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主动悬挂
半主动悬挂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35622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机械与电子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系统仿真学会2011年中国仿真大会、2009汽车NVH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2008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检测与运动控制会议等;半主动悬挂的相关文献由200位作者贡献,包括顾亮、李莉、刘宏友等。
半主动悬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5622篇
占比:99.93%
总计:135711篇
半主动悬挂
-研究学者
- 顾亮
- 李莉
- 刘宏友
- 管继富
- 张进秋
- 曾京
- 武立国
- 祝乔
- 丁建明
- 侯朝桢
- 刘荣
- 吕凤梅
- 张康行
- 李广军
- 李庆芬
- 王月明
- 王自力
- 董仲美
- 蒋海波
- 谭继文
- 陈健
- 陈兵
- 黄华
- 丁问司
- 倪俊
- 吕建刚
- 宋雨
- 杨建伟
- 王宣银
- 王开文
- 胡广地
- 金炜东
- 雷强顺
- C·斯佩尔塔
- S·M·萨瓦雷斯
- 丁欢
- 何静
- 冯占宗
- 刘义乐
- 刘俊红
- 刘建华
- 刘志天
- 刘琰
- 孟建军
- 宋慧新
- 尹忠俊
- 巩明德
- 张子超
- 张昌凡
- 张磊
-
-
孟建军;
宋浩;
胥如迅;
李德仓;
陈晓强
-
-
摘要:
为了提高地铁车辆乘坐舒适度,采用天棚模糊控制策略对地铁车辆车体横向振动进行控制。由于地铁车辆车体的轻量化以及运营时速的不断提高,在搭建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时需考虑车体柔性特征。因此,搭建基于柔性车体的地铁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车体振动进行计算并与刚性车辆模型及实测数据对比。将地铁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导入MATLAB,基于天棚模糊控制策略建立联合仿真控制模型仿真车体振动,并且与不同控制策略对比。结果表明:考虑车体柔性的地铁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实测情况,基于天棚阻尼的模糊复合控制相比于传统的天棚阻尼控制,能够取得更优的减振效果,使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得到更大程度改善。
-
-
廖英英;
陈祖晨;
刘永强;
赵义伟
-
-
摘要:
在传统开关型半主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线性连续型天棚-加速度阻尼(skyhook-acceleration driven damping,SH-ADD)控制算法,用于提高半主动悬架在中高频区域内的控制效果.以国内某型高速动车组列车为原型,建立了两自由度1/4车横向动力学模型,用于设计改进的线性连续型SH-ADD半主动控制策略.以乘坐舒适性为控制目标,分别采用单频谐波激励和宽频轨道不平顺激励进行仿真,对不同控制策略作用下的系统振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整车模型对控制算法进行了舒适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改进前的控制策略,新型半主动控制策略在高频范围内的振动控制效果更好.
-
-
孟建军;
张瑞东;
陈彦丰
-
-
摘要:
针对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强非线性滞回特性,采用Spencer模型来构建其精确动力学模型,提出一种以控制电流作为控制器输出变量的半主动悬挂系统磁流变模糊PID控制策略,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动车组模型,结合MATLAB/SIMULINK模块对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从时域和频域上进行车体的横向加速度分析,基于磁流变模糊PID控制策略的半主动悬挂系统减振效果要明显好于被动悬挂系统,其加速度幅值在低频段有了显著降低.
-
-
金天贺;
刘志明;
任尊松;
张晓军;
李响
-
-
摘要:
针对中国高速列车运行速度高、运营里程长、轮轨磨耗加剧,被动悬挂式抗蛇行减振器适应性较差,导致转向架抗蛇行稳定性能不足的情况,开展半主动悬挂抗蛇行减振器研究.首先,基于高速列车悬挂系统非线性和轮轨接触非线性特征,建立了高速列车模型、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可变刚度和阻尼抗蛇行减振器模型;然后分析了抗蛇行刚度和阻尼参数对新轮轨和磨耗轮轨的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针对磨耗轮轨接触提出了半主动悬挂控制策略;最后,对比分析了被动悬挂和半主动悬挂车辆运行性能的差异.结果 表明:通过采用半主动悬挂调整抗蛇行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可大幅改善磨耗轮轨接触的车辆运行性能,保证构架不发生蛇行失稳,与采用被动悬挂抗蛇行减振器的车辆相比,车体横向加速度和构架横向加速度分别降低22.4%和16.0%.
-
-
王璐;
于海龙;
江民;
朱洪涛
-
-
摘要:
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等装甲车辆被视为陆军最主要的突击力量,在地面突击、火力压制、远程火力支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决定着装甲车辆的性能,而振动是引起装甲车辆技术变化的主要因素,减小振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设计选用合理的悬挂系统.装甲车辆的悬挂系统主要有被动悬挂、半主动悬挂和主动悬挂,半主动悬系统因具有阻尼系数可调、成本低等优势获得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双sigmoid函数构建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选择模糊PID控制器作为半主动悬挂系统控制器,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随机激励下装甲车的振动特性开展仿真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被动悬挂,基于模糊PID控制策略的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减振效果良好,可有效抑制装甲车辆的振动.
