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合控制

混合控制

混合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97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8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637437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地震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电力电子技术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2014年全国永磁电机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永磁电机学术交流会)、2014微特电机及驱动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等;混合控制的相关文献由242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日东、薛安克、葛铭等。

混合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37437 占比:99.97%

总计:1637869篇

混合控制—发文趋势图

混合控制

-研究学者

  • 张日东
  • 薛安克
  • 葛铭
  • 陈龙
  • 王昕
  • 卢伟
  • 张延年
  • 王建中
  • 黄伟
  • 刘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道德
    • 摘要: 公用电网欠发达地区的铁路电力电源有时直接利用牵引变电27.5 kV电源,并通过变压器向铁路配电所提供10 kV电源。这样的供电方式存在电压波动大、谐波含量高等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对供电负荷影响巨大。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脉宽调制(HPWM)的级联H桥型串联补偿器。该串联补偿拓扑通过采用基波电压控制和谐波电压、电流控制的混合控制策略,同时结合低频和高频优化混合调制方法,在不影响THD的情况下,降低了总开关频率且提高了10 kV侧电能质量。所提拓扑及方法不仅能够实现负载基波和谐波电压的补偿,而且在10 kV侧电压正常或波动时均能够对负载产生的谐波电流进行隔离。同时,基于控制目标对调制信号进行了优化分配,采用HPWM调制在保证较高质量多电平输出波形的同时有利于降低开关损耗。最后,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王剑; 李成刚; 岳云双; 储亚东; 钱鸿巍; 李檬
    • 摘要: 航天器零部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自动化装配难以保证高精度的位置控制和柔顺的接触力控制。为充分发挥人的知识决策和机器人的力量精度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和导纳控制的加权混合控制策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根据环境刚度以及期望性能调节阻抗控制和导纳控制的相对权重,协调阻抗和导纳控制的混合控制效果。试验表明,混合控制算法控制性能良好,运动过程平稳,振荡幅度仅为阻抗控制的33%、导纳控制的80%;达到稳定状态的调节时间短,稳定时长仅为导纳控制的75%、导纳控制的90%。该控制策略融合了两种控制方法的优点,适应性强,在不同的刚度环境下都具备良好的柔顺性。
    • 包尔恒; 郑大成; 何玲
    • 摘要: LLC谐振变换器在特定的谐振腔参数设计及电路寄生参数的影响下,通常会出现高频段频率对增益的调节作用大大减弱甚至失去调节作用的现象,造成其在宽范围输出电压应用场合的设计困难,在数字化控制电源中,PFM结合移相控制或PWM控制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分析了特定条件下LLC谐振变换器采用单一的PFM或PWM控制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PFM+PWM混合控制设计方法,并以2 000 W宽范围输出电压LLC谐振变换器设计实践为例进行了实验验证。
    • 邱志成; 陈思文
    • 摘要: 以弹簧连接移动双柔性梁系统为实验对象,研究多柔体系统的振动特性和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针对移动双柔性梁系统存在建模的复杂性和耦合非线性等问题,基于系统的动态线性化数据模型,研究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在多柔体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应用。设计并搭建移动双柔性梁实验平台,进行基于压电驱动器和伺服电机混合控制的双柔性梁振动抑制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可实现对振动的快速抑制。
    • 符川; 肖怡凡; 李子健
    • 摘要: 为了减小隔震层和上部结构偏心造成的结构扭转破坏,本文对偏心基础隔震结构和调频液柱阻尼器(TLCD)相结合的混合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分部计算方法,分别先建立单层和多层上部结构、隔震层、TLCD运动方程,再建立基础隔震结构方程,得到TLCD–基础隔震结构耦联方程。根据偏心基础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合理放置TLCD,利用偏心结构TLCD转化TMD方法初步设计单个TLCD频率和阻尼比,并采用状态空间方程优化多个TLCD参数。编写MATLAB软件对比偏心基础隔震与偏心结构混合控制系统动力响应。通过对某三层偏心基础隔震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四条地震波作用下对偏心隔震结构、TLCD–偏心隔震结构进行了时程分析,得出TLCD–隔震结构比隔震结构能更好地控制各层平移–扭转耦联响应。
    • 王振宏
    • 摘要: 基于空簧中置式中低速磁浮车辆,在UM中建立了其三悬浮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车辆动力学表现,结果表明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可以满足磁浮车辆在较高速度下运行,但电磁铁电流响应的增大会给悬浮控制器及悬浮电磁铁的设计造成较大负担。因此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PID反馈控制、PI+P混合控制、PID反馈+模糊控制三种不同的悬浮控制算法,仿真分析磁浮车辆在不同悬浮控制方式下对轨道激励的响应,以优化电磁铁电流的响应。通过仿真分析可得:同样的车辆运行速度及车辆结构,在维持悬浮稳定的基础上,不同的悬浮控制算法具有不同的电磁铁电流响应。PID反馈+模糊控制能有效降低电流的波动,减小电流均方根值;PI+P混合控制则能够有效降低突变干扰对电流的影响,减小电流的波动幅度。
    • 郑茂典
    • 摘要: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种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中,一位截瘫患者火炬手身穿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走完全程,他便是曾打破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的邵海朋,而他所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正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创新转化成果--大艾外骨骼机器人。“该设备依托多关节协调控制中心,突破智能生物感知与仿生步行、人机融合多模式混合控制等关键环节,辅助选手步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外骨骼实验室主任、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帅梅介绍。
    • 张舟钧禹; 陈哲吾; 戴巨川; 胥小强; 郭勇
    • 摘要: 为了获得液压伺服激振系统更准确的系统模型和控制性能,开展了"阀-缸"一体化模型与控制特性研究。首先,根据伺服阀基本原理,从衔铁射流管组件运动方程出发,建立了伺服阀输入信号至阀芯位移的传递函数模型,进而将伺服阀模型与液压缸模型结合,得到"阀-缸"一体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三状态反馈与四状态前馈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模型,并基于模糊理论完成了控制参数的修正。然后,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混合控制模型能够实现液压伺服激振系统的有效控制,控制参数修正后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控制效果。
    • 刘德稳; 招继炳; 周旺旺; 刘阳
    • 摘要: 层间隔震技术是一种新的减震控制方法。建立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分析模型,推导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动力特性公式,分析了模型计算参数对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反应谱的地震响应预测公式,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验证;研究了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响应控制效果,对关键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惯容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较好预测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的地震响应,惯容器可实现对位移及加速度双控制的目标。研究结果可作为附加惯容器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分析方法,并为层间隔震混合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王灵慧
    • 摘要: 针对煤矿电网功率因数下降、电网传输效率降低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矿供电系统无功补偿技术,采用TSC(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及SVG(静止无功发生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案,利用混合补偿控制装置实现了对煤矿供电系统的无功补偿,具有补偿容量大、补偿灵活性高、连续输出性强的优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