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世界史、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917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世纪桥、学术研究、历史教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全球史观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成、于沛、任东波等。

全球史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10.1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2917 占比:89.70%

总计:3252篇

全球史观—发文趋势图

全球史观

-研究学者

  • 刘新成
  • 于沛
  • 任东波
  • 刘文涛
  • 吴平
  • 张文伟
  • 李海军
  • 王保星
  • 王靖
  • 税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慧
    • 摘要: 五四时期是中外知识流通极为频繁的时期,本文运用全球史研究视角以及萨义德的“理论旅行”思考框架,以这一时期的翻译出版实践为研究对象,在纷繁复杂的域外知识资源中厘清知识旅行的路线、途经场所,以及最终抵达目的地后的接受、应用和改造的过程,从而得以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生产的框架和传播机制,以及翻译出版与知识旅行如何成为思想启蒙、社会变革中的关键环节。
    • 陶平平
    • 摘要: 全球史观是使用多种当代社会科学概念和方法的新史学编纂理论,并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和体现。本文结合人教版必修一中西古代政治制度,具体讲述了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王永平; 王思雯
    • 摘要: 全球史兴起以后,对传统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全球史的一些思维与理念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产生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如在破除“欧洲中心论”的同时也要反对和警惕狭隘的其他“中心史观”的膨胀;互动是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互动视角同样也适合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心—边缘”视角是全球史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它给丝绸之路的研究也会带来崭新的面貌;全球史观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甚至宇宙的关系,那些以往为史家所忽视的环境史、生态史、疾病史、物种和技术传播史等领域应该在丝绸之路研究中受到应有的关注;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结合是全球史观的一个重要特色,它强调在宏观研究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或在微观研究支撑下开展宏观研究,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微观史的细碎化和宏观叙事的空洞化。在全球史视野下考察丝绸之路,可以对以往的许多问题做出重新解释,为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开辟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李珺
    • 摘要: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将饮食作为与人口、技术、城市生活等一样重要的物质范畴,从“长时段”的角度考察饮食体制的演变。由此,史学界开始关注包含食物在内的物质文化,饮食史和物质生活史逐渐兴起。布罗代尔在研究中还对“日常生活的结构”颇感兴趣,认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餐具和进食的礼仪)对于历史的演进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出于对布罗代尔书写日常生活意义的方法论方面的兴趣.
    • 蒙克; 赵一璋
    • 摘要: 从全球史观入手,在比较研究视野下分析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与这一演变密不可分的社会政策学的学科化历程,并通过回顾福利国家发展史研究中“为何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没有诞生在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反而是出现于19世纪欧洲的工业经济后发国家德国”这一重要问题,探讨社会政策学科史中一个重要谜题:既然德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为何社会政策学在德国长期以来都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反而是福利国家建设的后来者英国,率先实现了社会政策学的学科化。希望通过思考这些重大历史和学科问题,能对当前中国的社会政策学科建设提供启发。
    • 李庆
    • 摘要: 论及全球奴隶贸易史时,国内学术界的通常反应是大西洋黑奴贸易,甚或延伸至"苦力贸易"。其实,伴随地理大发现时代各大洲间的货物开始长距离、高频率流动,中国、日本和朝鲜东亚三国的国民,亦曾被卷进全球奴隶贸易,一部分人沦为"商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离散至全球各地。然而,由于史料庞杂,且多涉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多语种手稿,研究难度很大,时至今日相关研究成果仍凤毛麟角。2018年出版的东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苏禄修(Lucio de Sousa)的新书《早期近代葡萄牙人在日本的奴隶贸易:商人、耶稣会士与日、中、朝三国的奴隶》(The Portuguese Slave Trade in Early Modern Japan:Merchants,Jesuits and Japanese,Chinese,and Korean Slaves),正是基于全球史观研究东亚奴隶贸易问题的最新成果。
    • 窦一帆
    • 摘要: 当代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已经结束的旧时代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结合。当代史的不稳定性既要求我们着重关注变量及因这些变量殷勤的变革,也要求要及时更新史学观念来认识新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客观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球史观作为宏观与整体视角的史学理论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正在经历历史,历史也在塑造着我们对世界与史学研究的认识。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诠释当代史的进程不仅是世界新格局的要求,也是正确反映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 马晓丹
    • 摘要: 全球史作为世界历史重要的研究分支领域,因其研究视野上的宏观性和整体性,研究方法上注重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多样性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史学者的关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世界历史观,全球史观在理论构建上仍存有缺陷.首先,全球史在观念上有过分夸大世界诸文明体在上古和中古历史时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之嫌.其次,全球史学者把“交流”和“互动”作为全球史观的核心概念,过于强调其积极影响而忽略其中隐含的消极面.再次,全球史学者虽强调“西方中心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从其取得的去“西方中心论”成绩来看,全球史自身理论构建远未完善,在学理上破除“西方中心论”依旧任重而道远.
    • 郭的非
    • 摘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观念以其提倡发掘民族文化价值在国内文艺界、遗产学界产生了长期深刻的影响.然而,通过对"三国祭"和"三国季"活动的分析,以及对世界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国家遗产"三国传说"的比较,可以发现国内申遗热潮和文化产业开发中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分离、遗产生境和特殊性被稀释消解的问题.回顾"全球史观"与"文化多样性"提出和发展的过程,相较于国际遗产界,国内在观念革新、学科发展、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在被动迎合、无话语权和主导权的状态,这对于未来遗产事业发展既是重大考验,也是创新思变的方向.
    • 高新慧
    • 摘要: 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几乎涵盖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所有的主要史学流派和史学趋势。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未来史学发展的精准眼光,本书所强调的”全球史观”在今日相隔几十年的今日也仍有现实意义。虽然存在着内容过于丰富导致深度不够、逻辑与语言较为晦涩难懂、叙述各个内容时条理不太清晰等缺点,但是仍是一本很好的历史学入门书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