-
-
倪俊
-
-
摘要:
针对高速列车高速行驶时列车车体横向振动,文章提出了基于LQG控制算法.在SIM PACK中建立高速列车17自由度横向振动模型,结合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分别从时、频域分析LQG控制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QG控制可提高列车运行横向平稳性,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在人体敏感0.1~2 Hz频率范围内也有一定改善.
-
-
张子超;
雷强顺;
宋慧新;
薛涛;
徐龙
-
-
摘要:
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机电悬挂系统模型;针对机电悬挂,建立了经典天棚阻尼控制模型和天棚-加速度控制两种半主动控制模型;利用机电悬挂数学模型对这两种半主动控制策略与被动工况进行仿真。在研制机电悬挂样机的基础上,试验对比了三种方案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证明,基于天棚-加速度控制的半主动机电悬挂减振能力优于被动悬挂和经典天棚阻尼控制模式的半主动机电悬挂。
-
-
张子超;
雷强顺;
宋慧新;
薛涛;
徐龙
-
-
摘要:
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机电悬挂系统模型;针对机电悬挂,建立了经典天棚阻尼控制模型和天棚-加速度控制两种半主动控制模型;利用机电悬挂数学模型对这两种半主动控制策略与被动工况进行仿真.在研制机电悬挂样机的基础上,试验对比了三种方案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证明,基于天棚-加速度控制的半主动机电悬挂减振能力优于被动悬挂和经典天棚阻尼控制模式的半主动机电悬挂.
-
-
张耀辉;
彭虎;
张进秋;
孙宜权;
张建
-
-
摘要:
以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为目的,针对简单Bang-Bang控制算法存在过平衡位置时穿越速度过大的问题,提出引入位置阈值从而减小穿越速度的改进型Bang-Bang控制算法.针对单一的性能指标难以实现对悬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的问题,建立考虑各指标权重的加权综合评价指标.基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挂,对简单Bang-Bang控制算法及改进型Bang-Bang控制算法的原理、取值进行分析,并对振动控制性能进行仿真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指标可有效实现对悬挂性能的综合评价;改进Bang-Bang控制算法可有效降低车身过平衡位置时的穿越速度,降低车身垂直加速度,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
-
-
闫红卫;
张政
-
-
摘要:
针对半主动悬挂方式下的二系悬挂系统,采用合理的半主动控制策略,使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保证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及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基于两种典型的天棚阻尼二系悬挂系统控制策略,采用SIMULINK和SIMPACK联合仿真,得出开关控制策略在提高列车运行舒适度和平稳性更具优势,但连续控制策略阻尼系数连续变化,在隔振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
-
汪小平;
万锂;
王洋;
闵峰
- 《第三届特种车辆全电化技术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以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特性为基础,建立了轮式装甲车辆悬挂二自由度振动模型,以降低装甲车车辆振动加速度为目标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基于半主动悬挂系统原理进行了控制系统硬件集成,在某4×4轮式装甲车上进行了实车平顺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行驶条件下磁流变半主动悬挂能较大程度降低车辆振动加速度,提高车辆舒适性.
-
-
-
杨建伟;
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黄强
- 《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铁道车辆可采用半主动悬挂系统来满足车辆提高运行速度与乘坐舒适度并降低制造成本的要求.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车辆动力学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很难获得,这限制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实用化半主动悬挂中的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加速度反馈的自组织模糊控制,根据车体加速度及其变化率的大小自动修改量化因子和控制规则,使模糊控制器对铁道车辆运行工况的变化具有自适应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在铁道车辆各运行速度上,与被动控制相比,自组织模糊半主动控制的加速度有效值减少率和Sperling乘坐指数提高率分别为55%~77%和16%~35%.可见该控制方法能够有效衰减车体振动,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平稳性.
-
-
陈兵;
顾亮;
黄华
- 《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用动力学分析软件RecurDyn,通过实体建模方法对高速履带车辆整车进行了被动和半主动悬挂对比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通过悬挂阻尼力的变化改善车体振动效果明显,在高速履带车辆上采用可调阻尼式的半主动悬挂控制是可行和有效的.
-
-
冯占宗;
张进秋
- 《2009汽车NVH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设计一种更适于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磁流变节流阀,该阀不仅要具备低阻尼特性,还必须能自动防失效.在传统磁流变减振器磁路的基础上,外加永磁体,使磁流变节流阀内在线圈未通电之前已有一定强度的磁场,该磁场强度所致的库仑阻尼与减振器粘滞阻尼之和恰好相当于传统被动式减振器在同等状态下的粘滞阻尼.然后通过改变线圈通电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削弱或加强节流阀处的已有磁场,从而获得更柔和或更强劲的阻尼以更明显地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作稳定性.文章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与理论分析极为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