筹设本省的大学,在《壬戌学制》的推动下,各省大学纷纷组建,实现了本地区的"大学梦".这些地方大学凝聚了地方文化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